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日開學前年滿6周歲的兒童,才能進入小學接受義務教育,而只晚一兩個月甚至是幾天就得再等一年上學。這一讓不少家長苦惱的“幼兒園復讀”現象引發不少爭議。記者昨天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目前正醞釀對嚴格的小學入學年齡規定“鬆綁”,學校在優先保障年滿6周歲的兒童入學的前提下,可考慮接收將滿6周歲的兒童入學。(《中國廣播網》12月7日)
有關教育變革的話題總是令人興奮或激憤。筆者注意到,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熱議。從網民跟貼和有關網站調查結果看,絕大多數網民都支持教育部“放寬”小學入學年齡這一舉措。特別是一些家長。而理由不外乎是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也特別機靈,只要孩子在行為能力上能夠參加學習,就應該滿足孩子家長的要求。沒必要死守原先入學年齡的“紅線”。從另一個方面說,也可以避免不少家長在每年的9月1日以前將尚未瓜熟落地的BB提前剖腹的現象出現。當然,也有人從節省“入托”費用上考慮。
事實上,還是關於兒童的,早在去年的12月,鐵道部就順應民眾的呼喚並遵從社會發展的趨勢,對符合購買半價條件的兒童身高做出調整,由1.4米提高到了1.5米。既然如此,那麼,教育部完全可以順着鐵道部的改革思路對兒童入學年齡進行適當的調整。何況原來嚴格的小學入學年齡政策並非磚木結構和鋼鐵結構,“放寬”一下有什麼不可?
但問題是,任何政策包括小學入學年齡政策從理論說並非鐵板一塊是一回事,真正變革並付諸實施則是另一回事。在筆者看來,無論教育部的初衷多麼美好,社會各界的理由多麼充分,“放寬”小學入學年齡準會亂。
具體說來,“放寬”小學入學年齡要不要應地制宜?要不要應人制宜?甚至要不要因性別制宜?這恐怕是教育部首先也必得考慮的吧。若然,會不會引起新的教育不公和社會矛盾,若不然,會不會由於一刀切而導致拔苗助長?
其次,如果晚一兩個月甚至幾天滿6周歲的兒童可以上學的話,那麼,晚三個月的怎麼辦?晚兩個月零一天的又怎麼辦?——這些孩子出身時差也不過一天或一個月呀,難不成一天或一個月就導致他們在行為能力上有巨大差別?而我們既然“放寬”其一,為什麼就不能“放寬”其二?而依此類推,到最後是不是乾脆孩子一出身就讓其“背着書包上學堂”算了?
順便說一下,有的網友不無憂寂地提到,每到每年的7、8月份,在一些醫院的婦產科門前總見人滿為患,言外之意是小學入學年齡上“鬆綁”,也可以給婦產醫院“鬆綁”。但這能歸責於嚴格的小學入學年齡規定嗎?恐怕主要原因是一些准家長什麼都追求“超前”和念及那多支出的“入托”費用吧?不信,“鬆綁”小學入學年齡試試,保准在醫院的婦產科門前照樣人滿為患!只不過換個時間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