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恆甫張維迎之爭本質是什麼? |
送交者: 葉檀 2007年06月21日15:37:4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張維迎與鄒恆甫之爭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一個公開事件,並且是讓中國經濟學界大丟其臉。藉助這件事,中國許多大紅大紫的經濟學家的學問及其附屬的研究機構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經濟學家的富豪生活,一一曝光於聚光燈下。實際上,如果國內那些空中飛人四處講課的經濟學家還不太像英國紳士,那是因為修為不夠,而不是錢財不夠。 面對鄒恆甫的指責,張維迎的反應是"清者自清",拜託,我們現在並不生活在農耕社會,可以用名士風度自處,一個公立學校的教師、院長,政府投入了十幾億的錢財,面對越來越具有現代法律意識的納稅人,如果不願公布自己的財產、或者對於程序語焉不詳那是瀆職。 讓我們看看一方業已公布的材料:特聘教授一年26萬人民幣的津貼,如果是海歸教授周末上EMBA課,每一個長周末另加1萬美元,即便是偷懶之人,年收入早在100萬元人民幣以上,如果算上那些課題、講座、獨立董事的收入,恐怕在200萬左右是不成問題的。 考慮到中國當紅經濟學家的稀缺性,他們的錢與當紅的基金經理持平,也不算太過離譜。但問題在於,基金經理的收入是以市場銷售與業績來衡量的,每個季度都有財務報表公之於天下,還有中介公司的排名壓力,而當紅經濟學家的稀缺性是可以人為製造的。如果著名經濟學家的篩選權掌握在亦學亦商的少數人手中,與任何產品一樣,經由一種特定的程序之後,他們就能獲得壟斷性,教育產品的價格、以及教育者本身的人力資源價格,就可以任意揮灑。即使北大清華南大復旦在世界排名下滑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正他們的生財渠道在國內。而在國內由於壟斷資源,他們永遠是大學教育的領軍人物。 異類只有三種下場,一種是淪為普通商品,苦苦求生;一種是徹底成為商人,安心享用錢財;還有一種是利用在國外的平台回過頭來做事,就像鄒恆甫這樣,身為世界銀行的員工,才有膽氣縱橫揮灑,或者像陳丹青,本職是個畫家,食有魚出有車大概不成問題,所以才能痛陳目前教育體制的積弊。否則,也只能像普通教員一樣忍氣吞聲,在職稱與名聲的天梯上爬一輩子。從理性人的角度來說,一般教員與掌握標準的壟斷者合作是最好的選擇。 鄒張之爭的本質是,從大學到大學從業者,都主動或者被迫地成為了利益集團的一分子,並且通過特殊學生的招募在政界學界企業界紡織成一道密不透風的網。 新任科技部部長萬鋼上月在同濟大學建校百年慶典上發表演講時曾說,"除了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成果和人才,大學沒有自己的私利"。但從大學的招生收費,以及某些大學向銀行肆無忌憚地貸款直至產生破產之虞,無不在道出一個相反的結論,大學已經成為一個封閉的急劇膨脹的既得利益集團,並且由於是公立大學,政府不得不為此兜底,承擔巨大的道德風險。 這樣的大學,與那些哄抬物價屢遭民眾詬病的壟斷企業有什麼區別嗎? 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兼容並包"固不可尋,萬鋼先生所說的"大學應幫助一切有志者親近科學,大學有責任成為原始創新的重要源頭,大學必須主動為社會提供知識和技術"恐怕也只能成為一廂情願的幻想,中國經濟學還未有從不入流升入三流的希望。對於我國的投資回報率、政府儲蓄的利用效率、CPI上漲與民眾生活的關係、政府在資本市場對於國企的變相解救究竟換來了多大的效益等亟需經濟學家加答的問題,很少看到切實的立足於數據的研究,經濟學家離經濟學的正題越來越遠,離帝王之術倒是越來越近。 此次鄒張之爭引來內部人士扼腕,因為爭論的雙方雖受西學民主與法治的浸染,是如假包換的海歸派,但一方以名士風度不予回應,一方除訴諸於輿論公開平台之後,聲言要找部長等高官作主,仿佛生活在中世紀。即便一方勝訴了,又如何保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平台,使之成為攻破大學行政堡壘的一個突破口?這就是中國的知識考古學不存在的原因,因為一切反思都無法建立起有效的資源平台。 相比而言,鄒恆甫的公開更符合現代社會的理念,因為公立學校財務的公開本就是題中應有之義,而公共事件訴諸於公開平台不失為培育民間社會的一個途徑。簡言之,鄒相信民眾的智慧,所以儘管表示要向上反應,卻選擇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開,而張似乎對此不屑一顧,這與他一慣的邏輯吻合,忽視民智的結果將使他遭到最大程度的民意抵抗。 要解開張鄒之爭,從經濟學來說,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打破壟斷,使民間可以自主辦學。鄒如果從海內外募得一筆基金開辦一所經濟專業的學院,不僅可以擁有與張對壘的平台,並且對中國的經濟學發展也是善莫大焉,從內部而言,教學收費價格可以獲得市場的準繩,明明白白地公之於天下,從外部而言,則是對中國現有壟斷教育體制的衝擊,說不定兩百年後成為中國的哈佛也未可知。 打破教育資源的壟斷,才能打破既得利益集團,才能使教育、創新、學術、思想獲得一線生機。 註:此文原為nfzm鄢兄約稿,不料中頭彩,此事被封嘴,ZWY的活動能力果然強。幸好,有博客在,社會還是進步了。從鄒事件到黑心窯事件,網絡厥功甚偉。其實自由談欄目四處設立,又有幾家能自由地談呢?下午鄢兄致電,笑兄玩笑,對此等事不掛在心上。只要有機會,還會說的,人有嘴總要說話的,嘴和手長在自己身上呢,不是嗎?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6: | 老闆看北大: 失望,非常失望 | |
2005: | 天涯明月刀:關於代數學的一些個人看法 | |
2005: | 中美醫生薪水比較:中國醫生憑什麼要和 | |
2004: | 著名學者的Erdos數 | |
2004: | 關於"證明了黎曼猜想"的De B | |
2003: | 教育: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 |
2003: | 教授應該怎樣產生 | |
2002: | 奧本海默與他的原子情結 | |
2002: | 田長霖談如何創新重組研究型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