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漢字究竟是不是中世紀的茅坑?
送交者: 悟空孫 2007年06月08日14:41:0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漢字到底是中世紀的茅坑,還是最先進的文字,這個問題爭論了一個世紀,吵吵鬧鬧,終究沒有一個結果。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對語言文字進行比較研究無可厚非,可是常常有人把這個問題上升到民族榮辱,甚至政治立場的角度來看待,這就大可不必了。你說漢語優美,可以寫出紅樓夢、牡丹亭,人家也可以說英語漂亮,有哈姆雷特,失樂園……

還有人缺乏正確的科學觀念,以一代全,以點帶面,所以絕大多數網上的爭執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實,爭執哪種語言先進是毫無意義的,我可以告訴你什麼語言最先進,最科學。它既不是英語,也不是法語,更不是日語。最先進的語言是世界語!單詞簡單易學,語法符合邏輯。那麼全世界都放棄本民族的語言而學習世界語?看看世界語目前的處境就知道了。

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的優點,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點。我們應該用科學理性的觀點研究這一現象,目地是推動人類的語言朝積極的方向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以及未來人類與機器的對話。

以此為目的,判斷一種語言的優劣,不外乎三個標準:

一.是否容易掌握,便於學習;
二.是否容易表達,結構是否嚴謹;
三.是否方便與其它語言交流。

有人說漢字是象形文字,每個漢字都包含了一個特定的意義,說以好學好認。可是,像“囚”、“人”、“口”、“山”這樣的象形字少之又少,會意字也不多,二木成林,三人為眾,可是三女卻是……,品字難道是三個人在接吻,器字難道是四張嘴在和狗做什麼嗎?

絕大多數的漢字只能靠死記硬背。且不說“魑魅魍魎”這樣筆畫繁多的字,就是“戊、戌、戎、戍;己、已、巳;未、末”這樣“簡單”的字一般人不下點兒功夫是弄不清的。

雖然英語並不是會讀就會拼(如marijuana, diarrhea等等)但大多數字看見了就基本上能讀出來。一個正常的英美小學生雖然沒有太大的詞彙量,但他/她能看整部的Harry Porter。中國孩子則困難得多。例如“魔術”兩個字沒有學過的話,中國學生無論如何是不會認識的。反之,“Magic”對於英美孩子來說,即使沒有學過,看到了,也差不多能讀出來。

的確不少漢字很奇妙,“休”,人靠在樹上就休息了,但這也不能就斷定英語枯燥乏味呀,且不說英語中的拉丁文、希臘文詞源,就比如說“family”這個詞,不也可以分解成“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嗎?

漢字的另一個優點是能“望文生義”,也就是說漢字有高度的組詞能力,所以簡單易學。

比如英語關於車的單詞有上百個,什麼Car, Sedan, Hatchback, automobile, pickup, SUV, Truck, Bus, Van, Jeep, Trailer, Taxi, Cab, Coach, Buckboard...... 這些詞從讀音和拼寫上都毫無關聯,非得一個一個學才能知道它們指的是什麼。漢語能 觸類旁通:一個車做尾巴,任何人一看都知道是車,,即使是新造出來的一種車,你也知道個八九不離十。

還有火箭(ROCKET),計算機(COMPUTER)等。英語需要組新的詞,漢語就是用“火”驅動的“箭”,會“計算”的“機”!還有“四環素”、“變阻器”、“碳酸鈣”、“七邊形”、“五面體” 這些都是原有的漢字組新詞。

如果所有的漢語詞語都能這樣組合那是中國人的大幸!不幸的是我們還有很多詞彙你若望文生義就會一頭霧水:煙花是植物嗎?電報是電子報刊嗎?辭海里有水嗎?秘書可以看嗎?還有,什麼是“利息”?什麼是“鞦韆”,什麼是“會計”?什麼是“行李”?

不錯,英語的專業詞彙如“malachite”,“amber”,“ruby”都不如對應的漢語容易識別,但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詞彙如“大黃”,“陳皮”,“天麻”等等,不做解釋是無論如何不辨其意的。

那麼漢字每個詞包含的信息量大,初學者只需掌握兩三千漢字就能看書讀報是否真實呢?不錯,常用的漢字不過3000個,《毛選全五卷》105萬字,只用了3273個漢字。但是現代漢語使用的多是多音節的詞組,認識了單個漢字不等於認識了詞組,“鞦韆”是個明顯的例子。再比如“打”字,相對的英語是“beat”,可是漢語有“打架”、“打電話”、“打球”、“打官司”、“打醬油”、“打聽”、“打傘”、“打字”……,一個洋人你要他正確掌握這個“打”字,他還不“打哆嗦”,“打退堂鼓”啊?

也許,漢語英語各有千秋(千秋、鞦韆,兩個漢字一顛倒,意思竟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根據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的統計,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成年人要學會一門與英語相近的語言(法語、西班牙語),需要花費600個學時;而學會一門與英語完全不同的語言(日語、漢語)則需要2200個學時!

那麼就學習母語而言誰更容易些呢?

我手頭沒有現成的資料,不過就個人的觀察來看,中國孩子在學習語文上所花的時間要多於歐美學生,因為漢字不一個個地抄寫,反覆練習是記不住的。漢字的讀音和書寫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即使是成年人,長期不寫漢字,偶爾寫封家信都會“卡殼”的現象不足為怪。

小結:就認知難度而言,拼音文字比漢語略勝一籌。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過程,語言的規則不同於科學定律,不管哪一種語言都不能用科學手段來判斷其邏輯構造和內在聯繫。語言是藝術,需要人腦去判斷,去欣賞。

漢語的“救火”和“救命”;“大勝”和“大敗”;“好容易”和“好不容易”都不合邏輯。同樣,英語的“loose” 和“unloose”;“ravel”和“unravel”;“slow up”和“slow down”也莫名其妙。

有人說聯合國所有文件的版本中漢語本是最薄的,故此漢語簡練準確。且不提目前海外很多漢語文件都是繁簡兩套並行,文字是否簡練準確,並不在於篇幅長短。目前的文字處理已經完全數字化,篇幅的長短不再是一個誘人的長處。那一種文字能用最少的語素(最小的語法單位)來最大限度地表達一個概念,也不是簡單地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明的。

小結:就邏輯結構和表達能力來看,漢語和英語各有特點,也各有不足,算是打個平手吧。

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地球村已成為現實,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日趨平凡,語言的相互借鑑與交流也就越來越重要。

就吸收外來語而言,拼音文字之間十分方便,從一個舶來物到某個外國人的名字都可以直接用原文,一個新詞彙可以立刻被接受,交流起來也通暢。而漢語就麻煩了,因為漢字跟西文沒有絲毫兼容,只能用現有漢字組合生造。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同一個概念或名稱,往往因不同人的翻譯就有多種叫法,造成不必要的混亂甚至誤解(布什、布希、布殊;雷射、激光等等)。

其次,由於中國科技的相對落後,當今大多數的科技名詞都產生於英語國家。這樣一來,每當一個新詞出現,我們必須挖空心思設計一個新詞來與之對應。是音譯還是意譯或是半音半意。往往一個新詞從醞釀到定型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如從得律風到電話就走了幾十年吧?

漢語的常用詞彙少是好事,也是壞事。好在學習起來不比記憶太多的生詞,壞在當一個全新概念出現的時候就很難造出相應的詞彙。比如網絡專用的“socket”,在中國的大學裡叫“網絡套接字”,居然還有什麼“安全套接層”等等,學生起早貪黑好不容易學會了,再看外文資料又是半天對不上號。

普通英美人士可能不認識“Octacyclic”(八邊形),可是看看下面的“現代漢語”,沒受過大學專業訓練的人會不會一頭霧水呢?:

“Java開發者利用它簡單,便利的API就能夠讀取Excel電子表格, 進行修改並能夠把修改後的變化寫到任何output stream中(如:Disk, HTTP, database, 或任何socket)。”

這段話的英文原文對一個具有電腦知識的英美中學生來說不算困難吧?

“納米”可以吃嗎?“愛滋病”是做愛得的病嗎?這樣的翻譯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至於“No Stop”和“No Parking”;“Taxi”和“Rental Car”似乎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翻譯。

現今的媒體中要麼是可笑的“粉絲”,要麼是大量的“CT,MTV,CD,DVD,DOS,KTV,VCD,IT,MBA,NBA,HIV”原版英語入侵。漢語大有危機重重之感。

小結:在吸收外來語能力上,漢語大大落後於拼音文字。如果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固步自封的年代,語言也不過是一個供市井小民茶後飯余聊天說笑,文人墨客附庸風雅的工具,那麼漢語不失為一種優秀的語言,我們大可不必理會別人說什麼話,用什麼名。然而歷史已經證明作繭自縛無異於自殺,我們的語言工作者應當有一種時代的緊迫感,與其呼籲維護漢語的純潔,不如迎接挑戰。女書的滅亡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示。

設想:漢語的改革是否可以從改革現有的拼音方案開始。目前的拼音過於拘泥於北方方言的發音,違背了南北兼顧的原則,造成“普通話”推廣困難。是否可以考慮淡化“z,c,s”與“zh,ch,sh”的區別,以及前,後鼻音的區別。比如“重新”可以是“chongxin”, “congxin”或“chongxing”。

另外,承認某些約定俗成的南方發音(台灣國語發音),如“風”為“fong”.“風景”可以是“fengjing”, “fenjin”或“fongjin”。“普通話”中應該引入入聲,並採納部分吳語因素。這樣,中國人的英語發音會準確得多,洋人(包括海外的小假洋鬼子們)說漢語也不會那麼生硬了(Sofa, Cement等吳語發音幾乎和英語完全一樣!)。

其次,可以考慮使拼音字母成為漢字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注音符號。這樣,漢語可以堂而皇之的把外來語“拿來”使用,不必挖空心思尋找不倫不類的翻譯。“Taxi”、“Party”原封不動地拿過來用就好。

語言既然是發展的,拼音文字可以不斷的造新字,漢字為什麼不能創新?武則天已經做了探索,現代人的智慧應該在其之上,難道不能創造出比“曌”、“埊”更優秀的字來嗎?劉半農創造了“她”,從此“叫人如何不想她”,今天有誰能造一個新字來對應“cool”? (口+夸?)

漢字應該是重放光彩的時候了。
*****************************************************


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日前公布了《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科研工作“十一五”規劃》,提出開展國家語言戰略研究。該《規劃》明確指出了當前漢語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漢語在虛擬世界中的影響力,
漢語信息技術與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
中文信息處理、漢語教育等領域的規範標準,
大陸、港、澳、台四地語言文字交流和海內外漢語漢字溝通,
規範語言文字與保護中華傳統文化問題,方言和繁體字的價值問題
新世紀的普通話審音工作,普通話語音的基本規範,制定普通話的聲學參數標準,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在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及教學等方面,滿足漢語國際傳播的需求。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就馬大為kaitocephalin全合成細節與求
2006: 誰在當美國大學校長? 擁有博士學位的
2005: 一個北大人的工作感悟
2005: 對哈工大發展的幾點看法
2004: 南京燒餅工人--我是這樣學習英語的
2004: 由高考誠信引發的思索
2002: 中國人文學科中的"普遍抄襲規律&q
2002: 駁“武漢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