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苑夢客:說點元朝的事 |
送交者: 楓苑夢客 2009年12月18日21:04:2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寫博客很累人,尤其是牽涉時事政治的內容,很難做到心靜如水。有人一直在說我不務正業,也有人一直在諄諄教導:“莫談國事”,要談也要建設性地談,不要批評。遂決定把精力稍稍轉向“學術”研究。也好,這幾天正在修改一篇專業論文,於是便想順便聊點和元朝有關的事。
夏商周秦漢, 唐宋元明清,元朝是中國主要朝代之一,要是把元朝排除在外,中國歷史就中斷了,不完整了。有不少人不喜歡元朝,元朝史研究一直不太熱門,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真正專攻元史的學者為數不多。我想原因無非有下面四個方面: 第一,元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元朝時漢人是受壓迫民族。蒙古人實行歧視性民族政策,把全國人口分成四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漢人和南人都不能當大官,即使當官也不能任正職。漢人知識分子的地位在元朝非常低,據說排在娼妓和乞丐之間,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說,這很可能是當時知識分子的牢騷話,一直流傳下來了,文革時期的“臭老九”之說就來源於此。科舉考試在元朝停了很久,只在元朝末年才短暫恢復,但是蒙古人仍享有絕對優先錄取權。因此,漢人知識分子討厭元朝是很自然的事,討厭它就不理它,也不太研究它。我發現,國外漢學研究受國內的研究影響很深。國內熱門的在國外也是熱門。反之亦然,元史研究在國外也是冷門。 第二,元史研究的範圍往往不容易確定,而且對研究者素質要求更高。元帝國橫跨歐亞大陸,如果僅將研究範圍局限在中國一地倒也罷了,但是如果想將研究範圍擴大,就必然遇到很大困難。首先是語言要求很高。因為蒙古帝國幅員廣大,記錄蒙古帝國歷史的文字也是五花八門;而後代研究蒙古帝國歷史的二手資料浩如煙海,也是用不同語言發表的。這就是說,要想真正成為這方面的專家,通才,並且掌握最新的研究動向,學者必須通曉多種語言,不僅要懂漢語、蒙古語、日語、韓語,也要懂俄語、中亞、中東、東歐等多種語言,這對一個學者來講幾乎是不可能的。我研究元史就藉助於翻譯資料,沒有精力學習那麼多種語言。 第三、《元史》本身的問題。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便馬上下令編纂《元史》,還不到一年時間便完成了,速度太快,便難免粗製濫造,編撰者基本上是利用已有的文獻資料,略加刪削修改便成書了。新朝為舊朝修史是中國傳統。朱元璋的意圖無非是以此來說明他的大明已經奉“天命”取代了元朝,坐穩了江山,讓那些企圖捲土重來的蒙古人死了這份心。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說:"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筆者在梳理元史時也常感到頭疼不已,不僅人名、地名漢譯不統一,歷史事件記載混亂,還有張冠李戴者,比如把本來屬於皇帝A的皇后列入皇帝B的名下。 第四,對元朝的性質存在爭議。究竟如何看待元朝和整個蒙古帝國的關係?是把它看作蒙古“世界帝國”的一個附屬部分呢?還是看作完完全全的本土中國王朝?這是研究元朝史所遇到的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在一些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時遇到過質疑,在發表論文時也被一些學者、編輯質疑過。一個蒙古學者在評論我的論文時指出,“元朝本來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你怎麼能把它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中國朝代呢?”其實,不少中國學者也持這種觀點,“崖山之後,已無中國”。就是說,宋朝滅亡後,中國已不存在了。顯然,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而且牽涉到政治問題。 此外,計算元朝的時間也存在分歧,究竟從何時開始算起呢?目前大致有以下幾種算法:如果從蒙古滅金統一中國北方的1231年算起,那麼到元順帝逃出大都為止的1368年,總共有134年歷史;如果從忽必烈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作為元朝的開始,那麼前後共有97年的歷史;如果從1276年宋恭帝出降、元軍攻占臨安為標誌,那么元朝只有92年的歷史。如果以1279年崖山海戰蒙古軍隊消滅最後一支宋朝軍隊,宋幼帝蹈海而死為標誌,那麼則只有89年歷史。可是,大量中國歷史著作都是從鐵木真稱成吉思汗的1206年開始記述元朝歷史的,而成吉思汗則被稱為元朝的“太祖”。 本人對元朝發生興趣純屬機緣巧合,但是,一旦進入這個領域之後,便覺得越來越有意思。這段歷史其實很有研究價值。元朝雖然享祚不到一百年,但是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首先,元朝為中國作了一件好事,就是把陷於分裂的中國重新統一了,而且大大擴張了中國的版圖。比如,西藏高原、雲南高原和蒙古高原就是元朝時納入中國版圖的。元朝的疆域包括:北到蒙古、西伯利亞,越過貝加爾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公里,比現在中國的版圖大多了。 元朝讓我感興趣的另一個原因是蒙古人創造的“奇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時,蒙古總人口可能不超過一百萬人。可是就是這個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的、僅僅一百來萬人口的小民族,卻突然掀起一股黃色旋風,橫掃了當時已知的整個文明世界,征服了眾多有着數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包括中國,歐洲、中東、俄羅斯,讓人驚嘆不已。要知道,光是被他們征服的金朝和宋朝人口加起來就是一億多人,超過他們總人口一百倍!這事兒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這就是事實。你不能不問,蒙古人的力量從何而來? 那麼蒙古軍隊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呢?根據十三世紀寫成的《蒙古秘史》,在1206年的蒙古貴族大會呼里台上統計的當時蒙古軍隊的總數大約有 105,000人。中東一位歷史學家剌失德奧丁記載,在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時,他留給自己兒子的軍隊總數大約為129,000人。我想這個數字接近事實。 在征服中國之前,蒙古人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西征,均大獲全勝。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總數最多不會超過20萬人。 可是,當時的中東和中亞的歷史學家記載的蒙古軍隊的數字要大得多。比如一位叫術贊尼(Juzjani)的歷史學家記載,進攻花剌子模沙(Khwarazm- shah)的成吉思汗軍隊大約有700,000或800,000多人。十四世紀馬姆魯克作家奧烏馬爾(Al Umari)估計,在他的時代,伊兒汗國的士兵總數大約在200,000到300,000之間。他說,在十三個世紀末侵略鹹海的河間地帶(Transoxania)的一支金帳汗國軍隊人數有250,000人,而且每人擁有五匹馬,兩個奴隸,一輛戰車,30頭綿羊和山羊。 但是,美國歷史學家大衛-摩爾根認為這些數字絕不可信。假如成吉思汗的軍隊在1220年達到800,000多的話,那麼理論上大約要有四百萬匹馬,還有2,400百萬隻綿羊和山羊。這麼多牲畜僅僅食草供應都將是一個嚴重問題。這些歷史學家可能是被蒙古人極強的戰鬥力嚇怕了,胡亂估計一番。當然,蒙古人常常採用欺詐戰術,比如,佯裝敗退,突然殺個回馬槍。有時他們會在備用的馬背上放置假人,好使自己軍隊顯得人數龐大,在戰場上能起到迷惑敵人,加劇敵人心中恐懼的作用。這可能是西方人錯估蒙古軍隊人數的一大原因。 蒙古軍的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大?很多人對此進行了研究。首先,這是由蒙古草原游牧社會的性質所決定的。實際上,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內容就是一種軍事訓練。他們放牧和狩獵環境中所獲得的技巧只需要稍作調整,就可以用於戰爭。因此,每一個能騎馬的蒙古人就是一位潛在的戰士。蒙古人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圍獵活動,以便儲存足夠的肉,以便度過蒙古高原上寒冷的冬天。這種需要協同作戰的圍獵活動實際上就等於軍事演習。因此,蒙古統治者手裡就掌握着一支可以迅速動員起來的受過嚴格訓練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是由差不多全部成年男性人口組成的。 其次,蒙古騎兵的弓箭殺傷力很強。蒙古人當時所用的弓拉力約為50公斤至75公斤,殺傷範圍可達300米。蒙古人最擅長的是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兵佯裝逃走,突然轉身向追擊的敵人發射冷箭,敵人猝不及防,往往死傷慘重。這種戰法要求騎射者具有高超的騎術和身體協調能力。 蒙古入侵歐洲時,歐洲騎士已經經歷過幾次十字軍東征的磨練,應該說實戰經驗相當豐富。實際上,如果是單兵面對面作戰,你來我往廝殺,蒙古騎兵可能根本不是歐洲騎士的對手。歐洲重裝甲騎士的長矛和重劍的殺傷力比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要厲害得多。蒙古馬普遍身體短小,而歐洲騎兵的戰馬卻很高大,速度更快。在幾次十字軍東征中,歐洲的重騎兵一次次重創由著名的大馬士革彎刀和汗血寶馬組成的阿拉伯馬木留克騎兵。在一次戰鬥中,由鮑德溫四世率領的僅有600餘人的重騎兵團竟然擊敗了三萬馬木留克騎兵,敵人傷亡竟達2萬餘人。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都曾經戰功赫赫並成為歐洲各個國王和教皇的王牌。可是,戰功卓著的歐洲騎士遇到蒙古騎兵卻遭遇了慘敗。 那麼蒙古人是怎樣戰勝歐洲重裝甲騎士的呢?不是靠精良的裝備,而是靠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這種戰略戰術是歐洲騎兵完全不能適應的,根本無力招架。看過歐洲電影的都清楚,歐洲軍隊傳統上採取兩軍直接對壘的戰鬥,不管參戰人數多寡,戰場都局限在一定區域內。另外,歐洲騎士作戰也講究騎士風度,不搞偷襲,堅持正面一對一堂堂正正的戰鬥。這種騎士風度遇上不講什麼戰場道德的蒙古士兵可吃了大虧了。蒙古人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往往迂迴包抄,反戈一擊,因此往往把戰場擴大到方圓數百公里。這是歐洲騎士從未遇到過的難纏的對手。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近戰時殺傷力的確很強,但是,機動能力卻難以和蒙古騎兵相比,很難做長途奔襲。而蒙古騎兵不選擇直接和歐洲騎士正面交鋒,而是先用弓箭把敵人殺死殺傷得差不多時才抽出腰刀與敵人短兵相接。1241年4 月,蒙古騎兵就用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敗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率領的歐洲最精銳的十萬匈牙利大軍,殲敵七萬餘,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 蒙古鐵騎所向披靡,一鼓作氣征服了東亞、中亞、中東、東歐、俄羅斯大片土地,建立了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陸上帝國, “輿圖之廣,歷古所無”。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逐漸分成了四大汗國,即欽察汗國,也叫金帳汗國,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封地,主要轄區是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的地區。察合台汗國,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封地,主要轄區在天山南北。窩闊台汗國: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伊兒汗國,則是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西征後建立,是東濱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裡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的大國。這四大汗國面積加起來超過了四千萬平方公里。因為忽必烈是大汗,名義上是其他汗國的效忠對象,因此上述龐大的面積可以看作是元朝的理論上的疆域。 元朝時有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的。忽必烈的身份也很有意思,既是中國皇帝,又是蒙古大汗。在他手中,中國完成了最終統一,他招降高麗,還兩次派兵入侵日本。忽必烈的政府治理也相當成功。為了統治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帝國,他依賴由漢人、色目人組成的幕僚團隊,建立了一個以漢法為基礎的政府管理體制。雖然出現過“奸臣”當道的情況,但是忽必烈能夠及時糾正錯誤,因此政府運作總體上比較平穩。元朝信仰自由,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受到政府保護。政府興修水利,鼓勵農業生產;商業貿易發達,政府給予商人相當高的地位;允許藝術家自由創作,由此產生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元曲。元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興旺,大批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使得元朝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等都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一個游牧民族統治下的中國,能夠使得各族人民,各種宗教各得其所,自然科學也很發達,的確是不容易的。 元朝是性的民族歧視政策一向為人所詬病,但是,凡事都有兩面,元朝的四等級制度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融合。比如當時的吐谷渾、党項、契丹、女真、沙陀、渤海,以及眾多“西南夷”部落,統統稱作“漢人”,這些民族都融入了今天的“漢族”。其實當時的“漢人”還包括朝鮮人,不過沒能融化進漢族,算個例外。 不少人至今對元朝還是愛恨交加,心態矛盾。元史研究者也是一樣,話說不好就讓人批評,可能兩面不討好。也許這種為難和困惑還會一直存在,但我還是樂此不疲。在我眼中,元朝是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朝代。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8: | Stanford 學者《細胞》文章剽竊在國際 | |
2008: | 厚臉皮和智慧 | |
2007: | 文明人的文明責任(科普中的問題及其它) | |
2006: | 哈爾濱工業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簡歷 | |
2006: | 北京之行:北大清華VS中科大 | |
2005: | 怎樣在美國成為醫生 | |
2005: | 再思考中國MB和美國MD之爭的再思考 | |
2004: | 我和楊振寧--尋求真相:李政道答記者問 | |
2004: | 警惕墮落的人文腐蝕科學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