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南開大學團隊引進的有益嘗試
送交者: AAP 2008年09月15日06:00:2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團隊引進的有益嘗試   2006年2月,國務院發布《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強調,“採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等多種方式引進海外優秀人才。”   2008年2月,南開大學赴海外攬才,一次性引進了7位華人科學家,他們分別是吳傳躍教授,李魯遠、戴一凡副教授,張健、董恆江、蔣羽、肖國芝助理教授。前不久,記者來到南開大學,採訪了這7位學者。   他們均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任教,該學院是美國醫學和生物學領域的權威機構之一。   他們都取得了匹茲堡大學的終身或預備終身職位,在美國大學中,只有5%的教職人員能取得這樣的職位。   他們是一個團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匹茲堡大學,這7位學者已經合作了較長時間,他們各自的研究領域形成了互補的關係。學者們向記者描述了他們的合作:吳傳躍研究細胞如何黏附的過程;李魯遠做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張健研究腫瘤轉移到骨骼上的成因;蔣羽做細胞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我們每個人研究的領域加起來正好是腫瘤形成的全過程。”   目前,這7位華人科學家將以團隊方式落戶南開,並將立即着手申報國家重大課題和一系列研究計劃。   科學研究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信息的交流,優秀的人才越多,交流的空間越大。“他們的加盟,對於南開大學和天津市的學術氣氛以及科技環境的改變將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比單獨一個人起到的作用更大更積極。”南開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饒子和對記者說。   從去年開始,南開大學一系列人才引進的大動作,瞄準的都是國際一流的學者。今年1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發了4頁的長篇通訊,報道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其中約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紹南開大學。在詳細報道南開大學面向海內外公開選聘專業學院院長和學術帶頭人的舉措和效果之後,這篇文章指出:“南開大學希望幾十位新教授和新院長將振興起教育項目、恢復其聲譽……南開的革新,是中國政府取得的顯著進步的一部分。” 區域優勢吸引人才   2008年2月7日,南開大學代表團陸續訪問了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8所世界著名學府。在美國,饒子和率領的南開大學代表團約見了7位學者。這次會面,雙方達成了學者們以團隊形式加盟南開大學的意向。   饒子和在擔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時就以重視引進人才而著稱,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同大量海外高層次人才建立了聯繫。實際上,這7位學者中的吳傳躍在去年南開大學公開招聘院長的時候,就已經同饒子和建立了聯繫,雙方在接觸的過程中不斷深化着共識,尋求着最佳結合點。   是什麼吸引7位學者選擇了南開呢?在決定回國的過程中,他們秉持着這樣的理念:研究與開發密不可分,特別是高水平的開發一定要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作後盾,否則,開發的產品只能是小修小改。他們自信所從事的研究是開創性的基礎研究,如果能夠轉化為產品,將是具有突破性的產品。他們知道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卻是科學家們所追求的目標,他們每天做的事情都是朝着這個方向去努力。   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戰略同他們的理念不謀而合。   2006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將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作為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天津市濱海新區將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龍頭、京津冀區域經濟的龍頭,而生物技術將是濱海新區重點扶持的產業。南開大學也提出,要成為天津市濱海新區的人才庫、思想庫、技術庫和創新庫。   2006年6月,為了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物醫藥創新和產業化基地,科技部、商務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天津市政府決定在濱海新區共同建設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其總體建設目標是:成為優秀人才集聚和培養中心、國際合作的橋梁以及生物醫藥技術研發的領航區和標誌區,成為天津乃至環渤海地區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源頭,成為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生物醫藥創新基地,引領和帶動環渤海地區乃至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其公共基礎研發平台將由臨床前技術研究體系、臨床技術研究體系、中試放大及初期孵化技術體系及終結與信息服務體系四部分組成。饒子和院士被聘為首任院長。他計劃在未來5年內,聯合研究院成立百支研發團隊,吸引100名高層次人才。饒子和提出,進入研究院的人才只要水平足夠並有意執教,均可同時受聘於南開大學。“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是全美主要的臨床研究中心之一,其基礎研究與產品開發結合得非常緊密。我們在這方面也有特長。因此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李魯遠說。   對於南開大學的學術環境,學者們也表示滿意。目前南開大學已經擁有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3個全國高等學校創新引智基地、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南開大學去年面向全球招聘專業學院院長和學術帶頭人,尹芝南、王鵬、向榮等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加盟南開,進一步壯大了南開的學術力量和科研環境。   “饒子和校長本人就是一位生物學家,南開有那麼多優秀的科研團隊,同他們合作,我們應該能夠作一些貢獻。”學者們一致表示。   饒子和肯定了這次引進人才的舉措對建設一流大學的積極作用,但是他也強調,引進人才要考慮綜合平衡,要注意南開大學文科的國際化。   2008年2月底,7位學者一起造訪南開大學。此次回國,各方面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回國之前,中國駐紐約總領館教育組和科技組給予了他們大力支持。來到南開大學後,7位學者同學校的主要領導都見了面,並就一些具體的合作細節進行商談。在記者採訪後的第二天,他們又奔赴北京,接受科技部領導的會見。 2007年,南開全球招聘人才。 圖為饒子和校長(左)為生命科學院院長尹芝南(左二)頒發聘書 瞄準高層次留學人才   一直以來,從國家到地方都在加大吸引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的力度。1990年5月,原國家教委設立了“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1996年4月,教育部設立了面向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春暉計劃”,2000年底又增設了“春暉計劃”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項目;1998年,“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啟動;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關於妥善解決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的意見》。   2006年2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加大海外優秀留學人才引進力度。2007年2月,教育部等16部門印發《關於建立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綠色通道的意見》,其中明確把吸引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作為開展留學人員回國服務的重點,同時明確界定了高層次人才的範疇,並就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的報酬、申報項目、職稱和職業資格評定、知識產權保護、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以及入出境及居留便利等方面,分別作出了相應規定,既對高層次留學人才提供優惠政策,又為其搭建事業平台,營造良好環境,在積極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國的同時,對暫時無法回國的,也鼓勵他們以各種方式為國服務。   與宏觀人才戰略相配套,國家相繼推出並實施了多項人才計劃,包括“海外青年學者歸國訪問計劃”(1990)、“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991)、“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4)、“百人計劃”(1994)、“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2005)……同時還設立留學人員創業專項基金,創辦“留學人員創業園”,為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提供用武之地。   許多地區和單位也制定了面向海內外傑出人才的招聘計劃,吸引一批優秀留學人員充實到重要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和管理崗位。如上海啟動了新一輪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集聚工程”,計劃在3年內重點引進100名處於國際前沿的專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家和經濟專家、世界級藝術大師、著名學者等頂尖人才。   各高校對於建設高水平大學的追求也從“大樓”向“大師”轉變,把重點放到積極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上。如山東大學的“泰山學者”、湖北省的“楚天學者”等一批人才招聘計劃,都向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出了種種優惠條件。   中國經濟和科研投入持續多年的高增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吸引了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注意。據統計,中國的科研投入增長率已經連續多年排在世界的前列。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稱,過去5年中央財政用於科技的投入達到3406億元,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從2002年的128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07%提高到1.49%。“國內對科研的投入越來越大,這也是促使我們回來的重要原因。”張健說。   “現在國內各方面的條件成熟了,尤其是科研環境上更是我們剛回來時沒法比的,還有我們這批人為他們做‘後勤部長’,只要是真正的人才都會有機會。”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回國的饒子和院士說。 大膽創新人才引進模式   這次赴美引進人才是南開大學繼2007年把教師招聘會開到英國牛津大學之後,再次赴海外名校招聘師資。每到一處,他們不但同校方交流,還通過多種形式介紹天津和南開大學的情況。在斯坦福、哈佛、哥倫比亞等高校舉辦了多場面向中國學生學者的宣講會、說明會以及個別約談。通過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南加州中國學聯、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聯、聖地亞哥中國學聯、舊金山灣區南開校友會、紐約南開校友會、中美生物製藥聯合會等組織,舉辦宣傳推介活動。這種“走出去”的人才招聘模式因為適應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而越來越多地被國內單位所採用。   在國際人才競爭的舞台上,美國是世界上受益於人才資本流動最為突出的國家,它憑藉自身發展優勢,提供國際一流的科研條件、高薪待遇,吸引高層次人才移居或受聘於美國。美國政府曾於2005年提出一項人才引進計劃,10年內要從海外招攬100萬名高新技術人才,2006年,美國批准中國學生學者的各種簽證達3.6萬多張;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等國家也一直採取技術移民政策,吸引外國高科技人才……   在國際人才競爭的環境下,2001年,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於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的若干意見》,強調“在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的同時,吸引他們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以充分開發海外留學人才資源。《關於建立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綠色通道的意見》中再次重申,“對暫時無法回國的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鼓勵他們通過兼職、開展合作研究等各種方式為祖國服務,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為創新人才引進的模式拓寬了道路。   “我們很多在國外做學問的人、在國外奮鬥了十幾二十年的人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大家一直在探討什麼是最好的方式以實現個人和國家的雙贏。”蔣羽說。   吳傳躍接過話說:“我們現在採取的團隊形式是許許多多形式中的一種。今後會有更多的形式,但是我相信這對推進國際學術交流會有正面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留學人員第一次以群體形式回國,是1996年顏光美等十幾位留美學人集體回國加盟中山醫科大學,當時被媒體稱為“顏光美集體”。1999年,南京大學“成建制”地引進了哈佛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研究室劉建寧教授及其課題組。2003年,黎志康和他的4位同事從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來到了中國農科院。當然,更多的還是以個人的方式回國。   “畢竟,團隊所需要的支持力度要遠大於個人。”蔣羽說。目前,學者們還在就相關問題同各方面進行探討,他們希望,此次行動能為今後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工作或為國服務探索新的路徑。
0%(0)
0%(0)
  中看, 不一定中用  /無內容 - 樂聖 09/16/08 (222)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協和醫科大學為何更名為學院
2006: 丘成桐批北大,證據到底在哪裡?
2005: 人不可貌相—讀肖傳國候選院士的簡歷有
2005: 南京大學怎麼了?
2004: 北大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紙上談兵
2004: 一把鑰匙與一流大學
2003: 一 生 有 多 長 (三十四)
2003: 論史大郎逛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