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國考研大軍近90萬,招生比例高達4:1。可這仍然不能滿足市場要求,似乎國人的求知慾暴漲。高考的壓力輕了,考研的壓力重了。暴漲的“求知慾”看起來似乎是見好事,但細琢磨起來,根本不是不是那麼會事。
在教育部的從容與社會腐敗浮誇風的作用下,研究生培養規模成幾何級增長。舉個數字:1990年前全國研究生招生總數不到3萬,1996年不到5萬,可到了2002年,變成了27萬。嚇人! 倒是沒見師資、科研經費、實驗設備的明顯改變。在師資、科研經費、實驗設備等教育資源不到位的情況下,如此擴張,只有一個後果:質量下滑、學歷攙水。不可能有別的結論。
一個博士導師帶50到60個博士生的事常見。我這裡有西安來的朋友,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他的導師是信息技術方面的“牛人”,帶了50多博士生。該導師很少能在博士生答辯前讀一遍學生的論文。估計看也看不懂。另一個畢業於交大的朋友講該校管理方面的某博導竟然帶了60多個博士生。
擴招的惡果很多:
(1) 學歷膨脹。
學歷不值錢了,周圍的碩士、博士多了,搞得人人自危。比如在高等學校里50歲以下沒有博士學位的,無論怎樣努力也不會被當作“人才”,日後升等升級有危險。真是逼上梁山,沒法不去考博。很多80年代初期的碩士,不得不吃回頭草。我的認識三個高校老師:一個是85年獲得碩士學位,一個是86年獲得碩士學位,兩人都已是副教授了,可近年不得不下決心以40歲的年齡重新加入考博大軍。
本科瘋狂擴招( 現在大城市的錄取比例已近2:1 ),導致本科就業困難,壓的很多本科畢業生不得不考碩士。目前,碩士學位,就業還比較容易,但估計也快不行了。
如此,已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擴招---->學歷貶值、人人自危機----> 考研、考博--->導致學歷更加貶值
---->導致新一輪更瘋狂擴招--->......
要想把民眾的考研高漲情緒與壓力控制在理性範圍內,必須從根上治療。防範瘋狂擴招,減小目前離譜的招生規模。根據國力,理性地確定高質量培養研究生的規模。
(2) 研究生培養質量嚴重下滑。
這麼規模培養的碩士(學制降為兩年),博士(學制三年),在師資、科研經費、實驗設備等教育資源不到位的情況下,質量嚴重下滑,已到了叫人恥笑的地步。清華、北大、交大等大學的博士規模從1990年不到200人/年,到現在 >1000人/年,均已超過斯坦福大學的規模800人/年2001)。現階段,憑啥超過斯坦福?在北美,培養一個博士生總共生活、科研費用達($12萬---$20萬/4年)。在有名師、較好科研環境下,4 到 5 年專心攻讀博士學位是很正常的。怎麼國內3年就能保質保量?看來中國人真是一個“自信”的民族。可這“自信心”在外人看了,無異於“造假無誠信”。這“土鱉”於“海龜”之間的爭議,在如此愈演愈烈的國情下,還有什麼好爭的。
博士生的培養方式,也真是五花八門,具有中國特色。如:
“在職函授博士”,“克來登吳征博士”,“省委書記、省長博士”等。大家不要以為這些博士是非正道的。相反,都是出於“名門正派”。“在職函授博士”(既第一學期在校修課,與老師見見面,其餘兩年回原單位自行修練。)是各重點高校都有的;眾所周知,“克來登吳征博士”是復旦大學在學位委員會委員反對的情況下,由領導出面解決的。還有那些秘書上課、作論文的權錢交易的研究生學位更不是什麼稀奇事。真是流氓學校、騙子教授、腐敗“學生”。真有點全民造假的感覺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