人類情愛史---原始的激情(生殖奧秘與兩性觀)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2年07月22日06:09:2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人類情愛史---原始的激情 蕾伊·唐娜希爾 著 (台灣)李意馬 譯 11、近世篇 生殖奧秘與兩性觀 在16及17世紀時,歐洲有一段“人體探險”的時期,到18世紀時,這種理性生活活動更有聲有色,其中一個重大發現是為一萬年來的老間題找到了答案:性交“如何”製造孩子?但說來奇怪,在人類延續400代以上血統的歷程中,即使是最粗心大意的人也一定看得出來,孩於象母親的機會跟象父親的機會幾乎一樣多,但人類卻一直認為,女性在生殖過程中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 在西方世界,希臘人首先提出一種生殖理論,他們認為男人的精液是孕育生命的基本物質,而女人只是一種“孵育器”。公元前4紀的亞里斯多德認為,男人的精液是一種“靈魂物質”,它和女人的經血混合,而產生有生命的小孩,他還為此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那就好象牛奶變成乾酪的過程:“牛奶是體(物質成份),而無花果果汁或凝乳劑(精液)則含有使牛奶固定的物質。”500年後,羅馬的醫生加林(Galen)認為,在子宮里“播種”與在土壤里播種一樣,與他同時代的基督教神學家亞歷山大港的克雷蒙特(Clement of Alexandria)則認為精液是一種近似於人或即將成為人的物質。他們兩人都賦予精液更高的哲學價值,特別是克雷蒙特的觀點更有助於解釋教會何以將精液視為神秘之物,以及不是為了孕育生命而出精何以是一種罪的主張。 如果精液是“近似於人”的物質,那麼它當然就與上帝有直接的關係,一個基督徒不僅不能無謂地浪費精液,連想對它的“品質”置喙亦屬冒瀆神明之舉。但在亞洲,情況就截然不同,中國人雖然有抽象的道家思想,但卻遠比西方人實際。他們認為有規律地艱收“陰”,可以補“陽”,改善精液的品質。而印度人,以及受到印度性觀念影響的阿拉伯人,則都非常在意精液品質的控制。 1950年,有一位心理學家在印度某個村落訪問了一群高階級的印度人士,想要了解他們對精液的看法。他發現,這些印度人認為精液相當珍貴,一滴精液需要40滴血以40天的時間才能造成,但如果留意飲食的話,可以加速它的製造過程,譬如多吃動物奶、牛油、麵粉、米谷、精糖等(這些都是比較貴的食物),而玉米、粗糖、香料等則應避免,有一名自稱該村性能力最旺盛的人士建議以生雞蛋和蜂蜜攪合牛奶來吃最佳。他們認為品質優良的精液就象富含奶油的牛奶一樣,體內儲存足夠的精液是健康和幸福的保證,精液若過剩,還可轉而儲存於腦中,腦中約可儲存七盎斯的精液。 印度人將性能力與精液活力視為身體健康的一個表徵,在一個經常有好幾百萬人死於飢餓的國家,如果不特別強調飲食的重要性,反而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因此,他們的“攝食補精”之說是可以理解的。此外,他們對精液也有某些獨特的見解,譬如認為在一次射精之後,需要過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原有的精液活力,現代的研究指出,此一“復原”的時間約需40小時。但他們認為過剩的精液可儲存於腦中,則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奇想,這可能與其但特羅信仰(Tantric belief)中的“微細身”(Subtle system)理念有關(詳見“印度篇”的介紹)。 歐亞大陸的居民,對此一間題在細節上儘管看法相當歧異,但卻有一個共通的基本看法:大家都認為精液絕不能做無謂的浪費。中國人認為它會使一個人的各方面都衰弱下來,印度人則知道精液的供應是有限的,而西方人則認為浪費精液會導致各種奇奇怪怪的身體報應,所謂“浪費”包括同性戀、自慰及每個禮拜性交多於一次等。意大利的西尼巴迪(Sinibaldi)在1642年出版了歐洲第一本性學經典之作the Gneanthropeia,他在書中恫嚇說,浪費精液會導致痛風、便秘、駝背、呼吸濃濁及鼻子紅腫等。200年後,“安息日耶穌重臨教派”的創始人懷特(Ellen White)更認為,自慰會使一個人變為殘廢與白痴。1707年,一位德國醫師認為“精液的耗損會帶來倦怠、衰弱、動作無力、昏沉、發熱、口乾、舌燥、腦膜酸痛、感覺遲鈍、幾歲敗壞„„”,後來又有一位瑞士醫師認為自慰會導致生瘡、失明、性無能與發瘋。 到19世紀,醫學團體開始用“精漏”(Sperma torrhea)來描述夢遺流失精液的現象。畢爾德(G.M. Beard)更以“神經衰弱”這個名詞來形容上述諸症狀。當時普遍認為,一再流失精液會導致精神、肉體與道德的崩潰,最後死於“腦子枯竭”。為了避免精液的流失,醫師發明了一些特殊的裝備,套在病人的陰莖的根部,防止夜間勃起及夢遺;或將電極插入病人的直腸、尿道、或插在陰莖、陰囊、大腿內側,通電刺激,避免精液流失,可謂用心良苦。 從亞里斯多德時代到17世紀,西方人一直認為精液才是孕育生命的的主要成份,其實在基督教時代開始時,埃及亞歷山大港的人士已經發現女性卵巢的存在,認為它們是類似於男性睾丸,但卻不重要的器官,它們所分泌的“女性精液”聊勝於無,在品質和活力方面都與男性精液無法相比。16世紀時,一位西班牙的解剖學家“勉強”將此一發現記載在“人體的故事”一書中,希望“婦女不要在知道自己也象男人一樣有摹丸之後就變得自大”。 17世紀顯微鏡的問世為醫學帶來突破性的進展,1672年,一位德國外科醫師格拉福(R. de Graaf)用顯微鏡發現了卵子,而且曉得它是由卵巢排出,向子宮移動的。但卵子是怎麼移動的呢?他認為那是受到男性精液中的刺激性氣味而引起的。8年後,劉文厚(A van Leeuwenhoeck)(通譯:列文虎克)將男性精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其中含有很多象蝌蚪般會動的小生物,他將它們命名為“小動物”(anirnalcules),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精蟲”。 此後數十年,格拉福和劉文厚的門人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會,格拉福派的學者認為女性的卵子中含有一個具體而微的人形,而劉文厚派的學者則認為這個具體而微的人形是存在於男性的精蟲中。關於生殖理論的爭辯越演越烈,但沒有人願意折衷妥協,試探父母雙方對孩子的身心遺傳均有貢獻的可能性。大家各持已見,結果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身入顯微鏡的研究中,其中有人竟因此而主張教會所說的“處女生殖”(耶穌是聖母瑪麗亞處女生殖而來)是對的。格拉福派的學者發現,雌性的綠色蚜蟲不必交配,一天也可產下九隻小綠色蚜蟲。如果綠色蚜蟲能夠“處女生殖”,那麼人類也有此可能。 18世紀中葉,植物學家在對植物的觀察中證實了植物的某些特性乃是來自雙親的遺傳,但此一爭論要直到1854年,科學家親眼觀察到卵子與精子結合(受精)的一剎那景象,才告塵埃落定。雖然當時觀察的並非人類精卵的結合,而是青蛙的精卵結合,但此後,大家總算接受了一個孩子所承襲的特性,來自母親的與來自父親的一樣多。 過去一向被視為只是個“孵育器”的女人,現在由科學界證明她們在生殖方面的角色,不僅不下於男人,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女人雖然不致於像18世紀那位西班牙解剖學家所擔憂的“因此而變得自大”,但它有助於女性地位的提高乃是無庸質疑的。不過,對生殖真相的了解也產生了某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在19世紀的前半期,一種建立在偏頗的歷史觀與生物學上的“種族優越論”開始出現,特別是在反猶太情緒濃厚的德國及黑奴成為頭痛問題的美國更為盛行。1859年,達爾文(C. Darwin)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fo Species)一書似乎也證實了某些種族在“自然汰擇”之後的確比較優秀,這種進化論加上對生殖真相的了解,使得兩姓通婚變成一個嚴肅的課題,大西洋兩岸的理論學家開始忙着去尋找與“低劣”的異族通婚,如何使優秀的血統衰敗的證據。種族混淆、種族歧視又開始象一隻魔掌攫住某些人的心靈。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1: | 搞情報:到底有沒有北京大學物理系的碩 | |
2021: | 3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夏季高考物理附加 | |
2020: | 918能斬殺‘軍頭’的無人機遨遊在中方 | |
2019: | 《評:“共匪、台獨、六四、民運”》 | |
2018: | 陳興傑| 美國老牌大國企的生與死 | |
2018: | 資中筠:我們不能幻想美國的力量真在衰 | |
2017: | 戰爭,是通往和平的康莊大道! | |
2017: | 揭露李莊羅南陔歡迎同濟十六字“電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