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內外與表里
萬景路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在日本國內,日本人普遍都是風雅禮貌循規蹈矩,而當他們一邁出國門,有些日本人就徹底大變身了,隨地吐痰者有之,亂扔煙頭者有之,態度傲慢作風蠻橫者亦有之,至於搶紅燈者也是偶爾得見,簡直就是前後判若兩人。
其實,這裡面包含了一個日本人做人做事是有着內外之別的標准問題的。日本人在處理人際關繫上,以“內”、“外”為區分標准。籠統地講,一般意義上,日本人視有親情關係的家人為“內人”,而外部的“義理關係”之人則為“外人”(此處的義理關係主要指半感情、半強制性、半計算性的社會關係)。但有時對所謂“內人”的釋義也有所不同,譬如,如果是學校,出自同一所學校的就是內人,反之則是外人。同理,以供職單位來看,同一公司的人是內人,反之則是外人。而對於我們這些旅日外國人而言,日本人就是內人,外國人則是外人。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日本人一般常用“他人”或“他者”來表示與己無關的人,其實,這裡面已隱隱含有了一種冷漠之感。而日本辭典在釋義“他人”時,亦有兩種解釋,一是指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二是指沒有關係的人。沒有關係的人是“他人”易理解,問題是,即使是有着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和近乎於血緣關係的愛人,也由於兄弟姐妹早晚要各自成家而含有成為“他人”之隱性的意義存在,而在日本人內心深處亦被視為“他人”,日本人自古就有“兄弟乃他人之始”的俗語留世,就是對日本人這種心理最好的詮釋。
其實,我們還感覺到這個“他人”在日本人的心裡還有着不同的“他人”標准存在的,比方說,日語里有各種敬語,日本人也自幼練就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真功夫。兩人見面,能馬上分清年齡長幼上下級關係的自然是敬語信手拈來,即使是無法確定對方的年齡身份時,日本人也會在第一時間通過觀察及試探性的寥寥數句問候語,立馬確定對方身份從而迅速選擇相應的敬語應酬。
我們這些“外人”由於沒有受過,或者是即使受過也不大搞得明白的這種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語法訓練,自然也就很難修煉到日本人那種出口即可以不同敬語應對的遊刃有餘之地步。不過,這些敬語貌似對“他人”尊重了,卻也把對他人的語言使用明碼標價般地分為了三六九等,換言之,就是公開把人分等級對待了。這里有個有趣的現象值得一提,比方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見到兩個日本人客套起來沒完沒了的場面,其實,越客套就越說明了對話雙方的關係之一般,那就是典型的“他人”對“他人”了,是只能靠客套才能維系雙方表面熱絡的關係。
夫妻關係可以說是世上最親密的關係,但日本同樣有“夫妻原本是他人”的俗語流傳至今,同床異夢就也有了響噹噹的理由。如此看來,日本人所謂的內外之別,有時還是比較混淆的,受着客觀關係、時空、人性等多重影響。不過,日本人在這種內外之別上玩得爐火純青,卻也害得我們這些必須的純粹的“外人”團團轉懵圈。但有一點筆者倒是看明白了,在日本人的眼中、心裡,真正算得上是“內人”關係的,其實只剩下有着血緣關係的“親子”(指父子和母子)了,事實也正是如此。在日本,幾乎只有純粹的親子關係才會有着無須顧忌無拘無束的天倫關係存在,除此之外都是“他人”關係。
可以說,日本人是以內外之別來做為其行動准則的,日本人一旦確定了內外之圈子,那麼針對外人來說,就是無論你怎麼努力,也是難以打進“內人圈”的,因為作為行為准則的內外有別意識,在日本人的心裡是根深蒂固的。正是這種內外之別的觀念,讓日本人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團結、一致對外的的印象。無論是當年的戰場,還是如今的商場,以及體育賽場等,幾乎無處不在的顯示着日本人一致對外之拼搏精神,而且這種一致對外的骨子裡還隱隱含有着一致排外之意。因此,我們悲哀地發現,儘管我們再如何喜歡日本喜歡日本文化,日本人骨子裡也永遠不會真正接受外人的。加入日本國籍,你也是外人,嫁給日本人為日本人生兒育女了,你仍是外人,即使你的行為、語言比日本人還日本人,在日本人內心世界裡,你依然還是一個外人。嗚呼!這就是外人在日本的現實,想開點,別做成為日本人“內人圈”之一員的“蠢”夢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