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其他高三學生還在為高考努力拼搏的時候,深圳實驗學校學生傅韻霏卻已經收到了來自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17所美國著名學府的錄取通知書,被譽為今年“最牛高三生”。(中國日報4月18日)
媒體將目光聚焦在這位女生為何這麼“牛”上,期待從她的身上,能找到“成功因子”。確實,傅韻霏十分優秀,15歲時考得托福119分、SAT2330分,16歲時考得SAT美國歷史800分、英美文學770分;成績名列年級前三;鋼琴十級,熱愛繪畫、芭蕾、游泳等。而她自己歸納被這麼多名校青睞的原因是:自己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以及全面的綜合素質。
當其他高三學生還在為高考努力拼搏的時候,深圳實驗學校學生傅韻霏卻已經收到了來自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17所美國著名學府的錄取通知書,被譽為今年“最牛高三生”。(中國日報4月18日) 媒體將目光聚焦在這位女生為何這麼“牛”上,期待從她的身上,能找到“成功因子”。確實,傅韻霏十分優秀,15歲時考得托福119分、SAT2330分,16歲時考得SAT美國歷史800分、英美文學770分;成績名列年級前三;鋼琴十級,熱愛繪畫、芭蕾、游泳等。而她自己歸納被這麼多名校青睞的原因是:自己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以及全面的綜合素質。 從個體角度看,傅韻霏確實是很“牛”的,事實上,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這樣被美國多所名校同時錄取的“牛”學生。然而,這樣的“牛”事卻從來不曾發生在國內高校。我們曾聽到過一名同學同時被國內幾所高校錄取的佳話嗎?現實是,不是沒有這樣的“牛”學生,而是我國的升學錄取制度,根本不允許一個學生可以同時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 學生可以自由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進行錄取,這已被實踐證明為是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實現大學自由、平等競爭,提高大學辦學活力的好的制度。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高考升學制度改革,在這方面卻無突破與進展,甚至略有倒退。2003年,我國高校開始試點5%自主招生,按照自主招生的“要義”,教育界人士曾建議,自主招生應允許一名學生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但是,教育部門設計的自主招生卻是,學生自主參加各校的自主招生測試,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後,必須再參加統一高考,並把相關高校填報在第一志願(或者A志願),在錄取中獲得相應的錄取優惠,這也就意味着,每個學生只能獲得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2006年之前,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當時的政策,允許一名考生可以同時獲得
從個體角度看,傅韻霏確實是很“牛”的,事實上,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這樣被美國多所名校同時錄取的“牛”學生。然而,這樣的“牛”事卻從來不曾發生在國內高校。我們曾聽到過一名同學同時被國內幾所高校錄取的佳話嗎?現實是,不是沒有這樣的“牛”學生,而是我國的升學錄取制度,根本不允許一個學生可以同時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
學生可以自由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進行錄取,這已被實踐證明為是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實現大學自由、平等競爭,提高大學辦學活力的好的制度。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高考升學制度改革,在這方面卻無突破與進展,甚至略有倒退。2003年,我國高校開始試點5%自主招生,按照自主招生的“要義”,教育界人士曾建議,自主招生應允許一名學生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但是,教育部門設計的自主招生卻是,學生自主參加各校的自主招生測試,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後,必須再參加統一高考,並把相關高校填報在第一志願(或者A志願),在錄取中獲得相應的錄取優惠,這也就意味着,每個學生只能獲得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2006年之前,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當時的政策,允許一名考生可以同時獲得內地大學錄取通知書和香港地區高校錄取通知書,然後再做選擇,可好景不長,在2006年內地有多名狀元放棄北大、清華,輿論紛紛議論港校將北大打為“二流”之後,教育部門規定,從2007年起,內地考生不能再同時獲得港校和內地高校的錄取通知書,港校招生結束必須就把學生檔案拿走。此後,又再出規定,獲得內地高校保送生資格的學生,不得申請港校的自主招生。
總體而言,我國自主招生改革,是繞過“一名學生可獲多張錄取通知書”這一自主招生本質而行的,結果是,學生的選擇權沒有增加,大學的自主權沒有落實,基礎教育還是僵化的應試教育,大學依舊缺乏辦學的活力,“最牛”高三生的故事總是與海外名校一起發生,而這些名校,在很多內地學生心中,也是實至名歸的“牛校”。
實現了行政權力的高度集中。如果一名學生可以拿到多張錄取通知書,這就是教招考的徹底分離,高校完全自主招生,中學自主教學,政府行政部門連招生計劃的審批權也將失去。如果教育部門放權改革,將很大程度扭轉我國的教育、考試格局,而如果不放權,維繫現有招考體系,長期發展下去,我國基礎教育的應試局面將加劇,而大學的辦學質量難以避免地下滑。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近年來的留學生數以20%的速度遞增。由麥可思與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最新發布的“高中生出國留學跟蹤調查”顯示,與幾年前出國讀研的大潮流不同,如今七成計劃出國的學生是高中生,還有多達24%的人計劃出國讀高中,僅有6%的被調查者計劃在國內完成大學學業後出國讀研究生。(新快報4月19日)如此高的出國留學選擇,背後的原因是逃離內地高考體系,以及接受海外更好的高等教育,這應該引起我國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如果再不放權推動高考制度改革、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內地大學將成為“牛學生”和“牛校”的旁觀者,被遠遠地甩在身後。
為何如此?有關分析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不豐富,一名學生可以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必然導致高等教育資源閒置、招生成本增加;二是大學獨立自主招生,會出現各種潛規則、貓膩,不利於公平。表面上看,這些原因是成立的,然而,深入分析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已達3000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6.5%,在近年來的招生中,每年約有100萬考生放棄高考、50萬考生放棄填報志願、50萬考生錄取放棄報到,這足可以說明高等教育資源已經面臨被學生選擇的局面。至於多次錄取導致招生周期拉長、招生成本增加,自主招生中可能存在權勢交易等問題,都在國外大學招生、錄取中得以解決,具體措施包括按照每年的報到比例,增加錄取通知書發放數,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成立獨立的招生委員會,增加招生的透明度,公開所有不涉及考生隱私的信息等等。
真正的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門不願意放權(這就是基礎教育的教學主導權、考試組織評價權、高校的招生權),在目前的招考體系中,教招考完全一體,也就實現了行政權力的高度集中。如果一名學生可以拿到多張錄取通知書,這就是教招考的徹底分離,高校完全自主招生,中學自主教學,政府行政部門連招生計劃的審批權也將失去。如果教育部門放權改革,將很大程度扭轉我國的教育、考試格局,而如果不放權,維繫現有招考體系,長期發展下去,我國基礎教育的應試局面將加劇,而大學的辦學質量難以避免地下滑。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近年來的留學生數以20%的速度遞增。由麥可思與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最新發布的“高中生出國留學跟蹤調查”顯示,與幾年前出國讀研的大潮流不同,如今七成計劃出國的學生是高中生,還有多達24%的人計劃出國讀高中,僅有6%的被調查者計劃在國內完成大學學業後出國讀研究生。(新快報4月19日)如此高的出國留學選擇,背後的原因是逃離內地高考體系,以及接受海外更好的高等教育,這應該引起我國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如果再不放權推動高考制度改革、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內地大學將成為“牛學生”和“牛校”的旁觀者,被遠遠地甩在身後。
作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