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醫學教育的頂級學府——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以我有限的見聞,不要說像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這樣的名校,就是一般的大學,也不會把校名中的“大學”頭銜改為“學院”。尤其是在最近20來年,圍繞着升級、更名,眼見得一所所學院消失,一座座大學崛起。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舉措,就更顯得分外奪目。
從表面上看,校名中的“中國”變為“北京”、“大學”變為“學院”,明擺着是降低規格、有損身價。但是,協和的師生員工絕對不是糊塗蛋,這一舉動必然經過了長期醞釀才付諸實施,決非一時衝動或譁眾取寵之舉。
筆者並無醫科教育的背景,對於協和的了解也只限於敬仰而已。但是,協和更名的舉動還是給我很大的觸動。而最大的觸動,就在於這所醫學名校對於傳統的珍視。在我看來,這次更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復名”。“北京協和醫學院”這個校名,使我們一下子就與將近90年前創建的這所學府拉近了距離。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於1917年創辦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創建後迅即獲得了很高的學術地位和國際聲譽,並且一直保持到今天。事實上,在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協和醫學院雖然更名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但其英文校名依舊是“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這個細節彰顯出協和校方對傳統的尊重、對信念的堅守,同時也證明今天的更名順理成章、毫不突兀。
協和對傳統的珍視還不止於此。我曾特意在位于帥府園的協和舊校舍中盤桓,這座幾十年前的建築渾身上下都散發着獨特的韻味,包括每一個把手在內的各處細節都讓人讚嘆。雖然協和的校園裡興建了眾多新式建築,但這座相對低矮的老建築仍舊完好地矗立在那裡,仍舊正常發揮着功用。而且,協和人似乎也並不覺得這座老舊建築應該被翻新甚至拆除。特別是一想到這裡就是曾經保存、研究北京猿人珍貴化石的地方,本人的心緒又添一層難以名狀的感喟。
大學校名的啟用、更動,看似小事,其實關涉甚大,主事者尤其不可不察。近些年的大學更名比較普遍,而其中更名效果不佳者也不在少數,個別的還數次更名或復名。勞民傷財不說,還人為地製造了校友身份認同的困惑、社會評價的混亂和國際國內交往的障礙。尤其是對於那些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學校來說,更名所造成的後果、特別是在國際交流中的重新接納成本,着實非常驚人。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是在大學更名熱潮中的清醒舉措。此舉既是協和人珍視傳統的表現,也是以雄強精簡的姿態、超邁孤拔的信念面向未來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