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盛世”是中國科學衰落之始 |
送交者: 方勵之 2008年03月14日14:39:2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康熙“盛世”是中國科學衰落之始 (2006年1202日發表) 老友席澤宗 教授八秩在望。今年本有可能同他在柏林見面,因MG11大會邀請他做超新星1006千年回顧的報告。澤宗兄以他的“古超新星新表”(1955)在學界馳名半世。可惜,澤宗兄患眼疾,不能成行。八月,他來美治療,住在Colorado州 Denver市, 距Tucson一小時飛程。我給他安排了兩場在亞利桑那大學的講學活動。但我不敢一個人接待他,一定要他的子女陪伴(八十不留飯之謂也!)。他子女太忙。講學只得作罷,又不能見。好在,澤宗兄耳尚聰,不見面亦可縱論古今。以下就是三個月間,2006年8-11月,多次電話往來的一個記錄。略去有關時事和往事的點評,只記席教授的科學史,特別是中國科學史的精論。 F(FANGLIZHI):我看了你關於康熙的文章,你的結論是中國的科學直到清初康熙一朝才真正開始衰落。 X(席澤宗):對。 F:那就是說,直到明末中國的科學並不明顯地落後於西方(歐州)。 X:對。 F:有什麽證據? X:實證方法論的發展是一個標誌。西方在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1)倡導“觀察和實驗”的科學方法論之後,開始發展出基於實證方法的現代科學。明末的中國,也有了實證方法的萌芽。徐光啟(1562-1633)就是一個代表,他的主張: “深倫理,明著教,精擇人,審造器,隨時測驗,追合於天”。可比培根。當時中國也的確出了一批世界水平的成果,如朱戴(土)育的《律學新說》,程大位的《算法統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等。 F:培根之後,西方的科學,即現代科學有飛速發展。你是不是認為,如果照明末的狀況維持下去,中國的科學有可能不會落後而是跟上現代科學發展的浪潮?? X:是可能。實際上,當時的西來的科學文獻已很多,現在還有上千冊存在北京的北堂里。當時的一個困難是,中國學者大都不懂拉丁文(現在懂拉丁文的也不多),限制了交流。不過語言限制是一時的,不是決定性的。 F:我記得,明末學者方以智,字密之在“物理小識”中已經談到伽利略。可見,儘管有文字壁壘,西方科學還是傳了進來。 X:是。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引用了《尚書緯.考靈曜》中的一段話:“地恆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於舟中,閉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這說明方以智很懂得伽利略對相對性(今天的教科書中稱為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論證。不過,方以智反對***神學,他對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科學也不支持。明末有一批學者同方以智一樣,反對傳教士的科學。但是,只要秉持“隨時測驗,追合於天”的方法,伽利略等開創的現代科學應會逐漸被接受。其實,在十七世紀歐洲,也有大量學者(並非都是神學家)不接受伽利略的科學。伽利略寫《兩個世界體系的對話》,就是為了贏得這場辯論。所以,明末方以智等對西方科學的反對態度,同康熙的“窒塞民智”不一樣。 F:如此說來,如果方以智等也有機會加入那場對話和辯論,中國的科學可能早就同“世界接軌”了。當然,這裡有一個不可靠的假定:明王朝能容忍“科學接軌”帶來的政治和社會效應。一般說,體制可與***造假共存,但容不得自由交流,哪怕只是科學思想的自由交流。你說的康熙,就是一例。在清帝中,康熙似乎是最愛好自然科學的。他請傳教士教他西方科學。他對算學和天學都有相當的了解。你說他是“窒塞民智”,何以為據? X:康熙“窒塞民智”一說,最早是梁啓超提出來的,後來邵力子也論證過。確實,康熙學過算學和天學。不過,他的目的不是倡導科學,相反是為了堵塞現代科學在民間,特別是漢民族中的傳播和發展。證據之一就是他請傳教士的目的。明末的士大夫和學者可以同西方傳教士自發地交流,萬曆和崇禎皇帝基本不管。而據傳教士張誠(J. F. Gerbillon)的日記,康熙不准傳教士在有漢人和蒙人的衙門裡翻譯任何科學文獻。自康熙一百五十年以降,清廷的欽天監一直由西來的傳教士擔任監正或監副,從沒有漢人和蒙人。康熙請傳教士監理欽天監,目的不是開啟中西交流,相反是為了“窒塞” 中西 交流。 F:據我所知,就在康熙年代,倫敦有了皇家學會,巴黎有了皇家科學院,柏林也有了科學院。它們對歐洲的科學發展是一大推力。 X:是。康熙同法王路易十四和俄國的彼得大帝在同一時代。傳教士也向康熙介紹過路易十四創建的“格物窮理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和“天文宮”(Observatoire de Paris)。 F:創建科學院似乎是那個時代的帝王的一個時髦。據傳康熙在上朝的時候還發表過他的數學論文,康熙是不是也有意要創建滿清科學院? X:你指的康熙的數學論文可能是《御製三角形推算法論》。不過,沒有記錄顯示康熙對建立科學院感興趣。路易十四訪問過他的“格物窮理院”,沒有發表論文。他建“格物窮理院”目的是倡導法蘭西的科學研究精神,培養人才。康熙的政策則是鞏固“御製”,遏制科學研究精神。在清初,還有“南王(錫闡)北薛(鳳祚)”等精通數學,天文的非“御製”人材。那是明朝學界的殘留。後來,就徹底沒有了。 F:沒有人材。似乎也沒有“審造器”。如果去參觀過北京的古觀象台和南京收藏的古天文儀器。就會發現,滿滿清的觀象台竟然還沒有一架天文望遠鏡。滿清的天文學家竟然還不知道造望遠鏡? X:當然知道。徐光啟在1629年就建議製造天文望遠鏡,那是在伽利略天文望遠鏡之後二十年,這是很快的了。康熙也知道望遠鏡。北京的故宮中就有上百架望遠鏡,多為康乾“盛世”所收藏。但是,康熙防備望遠鏡的擴散。康熙命令傳教士不要去做望遠鏡。望遠鏡只能是御用,所以,觀象台上反而沒有望遠鏡。清宮中的御用的天文儀器比天文觀象台上的儀器多得多。整個滿清發表星表都是沒有望遠鏡的實測數據為根據的。那還能不落後?康熙是怕儀器一經拿出宮外,就會有人複製,改進,他就不能壟斷了。 F:還有沒有其他的壟斷證據? X:代數。不像算術,代數要靠一套符號。符號就是代數的語言。1712年耶穌會士傅聖澤寫了一篇《阿爾熱巴拉(代數)新法》向康熙介紹符號代數。康熙看不懂,他說此新法“可笑”。他下令不准代數新法傳播。所以,直到1859年代數符號法才開始在中國流傳,那已是150年之後的事了,早已不再是新法。 F:“可笑”一說,是典型的不懂裝懂的心理表現。這不奇怪。1949年初,在北京,我初三,被叫去給一個文化補習班上初中代數(當時有很多文化補習班)。一當我用符號講a=-(-a)時, 班上年齡大的人都不明白,年輕的則易於接受。1712年康熙已經58歲,弄不懂代數符號法,情有可原。不過,我記得康熙還很愛說別人不懂科學。 X:1689年,康熙在南京要捉弄(貶低)大臣李光地。康熙事先問耶穌會士南極老人星出地平幾度。見到李光地上朝後,康熙考問他:“可識老人星?” 李光地無以對。康熙得意了:“老人星在北京自然看不見,在南京就看得見。到了你的老家閩廣,連南極星也看得見。” 康熙得意忘了形,在閩廣,南極星是看不見的。梁任公說,康熙的科學是用來打擊他人(李光地隨後被降級)的一個工具,一點不錯。 F:從代數符號到南極星,證明康熙對近代科學所知也有限,是不是同傳教士有關係? X:有關係。康熙只向傳教士學西來的科學,並沒有真正開啟中西學術交流的大門。中西交流在當時已經沒有技術上的困難。亞歐水上交通已很發達。前面說過,西方科學文獻在明末就能及時地送到中國。當時有些歐洲學者還很希望他們的研究成果能得到中國學者的響應。開普勒的Tabulae Rudolphinae於1627年一出版,他立即寄到中國一本。傳教士對西學東漸有很大貢獻。有些耶穌會士的確是一流的學者。儘管如此,他們也受到羅馬教廷的影響。譬如,他們對哥白尼的日心說一直態度曖昧,可能並不只是學術上的原因。 F:我看到史書上說,直到1760年,耶穌會士才將哥白尼日心說原本地介紹到中國。當然,他們也不會介紹“我的研究不需要上帝”的科學思潮。 X:這個問題可以用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遭遇來說明。現代數理科學的一大特點是有理論體系,任何有價值的論斷都應當是可以被證明,或被證偽的。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公理演繹體系是證明和證偽方法的一個原型。中國傳統科學中沒有類似歐式幾何的體系。歐州從***發端到中世紀,也沒有這種體系原型。《幾何原本》於300 BC在希臘成書,但希臘原本後來失傳了。直到1260年,意大利人Campano 才從 《幾何原本》的 阿拉伯文譯本再翻譯到拉丁文。此後,該書對歐洲的科學,宗 教和社會的影響極大。在西方,《幾何原本》版本之多僅次於《聖經》。《幾何原本》體系中是沒有“上帝”的位置的。中國的第一個《幾何原本》譯本是利瑪竇和徐光啟在1609年完成的。比歐洲晚了350年。不過,1609也大體是歐洲開始建立科學體系的年代。那時出版中文《幾何原本》,尚屬及時。可惜,利瑪竇和徐光啟的版本並沒有在中國流傳。康熙時代流傳的《幾何原本》是傳教士給康熙的進講本。傳教士把其中的公理演繹體系已全被破壞了。即把《幾何原本》的精華,對現代科學最有用的啟示,都去掉了。 F:有道理。不過,有人說中國傳統不喜歡公理演繹體系這一套,可能是《幾何原本》的精華在中國不流行的主因。似乎也不盡然。我的許多物理界的老師和朋友都有過對平面幾何着迷的經歷。嚴濟慈先生告訴我,他的第一本書是《幾何證題法》,寫於二十歲之前,就因為對幾何證明着了迷。我自己也是。直到初二,我的數學只能得60分。初二到初三的暑假,我一看平面幾何,似乎一下子就開了竅。一個暑假不但把平面幾何教科書中一個學期的題都做完了,而且找了許多其他題來做。按你對《幾何原本》的分析,或許可以說,現代科學發展的一個社會標誌,是看歐幾里德幾何是否像《聖經》(或中國的類似可比的出版物)一樣普及了。 說得太遠了。回到本題。你在文章一開始引用胡適的話說,明末還是可以的,但清代以降,中西“雙方(科學)相差,真不可以道里計”。你能不能更定量地說一說,康熙一朝,中國的科學到底衰落了多少“道里”? X:康熙在晚年(1713-1722)主編了100卷的《律歷淵源》。其中《數理精蘊》53卷,他自認為是,也曾被譽為是當年的數學百科全書。十六世紀中葉以後,歐洲的數學進展主要有,代數符號(1580),對數(1614),計算尺(1620),解析幾何(1620),加法機(1642),微積分(1665)。其中最重要的是解析幾何和微積分。無此二者,很難明白和應用牛頓力學。然而,“數學百科全書” 《數理精蘊》中竟然完全沒有解析幾何和微積分。編撰者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這兩門新發展的數學。明末1630的“崇禎曆書”雖也落後西方。但還遠沒有落後到全然不知最新重要發展的地步。 F:我離開中國快十七年,對“最新重要發展”也陌生。到是常聽說有什麽“XX大帝”,“XX大帝”之類顯靈於視頻之中。好像也有“康熙大帝”。你對這位視頻“康熙大帝”,有何評價? X:哈哈…哈哈…不值一談,不值一談。 從康熙的 “窒塞民智”到 “窒塞民智”的再顯靈,嗚呼! 後記:席澤宗 教授的答話,沒有字字經他本人審閱(眼疾,難閱讀)。如有誤,我負責。席澤宗先生的更詳盡的論證可見他的 “論康熙科學政策的失誤”等論文(《古新星新表和科學史探索》,2002)。 11/23/2006, 美感恩節,Tucson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7: | 加拿大大學比較: SFU, UBC, Waterloo. | |
2007: | 漢語的優勢 ZT | |
2006: | 北大再喊窮,中國教育怎麼辦 | |
2006: | 一位北大學生對科大物理的評價 | |
2005: | 京師會館: 折射腐敗文化 | |
2005: | 國企改革: 新自由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失敗 | |
2003: | 贈品[譯詩] | |
2003: | 從“大學排名”窺探官場藝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