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仍然通用的文字之中,漢字無疑是最古老,且源流可考的文字。漢字的起源,最常見的有五種說法,就是結繩說、河圖洛書說、八卦說、倉頡說和現代的圖畫說。
現代的圖畫說比較可信,有出土文物證明。仰韶文化遺址和泉護村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面的鳥和魚的圖案,和篆書的“鳥”、“隹(短尾鳥,據《說文解字》)”和“魚”字非常接近。但是這些文字的雛形還不足以記事,只是某些部落的符號。而且,我們仍然不能以此否定倉頡的功績,他很可能就是搜集整理這些符號,甚至可能開始創造漢字的六書造字法。“天降雨粟,鬼為夜哭”,雖然帶有強烈的抒情性,但是文字的形成代表一個民族從蒙昧走向文明,確實也稱得上驚天地泣鬼神。現存的倉頡書二十八字,收錄於宋朝大觀帖,雖然難以辨認,但是筆畫看起來更像是金文,與甲骨文相去甚遠,在文字的早期恐怕難以有這樣整齊的書寫,因此有人懷疑是漢代偽作,大觀帖釋文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但是這樣好像是毫無意義的文字堆砌。
倉頡二十八字圖
後來有學者經過研究認為是古彝文,應當翻譯成“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這樣就比較有意義,應當是記錄祭祀活動的。
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完備的文字,非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發展不可。下面的照片中,只要略懂篆書金文,也能認出“二三四五”等數字和“其、貝、北”等字。現在收集的甲骨文約有千餘字。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