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操刀,手刃青梅” - 看中國人的走極端性情
昨日,驚悉中國來的25歲博士,將中國剛來美國的18歲女生殺死,並使其“身首易
地”!我不敢想象,女孩父母來美時,會看到孩子什麼情景......兩朵未曾出土的
蓓蕾,在太陽升起前的陰霾中,嘎然消逝...... 從當年的“盧剛”事件,到這次,
中國的年輕一代,再一次震撼了美國朝野上下。加上不久前發生在這所弗吉尼亞理
工學院的朝鮮族小伙的大殺戮,這一切,着實給美國人補了一堂久缺的“亞洲文化”
課 - sadly, did they learn it only the hard way!
無庸置疑,在亞洲文化中,我中華文化是主幹 - 我們終於又可笑顏逐開了?且慢,
一個不知反省自身的民族,永遠不會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國人的好走極端的性情,
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答案,只能在中國文化中尋找。
想想孩子們,尤其是中國的孩子,是怎麼長大的?當孩子一塊又一塊地吃糖,把糖
當飯時,父母和孩子都是怎麼作的?孩子愛吃糖,是為滿足口感,既感性的行為,
是因為孩子的理性不成熟,還不懂得吃糖太多的壞處。父母呢?一遍一遍地勸說不
起作用,因為孩子還不懂道理。只有說“再吃,我打你!”,或把糖鎖起來 - 兩種
“極端”的辦法。不用說,這與中國家庭一貫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關,是從小“貫”
壞了。如果孩子的爺爺奶奶來了,聽見孩子的哭訴,多半就會趁孩子父母不在的時
候,將鎖櫃打開,“寶貝呀,不哭了,來吃個夠!” - 又一“極端”的方法。而下
次孩子對父母的反抗往往是,“你不讓我吃,我就不吃飯!啥都不吃!” - 又一極
端的方法 - 既感性的,直觀的行為。
讓我們預測一下,孩子長大以後,什麼是他 / 她最常用(省事,簡單,快速)的為人
處事的方法?它會是理性的嗎?讓我們再來看一眼掛在廳堂上,父母的座右銘。它
只有四個字:“難得糊塗”!再加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的處世哲學。我們
能期望中國家庭走出來的人,遇事進行縝密的思考,深刻的分析,充足的數據,最
後達到科學的決策嗎?幾何上不是有“最短距離”嗎?處事的方法也有最省事的方
法:根據自己的感性直觀,既,“想怎着,就怎着,誰也管不着!”。僅憑自己的
情緒,頭腦一熱,一切都解決了!
再往道理的深處走,中國人這種走極端的秉性,來自一個潛在理性的極端 - 感覺。
從哲學上講,感覺總有兩個極端,並且它們是相通的。例如:大智若愚;樂極生悲;
哀極心死,卑屈與傲慢 (當自己感覺在一人之下時和萬人之上時,的兩種極端心態
),等等。凡是極端,總是與情緒有聯,與感官有聯 - 一句話,與“感性”有關。
感性主導的個體,如果是孩子,則“缺教育”;是成人,則“幼稚”;是國家,則
“民智未開”;是民族,則“有待啟蒙”;是人類歷史,則“處在黑暗的中世紀”。
但願處在暝瞑黑夜的兩個靈魂,他們以自己生命的代價,能給中華大地今世的國民,
敲響反省自己文化的警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