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獨立日,有點時間,考慮到多日沒有耕耘自己的博客了,就寫了這篇有點大而無當的文章。有些事情,就得大而無當才有可能說得清。要是整天把自己埋在資料堆里,恐怕看不出歷史大勢。我也不是說我就看出來了,只是稍稍分享一下個人淺見。如能提供一下新的視角,讓你突然覺得這的確是個問題,我就沒有白碼字了。
俺不是一個文科大牛,更沒有仔細研讀過什麼巨著,但俺本着一個基本信念:從一個人的需要就能看出人類文明來。這可能和俺比較欣賞馬斯洛有關。我一直琢磨着怎樣從一個人的心理推導出人類的一些基本組織結構,再從組織結構演繹出文明的結構。這種典型的還原論和理工科思維模式,雖然很成問題,但很吸引我。就像原子構成了各種化學物質,然後產生生命現象,最後有了社會現象。
我一直很反感中國的很多學者說些莫名其妙的話,寫些毫無意義的文章。大多打動我的作品都是外來的或者說是西方的。後來,我才醒悟到,西方人本着誠實從自己的內心出發來寫作,這樣才在我的內心產生了共鳴。也許,那個作家是幾百年前的甚至上千年的,但他們強烈的內省意識,還能打動我這樣一個東方人,因為人性是普世的,不分東方還是西方。那麼怎樣探討共同的人性呢?我的一個基本的視角就是問問自己:我需要什麼?
我需要什麼?第一,我需要照顧我的身體。我需要吃飯睡覺,需要保溫,否則我無法生存。這個大概沒有幾個講道理的人會否認。我把這種需要稱為肉體需要。第二,我需要和別人交往。我獨力無法保障我的衣食住行。小的時候,我需要父母的愛才能活下來。長大了,我需要和人溝通獲得理解、尊重。還有,我需要異性之間肉體和情感的滿足。這部分大概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我把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溝通稱為心理需要。
對於很多人,他們只能理解到這兩種需要,而且他們認為人和人之間的心理需要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肉體的滿足。如果只有這兩種需要,我們就無法建立基本的模型來解釋人類社會的很多基本現象。比如,任何民族不管原始還是先進,都存在宗教信仰。不管是原始的圖騰崇拜還是體系化的神學架構,都可以歸納為對於人最深層次的疑問的某種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我活着的意義在哪裡?我相信,這是人類最深刻也是最獨特的一個疑問,這是人類異於一切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徵。這第三個人類的需要,我稱之為靈性需要。
現在,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肉體需要、心理需要和靈性需要。聖經對於人性最基本的啟示就是:人是有靈的活物。數千年來,基督教神學家們都在爭論着聖經啟示的人性。有的人認為人有靈、魂、體三個部分,但更多的神學家們堅持人的靈魂和肉體兩分法。
我比較傾向於三分法,人的靈性存在導致人產生尋求永恆上帝的欲望,這種欲望導致信仰的產生。如果這種欲望沒有得到滿足,人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產生無聊、惆悵、悵然若失的感受。人的魂對應於人的心理,產生人對自身和自然的好奇,企圖把世界納入一個體系化的解釋系統中。人的肉體產生的欲望,我就不解釋了,人人都能強烈體會到。
靈性的需要產生靈性的知識,就是宗教信仰;魂性的需要需要哲學知識來滿足;而肉體的需要藉助科學的知識來提供。人類知識的目的就是滿足自身的需要 ,沒有超出人類需要的知識,也沒有不滿足人類需要的知識。任何知識,要麼是宗教性的,要麼是哲學性的,要麼是科學性的。我認為人類知識的分類對應於人類的三種需要。把這種基本認識應用於幾個人類文明的認識,我自以為看清楚了中國文明的缺點。
中國文化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重視肉體物質,而忽視理性精神,更缺乏宗教靈性,是一種最典型的屬肉體的文化形態。中國人到哪裡都能生存,而且不過幾代即喪失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就是明顯的例證。
印度文化,俺不太熟悉,但從佛教的姿態上講,比較重視靈性。對待肉體,就有兩種相反的傾向。一種是輕忽自己的肉體,講究修煉,苦待肉體以抑制欲望;另外一種就是放縱肉體,在縱慾中期望和神性直接建立聯繫。這兩種傾向的共同之處就是認為肉體的價值比不上精神的價值。印度的神秘主義傾向,使之成為過於屬靈的文化。
西方文化的兩大來源,希臘和希伯來構成了非常均衡的靈魂體結構。希臘文化給西方提供了哲學和科學理性頭腦,而希伯來文化薰陶了西方人靈性。西方人在哲學、科學和宗教上的均衡,導致了西方文明在近代的全面領先。
一個好的學生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一個文明同樣需要靈魂體的均衡改善。過於重視物質的中國文化和過於着迷靈性的印度文化,都無法和靈性、理性和科學奇妙平衡的西方文化競爭。那些認為西方文明的現代化是純粹因為科學的興起,而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科學戰勝宗教的人,需要更全面地體察自己的身體和內心,看看這種觀點是不是過於簡單和粗糙了。
再次申明,這是我的泛泛大而無當之談。沒有太多時間去詳細論證,但我覺得採取這種觀點,讓我更清楚地看清了中國千年未遇之危局是什麼。希望不同觀點可以切磋,用心溝通就是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