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EE博士前景的斷想 |
送交者: 嘉樹 2003年07月28日16:24:5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答ozbear: 首先,EE的內涵非常廣闊,不必要陷入“理論、應用、工程”之爭。這種劃地為牢、涇渭分明的、荒唐的學術觀點存在於中國的大學。按照那位冷笑教授的觀點,Shannon是不必要存在的,更不必要存在於中國。我似乎感到這是在等着出現一個Shannon先生,等他把設計圖紙拿出來,然後去搬弄泥土鋼筋造個房子。 中國大陸有自己迫切的經濟建設問題,需要EE迅速介入,但是絕對不等於說,“做理論”無用武之地。恰好相反,我們太缺少頭腦冷靜、充滿Science的EE研究人員。假如中國有100個EE博士,理論功底紮實,又具有很好的開發能力,那麼中國的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絕對不會是目前這個局面。 現時刻中國大陸經濟的圈地式發展,以畸形的方式扭曲着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敗壞了許多“教授”的學術品位。其典型的例證是:各個所謂的“高技術公司”把人才的工程化培訓成本轉嫁到高等學校,貪婪地從高等學校里攫取“立即可用”的人才。使得高等學校以培養出大量程序員和電路設計師而沾沾自喜。實際上,微電子工業的從業人員都知道,凡是立即上手能做的事情,差不多都是按照現成的工業標準,IEEE、ITU等設立的標準或者協議去做的。成為標準的東西往往都是比較成熟的,可以發揮的餘地是不大的。我很可惜中國有太多的EE博士去從事這些類型的技術工作,這是對教育資源的扭曲和變相浪費。 國內大學的商業性開發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的確有短期的好處,但是要看到弊端。在90年代末興起的這種以大學為基礎的大規模商業性開發,具有兩個基本背景:一是對美國的“知識經濟”發展模式的嚮往,期望以“高技術”迅速在市場上獲得高額利潤,快速地積累財富。另一個背景是中國的高技術企業在5年前普遍還不夠成熟,缺少真正的研發力量,必須依靠高等學校的科研力量才能進行比較新的開發。(不過,這其中還夾雜着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民間企業或高技術公司、或者風險投資,藉助高校之名從事圈錢的遊戲,高校在其中只是一個配角而已,可憐一班教授忙着開發!那些投資商才不介意給你的幾個小錢,更不介意你的研究成果。他們早已油水賺足,花天酒地去了。)然而經過近5年左右的大規模商業性開發,我們已經看到如下的一系列弊端: 首先,“教授”都有兩難選擇。近幾年在所謂高技術領域投入商業級運作的學校,鮮有成功的範例。而不少教授卻搖身一變成為商人。不過他們大多有一個共同特點:在商人面前說自己是教授,在真教授面前說自己是總經理。這些商人教授其實也有自己的痛苦:在科研教學與商業兩方面他們都難以真正成功。但是我們也要尊重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人,畢竟這是一個經濟總體落後國家的基本狀況逼迫他們走到這一步的。畢竟金融遊戲和市場規矩不是教授們的強項,卻特別地耽誤精力。 令人遺憾的還有中國高技術企業的幼稚心態。極少有高技術公司嚴肅地支持基礎性和原創性的EE研究。拿華為為例,雖然它也在許多高校設立了研發中心,但是它所支持的都是近乎完全實現為產品的“研究”。打個比方,你把一切都做好了,只剩下貼標籤的時候,華為等等就出現了。名為支持、合作,實則就是掠奪。放膽一言:中國的高技術企業什麼時候能向Bell實驗室、HP這樣,能在基礎研究領域投入力量支持,那麼EE博士的技術報國之夢,差不多有着落了。不過,我們無需教育中國的高技術公司。還是讓市場來教育它們吧!在飽和的市場、飽和的技術、飽和的人才面前,那些能夠創造利益空間的人才,一定會吸引唯利是圖的總經理們------假如他們不總是沉醉在金融遊戲之中。 其實投入一部分力量從事理論性和基礎性的研究,並無什麼壞處。有史為鑑: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Bell招募了一批做固態物理的博士,最終設計出了晶體管,為Bell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回報。大家現在經常使用的數碼相機和掃描儀,其技術關鍵就是CCD。70年代的時候在Bell這同樣是一個理論性的題目。可是經過30餘年的發展,它現在的普及程度讓人吃驚! 自然,理論研究經常是難以預見最終成效的,就象是冷艷美人、超凡脫俗;一旦仙女下凡,必然光彩照人;你的造化在於能否把她誘到地上,一旦落地,她即對你一展無限芳容、從此對你俯首帖耳。應用開發象是追求大眾情人,大多也就是看看畫報過過嘴癮!真的在這上面折騰出名堂的為數也不多。大眾情人性格是典型的朝三暮四,琢磨不透。其陰晴園缺,變化無常,諸位看看Nasdaq便有所悟。不過大眾情人也蠻可愛,很喜歡搔首弄姿,千魅百態,容易讓你得到滿足感! 回到正題。你所從事的研究,比如排隊的公平性等等課題,絕對是有價值的。在此領域獲得的思維訓練以及知識積累,相信一定會令你比較容易地轉入一般形式的網絡性能分析等領域的研究。全球無數人在使用互聯網和通信網,可是真正懂得互聯網、懂得傳播行為、懂得通信擁塞和相關問題的本質與特性的人,少之又少。你再看看中國大陸的學者,在這一熱門的研究領域幾乎毫無貢獻(不過海外華裔學者在這個領域貢獻良多)。其實質就是理論根基很弱,學術視野狹窄。在複雜的數學分析面前,不但不能品位知識與模型的力量,反而指責這是一種無用的學術。呵呵,也算是笑談吧!令我大開眼界。不知此君是否是帶着電工師傅的工具包去你那裡做訪問學者的。其實,你現在從事的課題,至少是一種思維的高水平訓練,將來你很可能去做別的研究或開發。 末了提醒一句:讀EE博士當然要考慮市場前景,但也不必為現有的國內狀況過早擔憂。EE固然是工程,但是你似乎更應關注其中的Science。腦子裡不容Science的EE博士,不過就是一個戴着博士帽的電工師傅而已,沒什麼值得羨慕的,哪怕他身邊有一堆大眾情人,也只是對他逢場作戲而已。 其實,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中的開發能力,是EE博士的理想指標。假如你在這兩個方面(其實他們並不衝突!)均衡發展,那當然最好。那可是被你點化的大眾情人,得道成仙!話說回來,自己喜歡什麼,自己心裡最明白。總之,別拿理論和工程對立起來。你不妨問問中國大陸射頻電路的設計能力能到多少GHz,再比較一下美國的。你去問問你的冷笑教授,差距是理論,還是開發能力?呵呵。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