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相親與日人“見合”
萬景路
相親,一個古老的字眼,歷史悠久的不可考證。不過,在中國古代,歷代相親儀式倒是大同小異,過去相親男女當事人是不能見面的,男方父母看中女方,則由媒人牽線搭橋,然後雙方長親見面議親,一切由父母長親包辦,要到新婚之夜揭起蓋頭來,新娘和新郎才能初次見面請多關照。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活絡一些的地方,則由雙方父母或媒人把當事人雙方帶到熱鬧的及集市或廟會上,遠遠的由媒人一指,雙方“唰”的一瞥,其實也就能瞥個月朦朧鳥朦朧,所以稱之為“背看”。這種“背看”的相親模式其實還不如不看,譬如遇上男方有踮腳斜楞眼兒等生理缺陷,就不一定“瞥”的清楚,如果再碰見某些父母和媒人沆瀣一氣,弄個替身來指鹿為馬,那女方還是只能等到洞房花燭時才能發現所謂的嘎嘎新的夫君其實是個麻子或者歪嘴兒。上當受了騙,然而生米煮成了熟飯,“從一而終”鐵律就逼得她們只能選擇湊乎着過了。
無獨有偶,在江戶時代的日本,連雙方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就結婚的例子也很多,不過一般那都是武家社會的上層如大名(諸侯)看上下屬家的女子,或為了派閥的合縱連橫來結姻親。那當事人雙方就只能等到婚禮當天才能對面互致“初次見面,請多關照”了。這種事兒,基本上受害的都是女方,大名們如果發現新娘不合心意,在當時一夫多妻的武家社會裡,大名會以此為藉口再娶二房三房,直到滿意為止。
不過與武家不同的是,普通人家卻比較開化,當事人雙方已經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思來決定婚姻了。但卻是需要“仲人”(媒人)把雙方的家庭狀況互相介紹,如果有意,則進行下一步的“見合”(相親),相親的潛台詞就是與未來的“妻”相見,繼而發展到“娶妻”的意思,而相見就需眼對眼,在日語里,這個眼對眼就是“見合”了,於是,眼對眼互相瞅就發展成為“相親”的意思了。但在上述的情況下卻不是指當事人雙方對面直接對眼兒,而是由仲人找個神社或寺廟的茶屋,就如我們的廟會集市,當事人雙方隔得遠遠地互相瞄上個一眼半眼,滿意了就進行下一項的“結納”(定親),定親儀式是必須有的,因為仲人要收聘禮的十分之一做報酬呢。
時至今日,與時俱進的國內年輕人早已是自由戀愛了。不過終究還有雖自由了但卻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緊張從而造成個人時間減少,就是戀愛不上的群體存在。於是乎,就還得由父母求媒人來撮合婚事,媒人這個行當也終究是無法徹底消失。
由於媒婆隊伍嚴重不足,精明的商人由此看見商機,就琢磨着開媒婆公司把保媒拉纖事業做大,於是婚姻介紹所應時而生。雖然這玩意兒開遍大江南北,但感覺生意好像不是太紅火,估計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關。中國男子大都認為去婚姻介紹所那是掉面兒的事兒,只能證明自己沒有魅力,沒有女孩搭理;而女子去那地方則擔心被認為證明了自己是屬於嫁不出去的“剩女”,同樣沒面子。這方面感覺鄰邦就明顯強於我們,日本人由於工作緊張沒時間找另一半而又忌諱吃公司的窩邊草,也沒有我們在婚姻問題上的面子觀念,認為找婚姻介紹所是理所當然之事,所以感覺日本的婚姻介紹所事業就紅紅火火。
筆者就有一位在日本婚姻介紹所工作的朋友,看她經常發朋友圈的美食和就餐的優雅環境,以及自己介紹的都是由相親方請吃來看,生意似乎相當不錯,不過據說,日本的婚姻介紹所收費亦是相當不菲。
近年來流行電視相親,日本電視相親節目早已存在,現在時不時的還整一場,但總體感覺不溫不火。相反,國內的電視相親節目卻是上演得如火如荼,各大地方著名電視台全心投入,頗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而且此類節目收視率還都是節節攀升,令人驚訝於怎麼突然冒出來那麼多找不上媳婦嫁不出去的男男女女,而且據說優秀男女還不少。看上去,電視相親節目吾國明顯火過鄰邦。
最近幾年,中日兩國都開始流行“婚活”了。查了一下,國內的釋義為:拿出找工作的勁頭投入到婚姻活動中去。聽着就怎麼都覺得有那麼點悲壯之感,貌似若非如此,男兒就找不到丈人丈母娘,女孩兒就尋不見公公婆婆一般。而日語解釋“婚活”就很簡單,基本釋義就是“婚姻活動”四個字,聽上去就很淡然,這也許是國民性不同的區別吧。不過,到底是鄰居,感覺在古今相親活動上,中日所採取的傳統與現代做法,雖然或多或少有些不同,但大抵還是相似的。“一衣帶”水嘛!何況“性本相近”,那麼“習亦相近”,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