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若論造假肖傳國確實不如方舟子,有意賣拐可以學學
送交者: 香椿樹 2010年10月27日15:22:2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這是亦明發掘出來的。不過我看藥渣方舟子的造假手段就是潑皮牛二不要臉

2005年12月26日,《紐約時報》發表署名文章,“Rule by Law: Seeking a Public Voice on China's 'Angry River'”(《依法辦事:在中國“怒江”尋找公眾的聲音》)。其實,在這篇近三千個單詞的長文中,記者Jim Yardley根本就沒有提到方舟子的名字,與他有關的文字,不過就是下面這句話:

“Two prominent scholars toured the Nu - on a trip sponsored by dam developers - and attracted wide public attention by attacking the environmentalists.”(見:http://www.nytimes.com/2005/12/26/international/asia/26china.html?_r=1&pagewanted=all)。

可就是這麼短短22個單詞,卻深深地刺痛了方舟子。因為如果翻譯成中文的話,它的意思不外是“水電勢力雇凶傷人,引人注目”這麼幾個字。顯然,那被雇的兇手,就是方舟子和何祚庥。對於如此嚴厲的指控,方舟子在次日發表文章說:

“2005年12月4日我接到《紐約時報》記者Jim Yardley電話,希望能就怒江建壩爭議當面採訪我。我當時預料該報的報道將會傾向中國偽環保人士,拒絕了當面採訪的要求,要求用電子郵件採訪,以便我能更細緻地回答這個複雜而敏感的問題並自己留下問答記錄。12月7日該記者用電子郵件給我發來問題,我當天做了回答。該記者答覆收到了我的回答,並說如果有進一步的問題再和我聯繫。12月26日,《紐約時報》登出該記者寫的報道《對中國的“憤怒之河”尋找公共聲音》(Seeking a Public Voice on China's 'Angry River')。該報道單方面地報道於曉剛、汪永晨、馬軍等人反對怒江建壩的看法,把這些人的一些不實之詞當成事實陳述(例如聲稱‘怒江是中國僅剩的兩條自由流淌的河流之一’),對反對反壩人士的報道只有一句‘兩位著名的學者訪問怒江——行程由大壩開發者贊助——並通過攻擊環保人士而吸引了公眾廣泛的關注。’(Two prominent scholars toured the Nu - on a trip sponsored by dam developers - and attracted wide public attention by attacking the environmentalists.)文中沒有報道我的看法,也沒有報道何祚庥院士的觀點(據我所知該記者也採訪了何院士)。”(方舟子:《就怒江建壩爭議答〈紐約時報〉記者問》,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nyt.txt)。

方舟子拒絕西方記者“當面採訪的要求”,當然不是因為他有先知先覺,“預料該報的報道將會傾向中國偽環保人士”,而是因為他根本就不具有接受西方記者“當面採訪”的英語能力——時至今日,我們也沒有發現他曾經接受過任何西方媒體的“當面採訪的要求”,除非對方能夠說中文。而根據方舟子“以便我能更細緻地回答這個複雜而敏感的問題”而保留下來的“問答記錄”,我們發現,方舟子長達一千四百多單詞的答詞,在《紐約時報》記者眼中,竟然一錢不值。難怪方舟子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天大的委屈。就在公布《就怒江建壩爭議答〈紐約時報〉記者問》的當天,12月27日,方舟子在新語絲讀書論壇上發表了一篇讓世人“大開眼界”的《致〈紐約時報〉的信(草稿)》,它以“皇家讀者”事件而聞名網上。讓我們看看方舟子寫的第一句話:

“Sir: As a royal reader of the New York Times since I came to the US in 1990 and often citing the Times as the standard of good journalism when I criticized bad journalism of Chinese media, I am surprised to see such a biased and inaccurate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Times (Rule by Law: Seeking a Public Voice on China's 'Angry River', by Jim Yardley, December 26, 2005).” (http://www.xys.org/forum/db/244/19.html)。

讓亦明兄給這位福建省的語文狀元噹噹義務翻譯:

“先生,作為一名從1990年來到美國以後就成為《紐約時報》的皇家讀者並且在批評中國壞傳媒職業道德時常常以貴報作為好傳媒職業道德的標杆,我驚訝地看到一篇含有偏見和不實之辭的報道在貴報發表,它就是Jim Yardley在12月26日的《依法辦事:在中國“怒江”尋找公眾的聲音》。”

簡言之,這篇只有七百個單詞的抱怨信,後來經過新語絲眾多師爺多天的、幕前幕後的努力,到2005年底終於修改完成,方舟子於2006年元旦將它發給《紐約時報》。可是,對方根本就沒有搭理這位“皇家讀者”。動不動就把中國媒體“立此存照”、動不動就把中國媒體打成“黑媒體”、動不動就宣布誰誰是“不良記者”的方鬥士,此時只好訕不搭地老着臉皮在1月9日把這封信公布在新語絲新到資料上,並且加上了這樣的按語:

“按:該信原文為英文,於2006年1月1日用電子郵件寄給《紐約時報》編輯部和記者Jim Yardley,現已一周,除了自動回復,沒有收到答覆,也沒有見到登出。以下是譯文。”(XYS20060109,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nyt2.txt)。

假如《紐約時報》這件事到此為止,則除了方舟子一如既往地出乖露醜之外,並沒有什麼新鮮之處。但方舟子是位“網絡奇才”、“一等一的全才”,他怎麼可以不出奇制勝?於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3、“高手”洗聞

1月10日,新語絲新到資料的最後一條“新到資料”是這樣一個標題:“wwm.cn: New York Times blamed for false reporting on China”(《wwm.cn: 〈紐約時報〉被指責對中國進行不實報道》)。點擊進入網頁,其開頭幾段是這樣的:

“New York Times blamed for false reporting on China

“From: World Wide Media (www.wwm.cn)

“January 10, 2006 - Dr. Fang Shimin (with a pen name of Fang Zhouzi), an influential Chinese scholar and outspoken public critic, blamed New York Times for one-sided and false reporting on China.

“NYT ran on December 26 of last year a lengthy story entitled "Seeking a Public Voice on China's 'Angry River'", written by NYT's reporter Jim Yardley. The report said Chinese government had suppressed the voice of ‘environmentalists’ so as to pass a proposal to build dams on the Nu River.”(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nujiang107.txt)。

亦明兄的翻譯如下:

“《紐約時報》被指責對中國進行不實報道

“來自:全球媒體 (www.wwm.cn)

“2006年1月10日。方是民博士(筆名方舟子),一位有影響的中國學者和敢於直言的公共評論家,指責《紐約時報》對中國進行了一面之辭的虛假報道。

“去年12月26日,《紐約時報》發表了Jim Yardley的長篇報道,題目是《在中國‘怒江’尋找公眾的聲音》。這篇報道稱,中國政府為了通過在怒江建壩的計劃,壓制了環保人士的聲音。”

接下來當然就是“《紐約時報》被指責”——“被”方舟子“指責”。

那麼,這個“全球媒體”到底是哪家媒體呢?這篇報道到底是哪位記者寫的呢?對此,整個新語絲網站沒有任何交待。幾天之後,有人在凱迪網的“貓眼看人”論壇發了一個帖子,題目是:《方舟子炮製英文報道給自己壯膽,臉面丟盡樂!》,全文如下:

“方舟子為打擊環保人士,可謂不擇手段。憑着其三寸不爛之舌,在國內媒體逞凶一時,好不威風,儼然一幅科學大帝的姿態,讓人看得難受。然而,國際媒體並不受方肘子的控制,人家《紐約時報》不買他的帳,就是不發表他的荒謬觀點,以至於方某人惱羞成怒,竟然寫了一封信給紐約時報。不料這家百年大報根本不理會他的叫嚷,給他來了個不於理會。

“方肘子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居然在自己拋擲了一篇英文報道發表在自己的新魚死網站上,還聲稱這篇報道是來自一個叫着WORLD WIDE MEDIA的網站,口氣好大呀。

“方舟子魄力夠大,竟然還寫出了那個網站的地址:http://www.wwm.cn。可本人連續兩天想上那個網站探一探虛實,發現它根本就打不開。呵呵,一個莫須有的網站呀。

“哎喲喂方舟子,人家紐約時報不理你,你就急成這樣了,生造出一個網站給自己撐腰,腰不疼嗎?呵呵。”(原帖已被刪除,但在1月18日被轉載到新語絲讀書論壇。見:http://www.xys.org/forum/db/255/231.html)。

應該承認,在當時,確實有一個“全球媒體”,該網站在1月10日也確實發表了新語絲“轉載”的那篇文章。不過,據該網頁介紹,這篇文章的來源就是新語絲(“Source: New Thread”)。(見:http://web.archive.org/web/20060112033124/www.wwm.cn/whats_up/news_06-01-10_nu_river.htm)。也就是說,是方舟子自己在暗中把這篇稿子投給“全球媒體”發表,然後又是他自己又明着把它以“全球媒體”通稿的名義轉發到新語絲。這不就是方舟子三年後整治肖傳國的“洗聞”把戲嗎?

那麼,這個“全球媒體”到底是個怎麼回事呢?下面是它的網址註冊資料(見:http://www.who.is/whois/wwm.cn/):

REGISTRY WHOIS FOR WWM.CN
Domain Name: wwm.cn
ROID: 20031222s10001s00941875-cn
Domain Status: ok
Registrant Organization: 呂祥
Registrant Name: 呂祥
Administrative Email: blank[空白]@hichina.com
Sponsoring Registrar: 北京萬網誌成科技有限公司
Name Server:dns7.hichina.com
Name Server:dns8.hichina.com
Registration Date: 2003-12-22 17:46
Expiration Date: 2011-12-22 17:46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連新語絲都不如的個人網站,擁有人名叫呂祥。那麼,這個呂祥又是誰呢?
據 《科學時報》2002年10月25日的一篇文章——《科普期刊成長的煩惱》——介紹:

“呂祥曾是《Newton科學世界》的主編,他從1999年初參加雜誌改版工作起,為這份雜誌工作了大概1年的時間,作為公認的國內期刊業‘高手’……”。

原來如此。《Newton科學世界》不就是那個讓方舟子的《方舟在線》榮獲“2000年度‘十大科普好書’”第五名的贊助商嗎?呂祥不就是那篇科學主義宣言書《讓科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的作者嗎?看看這位科學主義信徒的無知:“古今中外,偽科學始終擁有一定市場,科學對偽科學的鬥爭可以說是貫穿整個歷史的主線之一。”顯然,這位主編連現代科學只有四五百年的歷史這個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再看看這位科學主義信徒的狂妄:

“我們倡導科學的人生態度。將科學作為生活方式,並不意味着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專業的科學家,而是應該努力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生活。” (見:http://site.sinodino.com/_Impunity/Info_20020041.htm)。

如果我們向這位“主編”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高深莫測的“科學的態度”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我敢肯定,我們面對的會是一副漲得通紅的臉龐,上面寫着這麼幾個字:目瞪口呆、張口結舌。

那麼,《科學時報》根據什麼稱呂祥是一個“高手”呢?讓我們先看看2000年4月26日《光明日報》一篇文章的結尾:

“據悉,《Newton—科學世界》現在的實際發行量在10萬份左右,其今年的目標是上升到15萬份。採訪結束時,呂祥充滿自信地告訴記者,‘我認為這《Newton》是一個能夠讓我獲得成就感,值得為之奮鬥的事業。’”(《走進市場天地寬——探訪〈Newton—科學世界〉》,http://www.gmw.cn/01ds/2000-04/26/GB/2000%5E297%5E0%5EDS2212.htm)。

再看看《科學時報》那篇文章的開頭:

“《Newton科學世界》,剛剛又經歷了一次新的改版。該雜誌從1999年中期首次與外刊合作引進這個品 牌,到現在已經快四年了。這份口碑不錯的雜誌的主編唐雲江,在接受採訪時,話語中一直流露着很深的憂慮。按初期的設想,這份雜誌應該在兩三年內達到8萬到 10萬份的銷售業績,這個限期早已過去,《Newton科學世界》簡體中文的銷量,在緩慢上升中,僅達到三四萬份,不到預期的半數。而同是這份雜誌,它的 日文版銷量是40萬份,台灣版在人口數量與內地懸殊的條件下,也達到了與我們相同的三、四萬份的水平。”(洪蔚:《科普期刊成長的煩惱》,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223025.htm)。

看出什麼名堂來了嗎?在2002年10月之前,這份雜誌的最大發行量不過三四萬份;可是,在2000年,呂祥就對外宣稱它的“實際發行量在10萬份左右,其今年的目標是上升到15萬份”。而更大的名堂在這裡:就在他宣布“《Newton》是一個能夠讓我獲得成就感,值得為之奮鬥的事業”之際,呂祥來了一個華麗的轉身,“成了一個自由職業者,專心做起傳媒諮詢培訓、國內外傳媒交流。”(出處同上)。難怪那位接任的唐主編會在“話語中一直流露着很深的憂慮”。

總之,方舟子那張被洋人抽得紅腫的面孔,就是通過這樣騙人的把戲,被解讀成“皇家讀者”方是民“精神煥發”。而更讓人觸目心驚的是,科學主義信徒所謂的“科學的態度”,所謂的“科學的生活方式”,不過就是“耍無賴的態度”、“騙子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詞而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美國學術圈也不乾淨
2009: 別太拿塗博士的死說事--也為浙大說幾句
2008: 估計,清華這次要出醜
2008: 憑什麼要永遠看王元用數學知識買的那隻
2007: aa88:“楊振寧談嫦娥奔月”讀後感
2007: 朋竹:我在中科院的經歷
2006: 一個南開大學生對十大名校的評價
2006: 科研上【effects】and 【dosage】的關
2005: 我在美國的第一個老闆
2005: 關於留學 我們該些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