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位於美國波士頓附近的劍橋城,建於1636年,是美國最古老的大學。美國是於1776年建國,比哈佛建校要晚140年。
哈佛大學位於美國波士頓附近的劍橋城,建於1636年,是美國最古老的大學。美國是於1776年建國,比哈佛建校要晚140年。哈佛大學的建立是由於當時的英國殖民者想在美國的土地上建一座大學,正因為哈佛大學的建立者當中有很多人都是劍橋大學的畢業生,哈佛大學所在的城市也就被命名為劍橋城。其實原來這所大學的名字叫做“劍橋學院”,哈佛大學現在的名字來源於1638年一位名叫哈佛的學院院長,這個院長去世時,將自己積蓄的一半和400本圖書(在1638年,一所建校只有兩年、學生頭年只有9位的學校這可不是小數目)捐贈給這所大學,後來經過議院的投票,決定將這所大學命名為哈佛大學。
可愛面一: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在哈佛大學,有一尊哈佛先生的塑像,這個塑雖然標註着哈佛先生的名字,但雕刻的並不是哈佛先生本人。由於當年沒有照相機,哈佛先生沒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資料,當後人計劃修建這樣一尊雕塑時也就沒有了模板,只能在當時的哈佛大學裡找到一位比較帥的學生作為
雕刻的模特,頂替哈佛先生。由於影像資料的欠缺,用比較帥的學生來代替原人作為雕刻的模特,這種情況在美國大學中並不少見,在耶魯大學裡,有一尊內森-黑爾——也就是說出那句“我惟一的憾事就是沒有第二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的名言的人——的雕像,同樣是找了一個形象比較好的學生代替黑爾做的模特。
可愛面二:
美國大學和中國大學教育體制完全不同,整個課程很短,上課需要做的功課也不多,但回家的作業是相當恐怖。每節課最後的投影上面所顯示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是一本本書的名字,學生的作業就是把這些書從圖書館借出來,然後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之後,全班討論這些書……。在中國,學生們往往在學校呆很長的時間,每天上七八節各種各樣的課,但回宿舍後,除了寫作業沒有什麼太多的任務。但在美國的大學,一個學生一天在學校頂多上個兩三節課,像和我們座談的男同學今天就只上了一門課,還是五十分鐘的,可是老師在下課時所拋下的一黑板借書單和一篇論文給學生帶來的負擔可不比在學校上一天課少。
正是由於大學這種對閱讀高水準的要求,美國的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美國人堅信,只要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好,他就有能力接受新知識,也就可以彌補在其他方面的缺陷。相比於對閱讀的嚴要求,美國的基礎教育對算數的要求就低了很多。我所說的算數不是數學,而是純粹的算數以及對數字的感覺。在美國,能夠完成心算的人(也就類似於25乘11這種),大概只有三種:印度人、中國人、猶太人。給大家講兩個親身經歷的故事幫助大家了解一下美國人的算數水平,也娛樂娛樂:
第一個故事,是在超市發生的。我買的東西總共8塊2分,收銀員告訴我要付的錢數以後,我發現自己給不出8元的零錢,於是,我就給了她一張十塊的紙幣。剛剛給完錢,我就發現自己還有兩個一分的硬幣,隨手又遞給了收銀員,想讓她找我兩塊整,以免她找給我一大把硬幣。可就是這種在中國人人皆知的默契卻讓這位收銀員愣住了,她的眼神里充滿了疑惑,反覆打量着我和我手中的兩分錢,不知道我想幹什麼(沒當小費拿走已經不錯了)。經過我好一陣子的講解,她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奧妙,找給我兩塊錢後她的表情依然十分得意,像是學會了一個神奇的新知識。
第二個故事,是在酒店裡發生的。在那個酒店,住宿的訪客吃早飯是不花錢的,但供應早餐的飯館有對外開放,於是酒店允許房客拿一些每張價值8塊的代金券,就算房客可以免費吃早餐了。結賬時,一共需要付22塊錢,我拿出三張代金券,服務生堅定的告訴我:不夠錢!我當時被嚇了一大跳,以為自己犯了低級錯誤,可反覆核對各處數字後,我堅定地認為3*8>22。這個服務生開始向我闡述她的理由:一張代金券8塊,你總共要付22元,所以4張代金券正好合適。“?!!”“er...let me show you: eight, sixteen, twenty-four...that's enough!”瞬間,服務生向我投來奇異的目光“Wow! maths genius!!”服務生拍拍我的肩膀叫道:數學天才……
不知道經過此番了解是否拉近了您與Harvard的距離,不過作為全世界做好的大學之一,美國哈弗大學的申請難度可想而知。然而,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相信只要經過努力,美國哈弗大學並不時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