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恥的嘴臉貪婪的心(三):北大商人(1) |
送交者: 亦明 2003年06月06日21:04:3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按照寫作計劃,這一章是要繼續寫北大的歷史的。但看了北大教師堂吉柯德先生的評論,我決定先替北大算算帳。堂老師在評論我的文章中可憐巴巴地說,“北大的窮日子是過怕了,就差沒有上街要飯的地步了”,“學生居住在擁擠不堪的宿舍內,大部分宿舍都是50-60年代的4層樓房,沒有陽台晾衣服,洗過的衣服就掛在屋裡,用水盆滴滴嗒嗒的接水,或者掛在樓道的鐵絲上,經常把水滴到過路的人身上。”(XYS20030531)。 我不懷疑堂先生的描述。但我也不相信北大真的那麼窮。到中國的農村看看失學兒童,看看賣血為生的農民,那不是一個窮字就能夠說得清楚的。那叫慘。可誰不知道中國的外匯儲備全球第一?誰不知道中國的款爺在國外能把歐美的富翁震楞?那麼,中國到底是窮還是富?同樣,北大是窮還是富?如果說北大窮,別人還能活下去嗎?實際上,北大不僅不窮,而且富得流油,只不過流出的油尚且沒有滲到底層罷了。下面我們就看看北大貪婪的另一個側面,看他是如何瘋狂地賺錢的。由於下面討論的問題涉及經濟和金錢,我需要自己先避一避嫌疑,在此我再次聲明:本人與北大和清華沒有任何個人恩怨,沒有任何利害關係。本人從未報考過北大清華(分數太低),沒有在北大清華上過課或聽過課,不曾到北大清華求過職或供過職。本人從未購買或擁有過與北大清華有關的股票。本人及家屬的命運都與北大清華沒有任何直接關係。本人文責自負。 1986年,北大開全國高校之先河,率先成立公司,點燃了高等教育產業化的星星之火。根據北大官方網站資料,北大現有方正集團、青鳥集團、未名集團、資源集團四大集團,號稱“四大金剛”。除此之外,北大還有北大維信、北大社區醫療、北大高科、先行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北大在線五個獨立的公司。在中國目前的大學中,產業化與教學、科研鼎足而立,成了他們的三大工作內容之一,簡稱“產學研”。令人吃驚的是,“產”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北大百年校慶之際修訂的官方校史中,北大產業化也有不輕不重的一筆: “近年來,北大在校辦高科技產業方面已經形成了以學校雄厚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為源頭的,具有北大特色的,產學研相結合的高科技產業格局,形成了以信息、製藥、物業和化工為骨幹的幾個規模效益型支柱產業。方正集團銷售額連年翻番,已經在漢字激光照排、計算機軟件、個人電腦等方面形成強大的生產能力,1996年銷售額達四十億元,在全國新技術產業中名列前茅。方正集團在香港股票上市成功後,在產業的多元化、股份化、國際化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已列入國家100家大型企業集團試點單位;資源集團是在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後應運而生的,引起廣泛關注的南街改造工程已於94年竣工,建成26000平方米科工貿用房,為學校增加固定資產近3億元,並正在進行校園周邊環境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其他支柱產業如未名生物工程公司、青鳥軟件公司、維信公司等發展順利。校辦產業97年銷售額已超過50億元,所獲利潤中上繳國家稅收5000多萬元,以各種方式回報給學校近5000萬元,不僅為北大做出了很大貢獻,也為我國高科技產業的振興和發展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http://www.china.net/pku100/frames0.htm)。 讀者在此要特別注意的是,北大的公司在1997年的銷售總額超過了50個億,而上繳的稅收僅占1%。根據中國目前的工商政策,各級政府收繳營業稅、增值稅等多種稅種,一般最低不低於3%,最高可達17%。這還不包括所得稅。即使按照3%的最低營業稅計算,北大在1997年就少交了1億元人民幣。而根據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的雄文“向着世界一流大學迅跑”,2002年北大校辦企業產值為185億元,是否其中的銷售額還按1%稅率納稅,不得而知。 這裡還要提請讀者注意的是,即使按照低得不能再低的20%利潤率計算,2002年北大公司的贏利應該在37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985”一期特款的二倍。不過,北大各公司在1997年“以各種方式回報”給大股東北京大學的還不到銷售額的1%。五年後,這個數字是多少尚不清楚。這些利潤都到了哪裡,恐怕連閔書記和許校長都說不清楚。如果評選世界上最最慷慨大方,最最不在乎投資回報的股東大老闆,北京大學肯定名列前茅。 當然,北大如果不伸手向政府伸手要錢,不揩社會財富的油水,他的產業公司是否回報大老闆那是他自家的事情,旁人犯不上插手過問。但如果一邊自己在社會上瘋狂“圈錢”,一面向政府申請救濟,那就難免要激起公憤。下面讓我們先逐個看看北大引為自豪的“四大金剛”是如何發跡的。 方正集團得以起家的是北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選的研究成果,也就是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有了這個技術為後盾,方正集團才敢於說自己“堅堅實實做事,方方正正做人”。根據方正集團的官方網站介紹,方正集團“擁有4個控股的上市公司,24家獨資、合資企業,員工約6000人。2002年4月,在信息產業部評定的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方正集團名列第十。”這個網站設有它的三個上市公司鏈接,分別是方正控股(香港0418)、方正科技(上海600601)、方正數碼(香港0618)。到YAHOO財經頻道研究了一番,發現這三個上市公司中,以方正控股規模最大,在1995年底以每股1.5港元左右開盤上市,然後一路飆升,到北大百年之際,每股價格漲了大約4元。在1999年底,方正控股的股價超過10港元,市場總值超過120億。那是它的頂峰。到了今天,方正控股的每股價格慘跌到了0.7港元左右,市場總值僅剩下了8億港元。根據“Yahoo! 財經-投資寶鑑”的資料,方正控股的“股東權益回報”是“負”94.03%。(http://hk.biz.yahoo.com/company/ratio/0/0418.hk.html)。與此相似,方正數碼目前的股價也不到最高峰的十分之一。那些高價買進北大方正的中小股民們,可以說是血本無歸了。 方正集團的貨是好貨,它在股市上慘遭血洗,大概只能與經營不善有關。不過,北大左有光華管理學院,右有經濟學院,上有“厲股份”,下有“京城四少”,竟能夠把“自己”的公司搞成這樣,可見其看家本事如何。儘管如此,經營不善,屬於本領不高,還談不到有道德品質和違法亂紀的問題。能夠看出方正集團這方面問題的是它的一個子公司,叫做“北大博雅科貿有限公司”,簡稱“北大博雅”。 “北大博雅”成立於2001年4月,當時正是方正在香港股市處境不妙的時刻。它由北大方正出資3千萬元人民幣,控股70%;北大技術物理系副教授李正孝以所謂的“NANO”技術入股,占股30%。北大方正總裁張兆東任董事長,李正孝出任技術總監。(《南方周末》2002年1月25日:彌天騙局?北大博雅納米油撲朔迷離)。 李正孝的“NANO”是個什麼東西呢?據李正孝自己說,按1比8000的比例把NANO加入燃油中,它會以“納米尺度”的體積與油相融,通過微爆炸,達到燃油充分燃燒,從而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時提高燃油利用率,達到節能之目的。由於這個產品的主要成分是水,所以它以“納米水”而聞名。在2001年4月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李正孝說,北大博雅的“納米水”年產量已達5千噸,產值可達50億元人民幣。方正總裁張兆東曾親自出馬推銷“納米水”,促使揚州有關部門明令下屬加油站必須使用這個產品。據估計,僅這一筆交易每年就為北大博雅攬來3千萬元的生意。(引文同上)。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這是一個天大的騙局。中國石油化工公司在2002年6月20日專門下發通知,指出北大博雅的“納米水”“並不能改善汽油抗爆性和汽車尾氣排放,清潔性和節油效果與資料宣傳的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要求系統內禁用。這相當一棒子把這個騙子打了個半死。如果這個騙局沒有被揭露,北大就會從中國老百姓的腰包中掏走幾十億、上百億、甚至上千億元人民幣。方正集團一看勢頭不妙,把李正孝趕走。北大也發表聲明說,“'納米水'這一產品與北大並沒有任何關係,而且這個產品的科學性還非常可疑。”(《北京青年報》2002年7月6日:北大何以成了“唐僧肉”)。北大的教授與北大的公司以北大的名義搞的騙局,但北大的臉皮竟能夠厚到說它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那麼它與誰有關係呢?除了用“無恥”這兩個字來形容北大,我實在找不到恰當的漢語詞彙了。 其實,與北大產業集團的其它成員相比,方正集團還真算是“方方正正做人”的一個。其它成員簡直可以用賈平凹的筆法,以“XXXX”來形容。比如,成立於1992年的北大資源集團。僅僅十年間,它的資產就從40萬元增長到30億元,投資回報超過750000%。北大的哪個院士、哪個教授的什麼發明能夠產生這麼大的效益呢?北大資源集團搞的是什麼資源呢?答案非常簡單。這個公司根本用不到北大的院士和教授。它的資源就是北大的一塊牌子。它首先把北大的南牆推倒,然後搞起了所謂的“南街改造工程”,實際就是做房地產貿易。僅這一項,就賺了五、六千萬。這就是他們揚揚得意的“第一桶金”。從這以後,他們又在股市上翻雲覆雨,學名叫做“藉助資本市場的運作實現產業孵化”。如果讀者聽不懂這些經濟學名詞術語,別害怕,讓北大資源集團的總裁葉麗寧給你翻譯翻譯:“由旗下被孵化的優質公司花費一定的金額來收購上市公司,再將該公司的優質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使上市公司的業績得到大的提升,在上市公司業績好轉取得再融資資格後,再由上市公司以配股或增發等方式從社會上融資,再將融到的資金投入到新一輪的產業孵化之中。在這種資本運作中,既可享受到被孵化項目本身的盈利,也可從資本市場上得到資金支持。”(《北大校刊》2003年1月15日:北大資源資本增長7500倍)。懂了嗎?沒懂?那我把它簡化一下:到股市上圈錢。被圈來的錢當然來自中國的中小股民。 2003年1月14日,國家計委、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北京大學聯合主辦一個“2003年世界華人創業投資輔導大會”。敢於並且能夠輔導世界華人創業的人,應該稱得上是國際級大師了。這個大會請來的一個國際大師就是葉麗寧總裁。葉總裁現身說法,對自己公司的歷史得意得不行。 北大資源集團到股市上騙中小股民顯得那麼駕輕就熟,好象是出凡入聖的天才。可它被騙的時候,卻又顯得那麼愚蠢。敢騙北大並且成功的人並不多,但有一個人大名鼎鼎,叫做肖建華。肖總是北大法律系1990年畢業生,曾任北大學生會主席。在1996至1997年間,肖建華先後在北京成立了四家公司,其中之一叫做“北京北大明天資源科技有限公司”,這就是在世紀之交叱吒中國股票市場的“明天系”的龍頭。其實,“北大明天”公司的那麼長的名字中,只有“北大”兩個字最值錢。“北大明天”是肖總與北大資源集團的合資企業,後者只占20%的股份。可就是這20%的股份給與了肖主席足以施展拳腳的平台。通過資產重組、通過股權轉讓、通過成立子孫公司和其它一些能夠把人搞得暈頭轉向的手法,肖主席給這些搞到手的普通公司(很多位於內蒙古)加上“北大概念”,從此他們的身價就成番論倍地增長。幾年功夫,“明天系”上市公司的總資產就超過了28億元人民幣。(《羊城晚報》2002年11月5日: 自拍自買 “明天系”葫蘆里到底在賣什麼藥?)。 由於“明天系”如同股市中的強盜,名聲太臭,北大資源集團的葉老總在2003年的“2003年世界華人創業投資輔導大會”上特別對媒體表示:“明天系”只是打着北大的牌子而已,“明天系”的核心人物肖建華是北大的校友,除此以外,“明天系”實質上和北大資源並沒有更深的關係,在2001年時,北大資源已經與“明天系”正式脫鈎了。(《北大校刊》2003年1月15日:北大資源資本增長7500倍)。 又是一個矢口否認。對北大來說,這是最好,也是唯一的策略。難道在北大人的詞典中,真的就沒有了“無恥”這兩個字?難道在北大人的心中,分不清什麼叫做良心?難道在北大人的頭腦中,不存在道德這個概念? 在股市上與“明天系”齊名的是北大青鳥集團。這個集團本來是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依託的,但看股市油水大,來錢快,因此青鳥變成了股海中的大鯊魚。根據《經濟》月刊雜誌最近一篇文章(《經濟》2003年3月號:青鳥天橋:一個玄妙的圈錢迷魂陣?):“在資本市場上,北大青鳥一直是一隻猛禽,熱衷於進行兇悍的資本運做。旗下子公司青鳥天橋和青鳥華光借殼上市的操作手法堪稱資本市場上的經典案例。”這篇文章透露,一位青鳥內部人士告訴《經濟》記者說:“告訴你個最大的秘密吧,我們現在什麼都不賺錢!”也就是說,干正事,搞實業,北大人干不來,但在股市上炒作,他們卻是箇中高手,把那些專門靠折騰股票維生的人都搞得眼花繚亂。 把青鳥集團比喻成“猛禽”和“鯊魚”一點兒也不過份。因為它已經把嘴張得大大地,對準了自己的老闆,北京大學。2000年底,北大的“四大金剛”在副校長陳章良的策劃下,各出資25%成立了一個新公司,叫做“北大高科”。“北大高科”雖是新公司,卻是深圳股票交易所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讀者能夠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嗎?這就叫做“借殼上市”或“買殼孵蛋”。它買的殼是“深圳市蛇口安達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鼎鼎大名的“深安達”。“買殼孵蛋”的好處就是可以直接上市。 回到青鳥這個話頭。雖然“四大金剛”原定各出四分之一股本,但陳章良旗下的未名集團實際沒有出錢,他那份錢由青鳥代付。這其中的幕後交易肯定是有的,但實際上卻使青鳥成了“北大高科”的控股股東。這也是為什麼《經濟觀察報》在2002年8月19日發表文章發出疑問:“北大青鳥還是青鳥北大?”的原因。以“北大高科”為據點,青鳥集團老闆許振東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接連收購了兩家上市公司,使他控制的上市公司達到六家。(引文同上)。 2000年正是世界上網絡經濟最熱的一年,以IT起家的青鳥豈能錯過這個機會?他除了是搜狐的大股東之外,還把眼睛盯上了北大。這年9月,它與自己的老闆北京大學合資成立了“北大在線”,要利用北大的名氣搞網絡教育,最終目的是要把它推向股票市場。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網絡經濟泡沫在北大在線成立不久就破滅了,青鳥的計劃受挫。 即使與自己的老闆合作,青鳥也不會吃虧的。北大用什麼與青鳥合資呢?“北大在線”包括在線大學堂、職業與商務培訓、知在培訓課題、新青年四大部分,其中在線大學堂包括、北大講壇、學堂資訊、一網同窗、燕園評論、北大招生網等幾部分。再繼續看下去,你會發現一個天大的秘密:北大最著盛名的“三角地”就在“燕園評論”之中。原來北大把“三角地”都給賣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三角地”是北大的靈魂,是“北大精神”的象徵,是北大學生的“精神家園”。賣了“三角地”,北大成了名符其實的行屍走肉了。 註:北大在線“三角地”在今年5月的大部分時間都被關閉,進入6月份,“三角地”從“北大在線”上消失了。是北大做賊心虛,把它撤走了,還是把它又賣了個大價錢?北大的學生是不是應該問一問你們敬愛的閔書記、許校長?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