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我們是怎麼長大的?- 再論人的認知過程的三個階段
隨着嬰兒的“哇哇”聲中墜地,一個生命開始了。添丁延香火,在中國,是喜慶的
日子。但怎樣教養孩子,卻無人敢說是容易的事。我們既有“養不教,父之過,教
不言,師之惰”的教子訓戒,更有“至聖先師”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
從我們的聖人如此重視檢討自己的言行,足見如何教孩子長大之不易。
如果我們仔細想一下上面提到的教育方法,我們必須承認聖人畢竟是聖人:棋高一
招。為什麼呢?三字經上面講的教育,包括“昔孟母,擇鄰處”,多是一種從“外
界”對孩子的影響。而孔子的教育方法,已經是“自省”,既“返回”,深入到檢
查人的“自身”行為了。孔子這種自我反省的教育方法,遺憾的是,並不能保證進
入“吉思尼世界大全”。這主要是,“回頭看”或反省自身的方法,早在聖經里有
了。
聖經中的主人公,亞當和夏娃,因為蛇的誘惑吃了上帝伊甸園中樹上的蘋果,然後
反看了一眼自身。這一看可不得了,這二位人的祖先,立刻產生了“羞恥”感,頓
時有“不‘服’不啻為人”之誓言。我們的聖人畢竟是聖人。孔子的反省,用洋話
叫“反思”,已經進到了人的“行為”階段,而不像聖經中的主人公那樣,僅僅從
外表一看,就大驚失色。
由此可見,人的認識的“感性”階段 - 不論是從外部和行為,都是知“羞恥”和
“榮辱”的階段,是人成長初期的價值觀的確立。
人到了中年時期,理性趨於成熟,於是,“理性”認知階段開始了。人們將自己的
日常經驗和知識,進行了邏輯和數學的加工處理,因此而產生了科學。人,由此進
入了理性階段。理性不僅忙於對經驗和知識的外部的觀察總結和處理,還進有了新
的探索。
以十七世紀英國洛克為代表的哲學家,開始用“反思”這一方法,重新“向內審視”
人類的內心。這一次,審視的對象,不是任何“經驗”的內容,而是取得知識的
“方法”,既,人類是如何取得經驗,知識和科學的。洛克將自我審視的“探照燈”,
向自己的知識結構的基石“內心”掃去, 得出了我們內心在接受知識之前,確實是
“白板”一塊的發現(從而也證實了“感性”認知階段的“單向通道”的確存在)。
人類已經進入原子時代一百年了,人類有充分的理由找到在自身上新的,認識史上
的,突破口。反思認識的方法,通過對“反思的反思”,終於在“靈性”認知的高
峰,展現了自己最強的威力:它發現了人與宇宙大自然的絕對,無限性的統一;它
使人類開始醒悟到自身存在的意義,給人類自身找到了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它達到
了,“自然宇宙 - 人- 思維精神”的“三位一體” 的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基
督教中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猜想,在“靈性”認知階段得到了證實
和再現。
人在註定的“生物年齡”,身心成熟標誌的“心理年齡”後,又發現了人類的“認
知年齡”。黑格爾斷定的,“一個人的認識經歷,一個民族的認識史,整個人類的
認識路程,是一致”的預言,從一個是懂得羞恥的人,到一個會理性思維的民族,
最終匯入找到自身價值的整個人類 - 標誌着人類“認知年齡”的成熟。
小到每一個人,大到每個民族,在這人類的旗幟下,如何測定自己的“認知年齡”,
大概不是“上帝”的事了。對中國聖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誨,今日,吾答:吾
還“吾生三省吾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