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滬上求職記--一個海歸MBA的求職心路
送交者: Vivienne 2003年02月13日23:26:3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我是在參加完畢業典禮拿到MBA學位的第二天就登上了飛機從澳洲回國到上海的,在畢業回國發展這個的問題上我從未猶豫過,就如同我當初出國的目的只是去鍛煉經歷一下,我需要有開闊我思維的空間和學習的時間,是一定要回來的。我做到了。

  上海是一個繁華的都市也是商業的中心,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上海也在慢慢成為世界級的金融和貿易中心。現在,大部份的跨國公司都在上海設了分公司或辦事處,國際性的人才應該是非常有市場,這一點我深信不疑。其實,確實沒想過回來就要坐高位要去做什麼美女CEO和拿多少高的薪水,我只是想要有一個好的機會和發揮的平台。

  但回來後就開始迷茫了,本來是給自己定位在從事管理諮詢行業,因為我擅長團隊管理談判溝通分析,而當年赴澳攻讀MBA最大動力就是因為看了一本介紹哈佛MBA畢業後在麥肯錫從事諮詢顧問的報告文學,我是把這個職業當作我的理想而開始努力至今的。但在顧問行業特別是受到美國經濟而不景氣的今天,我能夠排除萬難而進入好的顧問公司嗎?而我以前在外貿行業六年的背景若在這方面發展又會更容易達到一定高度。除了上述兩種方向外,能進入大型的跨國公司或有潛力的民營企業從事市場或銷售入手對我來說也會是機會。那我的切入點到底應該在哪裡呢?

  但在海外呆了幾年,對國內特別是上海的人才市場情況不熟悉,我不是上海人,而上海也沒有專門的渠道可以提供給海外回來的人的信息或一些有用的定位指導。

  那就只有自己去闖,去摸索。

  ●五大求職策略

  於是充分利用MBA中的戰略學,我給自己制訂了五大求職策略:

  策略一:找獵頭公司,現在上海市場有洋獵頭和本地獵頭兩種,在網上一番奮力搜尋和賣力地到處打聽後,列了一個獵頭的清單,逐一聯繫。洋獵頭們果然不同反響,在Korn/ferry,Horton,Heidrick&struggle等公司的接待處我就被擋下了,讓我把相關資料留給reception的小姐就可以,更與別提和相關職業顧問溝通諮詢了(至今只有一家B0-LE的顧問和我在電話里稍稍談了一下令我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試問,伯樂連千里馬都沒見過不了解,何以去“識”去推薦給尋人的公司。看來獵頭們對自己去獵來的人才也許更感興趣。再談本地的獵頭們,相比,他們比洋獵頭要親切和有人情味,也會詳細耐心地了解我的情況,但他們所缺的只是經驗和好的客戶來源——畢竟大型外企都會先考慮洋獵頭。最後是上海外服下屬的獵頭公司的一個資深職業顧問給我分析並給了我中肯的建議:在現在顧問行業戰火紛飛美國經濟蕭條情況下,我能做的應該是在過去的外貿工作經歷的背景下尋求好的工作機會。於是乎,我的履歷就埋沒在洋土獵頭的數據庫里等待有一天“伯樂”識金了。

  策略二:通過招聘網站。就是登錄各大招聘網站,使我大開眼界,各種招聘網站令我眼花繚亂,充分體現了中國網絡經濟的發達。但就是沒有一個可以專為留學生服務的招聘網站。我也分不清哪個優劣,除了51JOB這個著名的求職網站外,其他就只有看到哪個就註冊一個,從“申才網”到“易聘”,在網上奮戰數個日夜,最後自己也記不清多少個。但是,在網上鮮見世界500強或者是國內知名企業的蹤跡。奇怪的是即使一般的公司我投了簡歷也是杳無音信,也許通過E-MAIL或網站上應聘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接着,策略三,參加招聘會。當然沒有象以前在本科的時候有學校專門組織各大公司為學生求職服務,我是留學回來沒有’娘家“做主那麼好運。只有自己去找信息,但也不可能像應屆畢業生一樣不錯過每一個招聘會,要選擇高質量的招聘會。剛好趕上1月18號有個外服主辦的知名外企招聘會。我去了,其實在招聘會上也沒有很知名的國際公司,人頭擁擠中,我和幾個公司談了一下,最後結論是他們認為他們公司廟小不敢要我這個洋”MBA“或是我缺乏相關產業經驗,也許是怕我跳槽吧,而有和我背景相附的在外貿這一塊的外企也沒有合適我的職位(普遍認為我有了MBA學位在做以前類似的職位不合適)。因此,我是連簡歷也送不出去了,悻悻而回。(後記:建議我的同類們,要想找到糊口的工作就先把學歷藏起來,先進一個公司,再找機會拿出來。)

  策略四:報紙招聘廣告:在上海碰撞摸索了幾個星期後,終於發現有幾大刊登招聘廣告的人才報紙包括前程(career post),上海人才報,21世紀人才報,上面有一些不錯的廣告和人才動向。但也很少有和我背景相合適的職位。而每一個星期一期的出版次數和刊登的職業機會,與等待找尋的歲月和龐大的就業大軍相比顯得機會實在渺小。

  策略五:既然各大跨國公司沒有在招聘會和招聘網站上出現,獵頭公司也無法用上,就只有直接上網找各大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它們除了在校園招聘外,一般在自己網站上也有公開招聘的中高級職位。在費勁地在線填寫各種申請表格發送後,幾乎全部石沉大海,連自動回郵件確認收到我的申請有沒有。我暗自在想是否我也應該去拍上幾張美女照附在申請郵件後或在簡歷中在吹噓一下自己(我實在很老實,也是出國別的沒學到,學會太實事求是)以期有些許回復,當然這只是說笑話而已。

  但以上五大策略似乎至今未有見多大成效,我只有自嘆學藝不精需要反省調整策略。

  ●人才乎?書櫃乎?

  回國前,在知道我的歸國信心不可動搖的情況下,我的澳洲同學們都說:VIVIENNE你聰明能幹,又能言善道,有較強的工作經歷背景(本科畢業後六年一直在一家大型上市外貿公司從事外貿出口管理),而且年輕外貌不錯也算清秀大方,再加上現在海外MBA的學歷,回國找工作應該是決沒問題。而我那些在回國報效祖國問題觀望的朋友們更是希望看我回國的結果再做決定。因此,我躊躇滿志地帶着海外遊子們的殷切希望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現在有把“MBA“稱為兩條腿走路的書櫃,蠻有意思。不過,也許確實是有些人想把學MBA當作跳出工科或走出事業困境的跳板,而國內以前許多商學院招收MBA學員時沒有嚴格工作經驗限制(在國外一般是要至少四年的),對學員本身管理潛力的挑選也缺乏標準,更何況加上公費MBA(無學位)的培訓和無證野雞大學MBA學歷的泛濫使得MBA在中國名聲日下。其實真正西方式互動的教育和本身有管理潛力的人才相結合,加上不斷去創新去學習的精神,培養的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和全面全球化考慮問題的能力。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意義的MBA,是在別人眼中”什麼都懂一點點其實什麼都不專“的人,但確實是管理”專才“的通才。在人們在埋怨MBA眼高手低的時候,除了人才本身的問題,可有想過用的人可有把人才用到恰當的位置。在人力資源的概念中,每個個體都是人才,只是是否有合適地去用。

  國家一直希望能鼓勵海外的學子學成都能歸來為祖國的發展做貢獻,其實在外的遊子們何嘗不想歸來,只是很多時候是擔心回來後不知道如何去發展,提供有用信息和服務的渠道還太缺乏,多少回來的人在不停碰壁在徘徊在鬱郁不得志。回到國內到一個新的城市無論從生活上比如找合適的住處或買房子,大到找工作或辦公司,在某種意義上比剛從國內畢業的大學生還缺乏經驗,還要調整心理去適應新的環境。即使留學生雲集的上海也是如此,真的需要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提供服務的機構,也是可以讓我們溝通傾訴的地方。

  ●茅舍頓開後的最後策略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美國斯坦福畢業在上海某跨國公司任要職的MBA一席話終於讓我茅舍頓開:原來,現在即使在上海,在找工作的時候,人際關係在某種意義上比學歷更重要。就如同他們公司要招收MBA學歷的人就會首先考慮也同是斯坦福畢業的師弟師妹們。這個和武林一樣,也是有派系分別的。若不是同派系的人才,那麼只有靠有朋友熟人介紹推薦一下那麼才可能有招聘信息來源至少有面試的機會,這樣勝出的機會就比較大。否則,再好的學歷工作背景資料也先淹沒在outlook的信箱裡或在人力資源部的角落裡沉睡了。當然,若要獵頭公司主動來獵,更要倚靠廣闊的交際網絡。

  而我不是上海本地人,沒有著名派系背景,沒有任何交際和關係,無怪乎我空有五大求職策略而無成效。

  那麼看來我這個“兩條腿的書櫃“現在僅僅裝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擺上一些花花草草各種裝飾品,才能成為可以有吸引力會交際的”書櫃“。現在最後悔的是當初在選修課時該多選幾門公共關係人際關係的課程,那就不會是”書櫃”那麼單調了,所不定還能直接打扮為“花”了,那麼在求職的道路上絕對是一帆風順啦。當然這是玩笑話,

  因此,我痛定思痛後決定要制定最後也是最有前途的第六策略:在上海灘快速發展交際圈。計劃的第一步就是先加入上海的各色海歸派留學生會,打入各大派系,“臥薪嘗膽”才能換來機會和前途。希望我好運吧。若要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曉。

  ●後記:

  希望此文能給已經回來的和將要回來的海外學子們一些求職的經驗,減少一些浪費在黑暗中摸索的時間;也希望有一天無論在各種工作機會或平台上,伯樂們能去多了解千里馬們,給我們去公平爭取和發揮的機會。

  當然,即使在黑暗中我也不會懷疑在光明中見到的東西,那就是人的價值,是永不放棄的堅韌和不斷努力去學習的精神。我相信我能做到,而你們也一定能做到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北大人,我為你感到恥辱!
2002: 怎樣的人才應該回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