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人有兩種 喜歡欠債的和怕欠債的
送交者: 芨芨草 2023年06月02日05:14:2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人有兩種 的和怕欠

杜海玲

 

子去女友家吃,席,她不喜,包括房子款,都是存了一點就去,日叫“繰り上げ”(中文不知哪個詞貼切),這樣可以提早完,無一身。她生活得十分健康,一份定工作,一宜居公寓,告我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和每日好好吃。自己煮食,養均衡。她說這是她認為生活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健康和好好吃

本來只是一件小事,巧的是兩三天后我又參加一個聚會,一似乎人人都很害的聚會。不由得我凌晨朦里想到,世上人有兩種,喜的和怕欠的。

那天我左一個社,右一個美女社,他們認識。於是隔一個座,社長問美女社,停車場。美女社長說,某一的去抽了,另一高樓沒來通知。我聽了幾個來回,以我不低的理解力,了解到他是在房地。在某塔樓里,美女社是有超兩套的房子。他們說,因為錢太毛了——這對我也是新鮮詞,原來,意思是說錢如果不投,會貶值,所以要各種投。社長還對重心長說,像你這樣在日本很多年的可以款啊,在利息多低啊。

我想了想,好像很多有人是喜歡貸款的——能有信用到款是事業發展的利點,拿去投,再創輝煌,向外擴張

所以大概人分兩種:一種願意欠,將用來做其他投利:一種怕欠,最好刻心安理得,安守一隅。我和我的女友都是一款。

,並沒有好壞之分,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個人趣味和能力不同。

以前我采訪過一名聲家崔岩光(她唱得非常好,非常害),她她生活中比笨,不懂得任何投存定期都不懂,所有的都是“普通金”。

得,人所真正需要住的房子並不用很大。日諺語說,一個人需要的空有多大?“坐下半疊,躺下一疊”。的日本的榻榻米(通常是182cm91cm)。這諺語還有下半句:即使得天下,一餐也吃不下兩合半的米——日本淘米用一個小塑料杯舀米(謝謝上次文章後朋友指點我個字),一合米是150克也就是三兩,兩合半就是不到八兩(什麼寫個諺語還得做算數)。

這話雖有極端,但其意境我是很喜,人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那麼多。起碼過50以後,已不是要向世界求索,而是做減法,以便於將心神用於有益自己身心,有益家人朋友,有益周圍環境,有益社會。

以上,代表個人趣味。

然,“自從來到人本的每一個毛孔都是骯髒的和血淋淋的,隨都要向外擴張。”(這話克思在《》裡的)。

然而,日本本主之父澀澤榮一提出“一手論語一手算”,利也是正當價

的來,關於是否意欠甚至借,我得是價值觀問題,也是一個膽量問題。我身上有中國勞動人民典型的,膽小怕事。又或者,目睹一些跌宕起伏,非常需要心靈的安全感,不善於不為獲取很多身外之物而操心。膽小而保守的好是不必擔心上當受,因沒有婪之意,任何投的好事到我里都不起任何作用。

話題一點,各種詐騙案、詐騙案,包括以前的金元寶詐騙案,其根底都是利用了兩大人性的弱點:一是婪,一是恐懼。

所以古人得好,無欲則剛

有一種電話詐騙,就是日本人天天防不防的“是我是我”詐騙日本情比淡漠,或各自獨立,老人家一年半沒有兒女的音也是常事,這時候來個電話以哭腔“是我是我”,老人一聽,哎呀,我的心肝寶方再,因如何如何的原因而盜用了公司的,或者撞了要賠錢,或者人家女孩肚子大了要(理由非常多),然後要,然後老人心又焦,就將錢匯出去了。前幾天我看新,竟然已了方言版本,因首都圈被各種督(行、局,所有老人如果去取大都會引起職員注意和詢問),詐騙功率低了,所以轉戰地方,有了廣版和熊本版,着方言,更像自己家娃了,更逼真了。

簡單粗暴地將人分兩種那肯定是不妥的,我的意思只是個大概啊。你自行理解,自行站

另外京都以前有位知事叫豬,他也將人分:一種是讀書的,一種是不讀書的。里的讀書指的是閱讀,不是上學念,日本義務教育貫徹得很好,人人都讀書了的。

種分法也很簡單粗暴。然我喜歡閱讀,但也不敢沾沾自喜。以為讀書就高於不讀書,也是分心,常也是種自戀。

候我想,比如那以無邊寬廣的而將我從新生兒照看到入學年的祖母,她不字,然而不能她無知,相反,她有很多人生的智慧。的“屋不如心”至今深印我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中共永遠不敢對台灣動武–只要美國存在
2022: 通透心力善為之於心體界面質化
2021: “金陵金領”海外高層次人才獵聘會崗位
2021: 科學研究的藝術 第四章假說 第四章
2020: 如何寫好文獻綜述
2019: 中國“新的中產階級”在西方
2019: 宋詞解(10)
2018: 孔子名言解(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