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華寧
伏爾泰是歐洲啟蒙運動的先驅,民主政治的創立者之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家。然而很少有人告訴你,伏爾泰的民主思想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伏爾泰一生中最崇拜的人,就是中國的孔子。孔子的民本思想,讓伏爾泰欣喜不已。孔子啟蒙了伏爾泰,伏爾泰啟蒙了西方。
近一百年來,中國的文化人將中國暫時的衰落,歸結於中國文化。在以極高的熱情尋找強國之路的同時,也以極高的熱情去砸爛中國傳統文化。以為毀滅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就可以強盛。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看到的卻是對中國文化的敬仰之心。
500年前,中國文化催生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
中國的四大發明,不是中國人自封的,是歐洲人封的。只因為這四大發明,對歐洲社會進步的意義太重大了,被歐洲人看成是四大發明。其實中國人比這四大發明更重要的是天文和中醫。中國人很早就知道二十四節氣,用於指導農業生產,直到今天不變。中國人的春節、清明等節日,也都與這些節氣有關。中醫更是不得了,2500年前就有了中醫。中國本是一個霍亂和鼠疫等傳染病多發的國家,因為中醫而躲過了一次次滅族災難。西醫在三百年前才開始有,在此之前沒有醫學。西方曾經的一個個帝國,多是因傳染病造成人口劇減,失去軍事優勢而滅亡的。歐洲流行黑死病(鼠疫)的時候,沒有辦法,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還自認為是上帝的懲罰,死的活該。
歐洲人看重四大發明的原因是:紙張和印刷術,讓書籍開始流行。古希臘的哲學、科學、文學等書籍,本來是寫在羊皮上。一本20萬字的書,需要殺幾千隻羊,裝幾百木輪車。要寫一本聖經要殺上萬隻羊,一本書要放幾個大庫房。根本沒有辦法交流。平民根本沒有讀書的權力,只有教士有讀拉丁文語聖經的權力。因為中國的紙張和印刷術,知識才得以較低的成本開始傳播。在火藥進入歐洲之前,歐洲主要是封建割據的貴族莊園,尚不能算做國家。火藥傳入歐洲後,國王和城市平民開始攻打這些封建莊園,才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不然,歐洲各國的狀況就如中國戰國時期,一個鄉便是一個小王國,四分五裂,國王名存實亡。指南針,則促進了地理大發現。沒有指南針,不可能發現新大陸。當然最重要的是《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吸引着哥倫布等人,冒着生命危險,去尋找那個繁榮、富裕,象人間天堂一樣的中國。是中國吸引了他們,發現了新大陸。
200年前,中國文化催生了啟蒙運動和民主思想
200多年前,歐洲興起中國文化熱。中國的哲學思想成為歐洲知識界反封建和反宗教專制的利器,成為歐洲啟蒙思想運動的一個重要思想動力。在宗教的歐洲,人的心靈是神的奴隸,人們以為心中如果沒有上帝,便有罪惡感。然而,中國儒家文化中的無神論和理性主義,讓歐洲人看到了一個不信仰上帝的國度,人民有着積極向上和快樂的心靈。這促進了理髮主義哲學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為輕,民為重,民心決定政權的思想,成為民主思想的源頭。當時的歐洲,國家主要由教皇、皇權和貴族統治,平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更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利,歐洲人對中國通過公開考試在平民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極為推崇。
在歐洲,儒家學說成為知識分子的必讀作品。道德經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中國的書畫作品,瓷器,漆品成為人們最想得到的藝術品。從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法國三代國王都潛心研究中國文化和收藏中國藝術品。法國王宮凡爾賽宮,就是用中國磚建造的,而且規定皇家專用,民間不許用中國磚。路易十六把大量的財富用於收藏中國的瓷器、絲綢、書畫作品,因為要增加稅收被推翻,國破家亡被處死。
1987年11月10日,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歡迎李先念時說,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在中國看到了一個理性,和諧的世界,這個世界聽命於自然法則且又體現了宇宙之大秩序。他們從這種對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過啟蒙運動的宣傳,這些思想導致了法國大革命”。
法國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思想家伏爾泰極力推崇中國文化,以中國文化來抨擊歐洲宗教的黑暗和專制,並大聲感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大不幸!”當時法國主要哲學思想流派百科全書派以及重農學派等,都從中國哲學中汲取很多營養,推動法國的思想啟蒙運動。百科全書派最重要的思想家狄德羅曾這樣評價中國:“中國民族,其歷史的悠久、文化、藝術、智慧、政治、哲學的趣味,無不在所有民族之上。”重農學派的始祖魁奈,因自信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被稱為“歐洲的孔子”。
中國文化和哲學對德國近代哲學思想發展的影響,也明顯可見。萊布尼茨是承認中國文化促進西方發展的第一個人。萊氏弟子、哲學家沃爾夫因極力讚美儒學輕視基督教,結果被驅逐出國境。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影響。德國最偉大作家歌德對中國文化也極力推崇,他大量閱讀來自中國的著作,學中國詩的體裁做詩,學寫中國字。
當年歐洲的這股“中國熱”,給歐洲人帶來的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許多歐洲人尤其是當時的上流社會,都以學習中國風格為榮,繪畫、室內裝飾、建築、家具、瓷器、紡織品等都模仿中國的風格。法語中甚至有一個專有名詞Chinoiserie來形容這股學習中國文化的浪潮,意思就是“中國風”或“中國熱”。在今天歐洲各地,仍然有許多建築顯示出這股中國熱的烙印。德國波茨坦無憂宮裡的中式茶亭,英國的逑園寶塔,瑞典、丹麥的中式涼亭、維也納的美麗泉宮裡的中國房間以及許許多多的瓷器、家具用品和大量的中國風格的繪畫,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中國熱”的情形。
伏爾泰對中國的孔子有着特殊的情感,曾作詩稱頌:
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說,
他不炫惑世界而是開啟心靈,
他的講話只是一個聖人,從不是一個先知,
然而人們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國土一樣。
伏爾泰在他的〖哲學辭典〗說,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除了最純潔的道德之外我從未在其中發現任何東西,並且沒有些許的假充內行式的矇騙的味道。”他還說,“在這個地球上曾有過的最幸福的並且人們最值得尊敬的時代,那就是人們尊從孔子法規的時代。”他宣稱,“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中國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結束了奴隸社會和神權社會,而歐洲許多國家在二百年前尚是封建農奴社會。中國人早在周朝初年就實行以德治國,民本政治,成了禮儀之邦,歐洲人在羅馬帝國滅亡後,卻進入了完全黑暗的中世紀。直到十七世紀才有了人文意識。
伏爾泰一生寫有15部悲劇,其中有一部是《中國孤兒》,總標題為“五幕孔子倫理劇”。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搜孤救孤”即趙氏孤兒的故事。伏爾泰寫它,宣揚儒教文化中不畏強暴的精神力量,伏爾泰讓得勝的成吉思汗向失敗的中國士人如此描述:
你把正義和真理都在你一人身上完全表現出來了。打了敗仗的人民來統治打了勝仗的君王。忠勇雙全的人值得全人類尊敬,從今後我要改用你們的法律。
馬克思讀過這個劇本,後來總結為“征服者被征服”。
伏爾泰如此崇奉這個“征服征服者”的文化,以至二十年如一日始終在室內掛着一幅孔子畫像。他認為孔子訓導的儒生講究氣節,講究尊嚴,還講究坐懷不亂,道德上遠比巴黎文人來得清爽。他只有用中國的藍花瓷碗,才喝得下巴黎送來的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