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頂尖大學排行榜中,牛津、劍橋一向比翼齊飛,名列前茅,是全世界學子嚮往的學
術聖地。尖塔林立的牛津,秀水滋潤的劍橋,是人們心中神聖的教育殿堂,是一座永遠不倒
的豐碑。
1995年、2000年,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邀請,很榮幸地,我能夠有機會訪問兩校,
赴牛津、劍橋作學術研究,得以一覽兩校的風采,領略牛津、劍橋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牛津、劍橋兩校是姐妹學校。牛津大學位於倫敦西北泰晤士河源頭處的小城牛津,建
校於1167年,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劍橋大學是1209年從牛津分出去的一部分師生創建
的。兩校在傳統、風格、教育體制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作為世界一流的私立名牌大學,牛
津、劍橋的教學、學術研究碩果纍纍,有口皆碑。許多劃時代的偉大發現是在劍橋、牛津
的實驗室中取得的,例如: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進化論的創立,分裂原子
的“盧瑟福實驗”,創立X光射線光譜學,發現青黴素,首次人工嬗變原子核,發現中子,破
譯DNA(脫氧核糖核酸)密碼,驗證胰島素分子結構等等創造性研究,極大地改變了世界
和人類生活的面貌。
20卷《牛津英語詞典》和《劍橋英語百科全書》被世界學術界奉為傳世經典。
劍橋出了70多位諾貝爾獎獲獎者,這在世界名牌大學中名列第一,僅卡文迪什實驗室
科學家就獲獎30次以上,而著名的哈佛大學僅獲諾貝爾獎20多次。牛津大學亦有20多人獲
諾貝爾獎。牛津培養了25位首相,劍橋出了13位首相,英國自古以來的51位首相中,除了從
未上過大學的以外,從牛津、劍橋以外其他大學畢業的只有4人,其中有2人後來又進了劍
橋。牛津、劍橋還為英國培養出無數國王、大臣、議員和社會各界名流。
牛津、劍橋的學子、名人中還有:伊斯拉謨、培根、牛頓、達爾文、赫胥黎、約翰·
洛克、亞當·斯密、彌爾頓、拜倫、雪萊、凱恩斯、湯因比、李約瑟、斯蒂芬·霍金…
…,群星燦爛、人才輩出。如果沒有牛津、劍橋,英國歷史真的是該重寫了。
小小的牛津、劍橋何以名氣那麼大?出了那麼多名人?作為世界著名學府,牛津、劍橋
在辦學上必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那它們的學術特色、優勢,或說奧妙究竟何在呢?我想至少
有五點。
一、文理學科交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並重
牛津、劍橋辦學的指導思想就是創辦世界一流的綜合大學,各學科打破界限,相互交
流、相互啟發,以利於學術的發展和高素質人才的成長。從中世紀的“七學”(其中“三
學”:拉丁文、修辭、邏輯旨在訓練表達思想的能力,其餘“四學”是算術、幾何、天文
、音樂)到現在的文理交叉,自然、社會、人文科學並重,走的都是這一條辦學之路。
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理工醫農學科的全面發展,相互交融、促進,且都發展到
相當高的水平,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奠定了
牛津、劍橋作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地位。
當然,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傳統優勢,如果要比較一下的話,可以說,牛津大學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更強一些,劍橋在自然科學領域名氣、成就更大一些。據牛津大學
出版社出版的8卷本《牛津大學歷史》刊載的一份英國大學排行榜資料,在文學、歷史、
哲學、政治、法律等學科,在英國大學中,牛津大學歷來都是排名第一(以絕對優勢領先或
並列第一),而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等領域,劍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可以說,除了帝國理工學院、倫敦經濟學院等少數院校在個別學科上可以同牛津、劍橋
並駕齊驅外,在其餘大部分領域、大部分學科中,牛津、劍橋都是遙遙領先,在英國教育金
字塔中,一直居於塔尖。
堅持創辦一流綜合性大學,在各個領域、各個學科中都辦出高水平,這是在世界名牌
大學排行榜中,牛津、劍橋長期以來一直居於領先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正確的辦學思想
,造就了世界第一流的大學。
二、強調通才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注重培養通才,是英國教育的一大特點。牛津、劍橋的基本教育思想就是人要全面發
展,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兩校的文理學科交叉、並重,目的也是發展學術,培養全面發展
的人才。
學生在校時雖有自己的主攻方向,但要求學識淵博、基礎深厚、融匯貫通,這樣畢業
後在一生的發展中,才能見多識廣、適應性強,具有競爭力。兩校培養的高素質人才,往往
在其他領域才華“橫”溢、大放“異”采,這從牛津、劍橋培養出那麼多首相就可以充分
看出來,這些首相併不都是專攻政治學、法學的,例如撒切爾夫人,原先是主修化學專業的
,最後卻在政界大顯身手,成為連任三屆的英國首相。
牛頓在劍橋時學的是數學專業,但由於他在求學時打下的深厚基礎,由於他廣博的學
識和探索精神,他不僅在數學,而且在其他學科領域也大放光采,成為17世紀科學革命的領
軍人物。恩格斯曾高度評價牛頓在科學發展史上取得的“偉大發現”和成就,說他“藉助
於萬有引力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藉助於對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藉助於二項
式定理和無窮級數理論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藉助於對力的本性的認識而創立了科學的力
學。”
劍橋的大思想家培根有一句名言:“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
確。……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
;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牛津、劍橋一向就是這樣,注重通才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以培養充實而又敏捷,
明智而又巧慧,精細而又深沉,莊重而又善辯的高素質人才。沒有成功的通才教育,牛津、
劍橋是出不了那麼多偉大的人才,偉大的發現的。
三、注重開拓、創新、獨立思考、勇於探索
牛津、劍橋兩校都大力提倡獨立思考,強調進行創造性研究。作為教育和學術研究中
心,大學的使命有三條:知識的積累、知識的傳遞和知識的創新。科學的發展永無止境,它
的真諦在於發現。真正的學者要勇於探索、勇於追求真理,不崇拜古人,不迷15信權威,想
前人之未想,發前人之未發,上下求索,只有這樣,人類文明、人類社會才能不斷向前發展
、進步。
世界沒有終極真理。牛津、劍橋拒絕現成答案,一切重在開拓、創新。牛津大學一位
教授在談到兩校的教育風格時曾戲言說:“Oxfordteachsyounothi
ngabouteverything,Cambridgeteachsyoueve
rythingaboutnothing ”粗粗一聽,似乎兩校什麼也沒教你,但細細
品味:“牛津教你有中之無,劍橋教你無中之有。”牛津、劍橋教育的真髓盡在其中。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
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寶庫的鑰匙都毫無疑問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
現都應歸功於‘如何?’”。
巴斯卡說:“思索使人偉大。”
雨果說:“思想就是力量。”
象牛頓、達爾文、斯蒂芬·霍金這樣勤於思考,富於探索精神的學者,是最典型的牛
津人、劍橋人。自古以來,見過蘋果落地的人多了,為什麼絕大多數人都是視而不見、熟
視無睹,沒有看出什麼名堂,只有牛頓發現了偉大的定律?微生物學奠基人巴斯德有一句名
言:“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馬克思說過:“在科學的大道上,是沒有平坦道路可走的
,只有那些不畏艱難險阻的人,才有希望攀登到光輝的頂點。”
確實是這樣,這正是牛津、劍橋精神的靈魂。
多年來,“劍橋現象”舉世聞名。所謂“劍橋現象”,就是大學與企業聯手,以劍橋大
學雄厚的人才資源為依託,以高新科技為基礎,大力發展新產業。“劍橋科學園”的模式
,已成為世界各國效仿的典範。世紀之交,當全世界都在大談特談“新經濟”、“知識經
濟”時,人們才發現,劍橋人又走在了前面。
四、學院制
牛津、劍橋實行學院制。牛津大學現有36個學院,劍橋大學有31個學院。與世界上其
他國家大學的學院不同(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大學中設立的二級學院,都是按學科劃分,例
如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等),牛津、劍橋的學院不以專業、學科劃分,大都是
文理交叉,自然、社會、人文科學並重,都是“小而全”,這是牛津、劍橋學院制極其獨特
的一點,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大學都不相同。看上去學科、專業設置重迭、資源浪費,但
用他們的說法,這是要讓不同學科、專業的學者、學生密切接觸、交流,以互相啟發思路
,碰撞火花,促進學術發展。牛津、劍橋自有牛津、劍橋的道理。
牛津、劍橋的學院都不大,學生一般都在500人左右,小的學院只有二、三百學生,每
一個學院都是獨立的“法人”,是相對獨立的小團體,有自己的宿舍、餐廳、圖書館、教
堂。學院是兩校社會生活的中心。各學院都是綜合性的,相互間展開激烈的競爭,以吸引
最好的學者、學生,院長和教授、院士們為本院的聲譽和成功負責。
劍橋大學最大、最有名氣的學院是三一學院,它是劍橋王冠上最光采奪目的一顆明珠
。學院不大,學生不過1000人,但桃李滿天下,為英國培養出無數棟梁之才,被譽為“歷史
上最偉大的天才”的牛頓,以及培根、巴羅、拜倫、丁尼生、薩克雷、羅素、李約瑟、霍
金等等,都是著名的“三一之子”。有一個故事。有一次,法國大使來訪,主人設宴接風,
席間,大使高興,多喝了兩杯,忘了是在什麼地方,開始洋洋自得大談特談法國教育的高明
,法國獲得多少多少諾貝爾獎,引起了席上英國主人們的“神秘微笑”。在座的前英國外
交大臣伯特勒勳爵“禮貌地”提醒大使先生:“就在這所小小的學院裡產生的諾貝爾獎得
主,比你的整個國家的還要多。”
三一學院拿了20多次諾貝爾獎,比法國全國還多,是意大利的4倍,相當於斯坦福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等美國名校的獲獎總數。三一學院還為英國培養了6位首
相、兩個國王。
“小學校”也能創世界一流,這是我們從中得到的另一啟示。
五、導師制
導師制,是牛津、劍橋另一重要制度或特色。
相對於世界其他大學,牛津、劍橋似乎並不太強調上課,而是注重發揮教師的作用,強
調學生師從導師進行學習和研究,即每周一次一對一的當面輔導。
牛津、劍橋一學年分3個學期,每學期8周,一門課一般一周上一次,總共也就是8學時
,文科學生每周也就是10學時的課。一位加拿大教授曾談訪問牛津的觀感:“它的講課很
糟。它有從不講課的教師和從不聽課的學生。它沒有秩序,沒有安排,沒有制度……。然
而,它成功了。無論我們喜歡與否,牛津給了學生某種東西,它給了學生一種生活和思想方
式。”
不管人們怎麼議論牛津、劍橋的講課不出色,但人們不否認最終,牛津、劍橋還是送
出了優秀的、高質量的畢業生。奧妙何在呢?那位加拿大教授說:“這個秘訣的關鍵就在
導師的作用。”
牛津、劍橋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導師,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學業和品德,指導學生
選修科目、課程,學生每周必須去導師那裡面談一次,導師指定學生每周的閱讀參考書目
,要求學生寫論文,導師作評論,兩人面對面討論,以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本學科的精義,有
無創見。這種導師制教育方式重博覽群書,重獨立思考,導師極盡啟迪、誘導之功,言傳身
帶、悉心指點。經過牛津、劍橋的洗禮、薰陶,學生們受惠終生。
徐志摩曾寫道,“牛津是世界上名聲壓得倒人的一個學府。牛津的秘密是它的導師制
。”
美國研究教育學的權威弗萊克斯納在比較了美國、英國和德國的高等教育後指出:“
牛津、劍橋大學在本科生和導師之間建立的那種個人關係,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關係。
”牛頓在談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時,曾謙虛地說:“如果說我所見的比笛卡兒要遠一點,那
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牛津、劍橋的一代代導師們,就是這樣的巨人,他們
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以自己的心血和雙手,托起了一代又一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新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願我們能從牛津、劍橋的有益經驗中,吸取營養,創辦我們自
己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