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的死結:從頭至尾的高考模式 + 利益網格化
饒毅說中國生命科學研究與美國至少有100年差距;邱成桐說數學領域的差距至少是80年。
中國教育,國人之核心關切。前有錢學森之問,今有邱成桐之憂。
丘成桐:中國數學處於什麼水平?為何物質獎勵不奏效?
丘成桐:中國數學處於什麼水平?為何物質獎勵不奏效?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看看中國的科研人員一生(從高考到退休)的歷程就差不多知道原因了。
高考 --- 學士 --- 碩士 --- 博士 --- N級教授 --- 院士 (院士不單純是學術頭銜,而是副部級地位;是所有大學的最高目標,甚至是一些省市的最高目標)。
在此中間,交織着各種頭銜(X人 + Y青 + Z才),帽子,年齡,影響因子 等等大數據網格;對標高考的一分一段表。
如果你年輕的時候發一篇大文章,景秀前程鏈條 + 學術人生天梯就鋪好了(一步到位,一路保送;著作等身,榮譽等身)。
對於熟悉校園套路(明路 + 暗路)的學子們來說:他們從進入大學之始就看到了人生的終極目標 (如果有引路人,他們就會更快地掌握各類潛規則)。
學術網格中剛好缺少了唯一的核心:學術(發自內心的科學興趣 + 原創性科技進展)。跟“三無”的屠呦呦一樣:無人關心,也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