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繼“開門辦學”之後的一場鬧劇 |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10月02日18:30:5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素質教育”是繼“開門辦學”之後的一場鬧劇 一、 “素質教育”是畫蛇添足的提法 教育的含義本來就是提高人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生活和勞動技能素質等等,也可以說包括德、智、體、美、勞等五方面的素質。“素質教育”這提法明顯地有畫蛇添足的語病。在“教育”前面再加“素質”兩字一點兒也不多說明問題。往好處想,提出“素質教育”這提法的人是沒有邏輯思維能力的,其運用語言文字的素質是低拙的。往壞處想,這種人是有意生造詞語,踐踏漢語語法的,是故弄玄虛和玩文字遊戲的。 但官府中似乎也有人覺察到“素質教育”這提法的語病,所以在1997年官府的文件中曾多次出現“全面素質教育”的提法。這個提法倒可以望文生義,它指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教育”。而且如果改成“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就更恰當。然而後來“全面”兩字又被省略掉,至今沒有補上。為什麼不補上呢?“全面”兩字是可有可無的嗎?不是的。邏輯學裡關於概念有“種概念”和“屬概念”之分。譬如“人”是男人和女人或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總稱。“人”是種概念,而“男人”、“女人”等等是屬概念。所以“素質教育”是各種素質教育的總稱,它包括“全面素質教育”和“片面素質教育”。因此,如果省略“全面”兩字,則推行素質教育就是既要推行全面素質教育又要推行片面素質教育。由此可見,官府最終地並沒有認識到“素質教育”提法的謬誤。 二、“應試教育”是無理取鬧的提法 “應試教育”是用來譴責當前教育的貶意詞。它的含義是,當前學生是為應付考試而學而不是為提高自身素質而學,教師是為應付考試而教而不是為提高學生素質而教。換言之,考試與提高素質是對立的事。既如此,何不取消考試呢? 事實上,考試已曾取消過,“工農兵上大學”就是取消考試的做法。其結果是學生無須努力學,教師也無須努力教,這樣當然就沒有學生素質的提高了。所以取消考試理所當然地被“撥亂反正”了。 因此,製造“應試教育”提法的人並不敢公然要求取消考試,只是無理取鬧地使勁譴責考試。 事實上,考試就是促使學生努力學和教師努力教的手段,也就是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手段。即便學生和教師對考試是持應付的態度,學生的素質也會提高的。而且由於零點幾分的考試成績之差就會極大影響考生的命運,所以考生必須準確而精細地應付考試,決不可以在無助於應試的方面耗費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因此要參加高考的學生必須搜集和研究歷屆高考的試題,針對性地補強自己的弱項。這種應付考試的態度有什麼可非議的呢? 所謂的“應試教育”過去和現在都培養出了大批的優秀人才,這是無法否定的事實。不走應試道路而成就的人才雖然也有,但“應試教育”終究功不可歿。 三、中國古代的“素質教育” 如果把“素質教育”理解為德、智、體、美、勞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則中國古代就已有了“素質教育”。 譬如以聖賢書為載體,教人以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三從四德等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德育。 中國古代文人有廣博的知識和技能,包羅了文學、詩詞、書法、繪畫、琴瑟、算術、丈量、歷史、地理、天文、曆法、醫術、風水、占卜等等,甚至三教九流、俚語民謠、道聽途說也被視作學問而予收攬。聚廣博的知識和技能於一身,就綜合而成了高強的處世能力。諸葛亮就是這樣一種很有能力的知識分子。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發明木牛流馬,兵臨城下時撫琴退敵┄┄ 中國古代的不少文人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但也有不少是文武雙全的,岳飛就是一例。 “孔子注重全面發展,他教弟子‘六藝’(禮、樂、射、馭、書、數),既是世界素質教育培養能力的始祖,更是我國歷來重視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史證。”(摘自2002年4月26日《今晚報》“基礎教育,中美爭鋒”一文) 總之,中國古代的教育成功地培養了不少統治者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在較早的中國古代,官爵是世襲的。後來改革而實行科舉制度。於是“應試教育”應運而生。再後來統治者不滿意於官員們的作文素質,就規定考試必考八股文。於是私塾的老師們就拼命地教八股文,學生們就拼命地學寫八股文。 可見,考試是引導人才素質培養方向的有效手段。“應試教育”就是促使人才素質達到特定要求的教育。 然而自古以來都沒有“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說。這兩種提法是現代某個人故弄玄虛強行標新的提法。 四、解放前的“素質教育” 如果把“素質教育”理解為德、智、體、美、勞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則解放前就有了“素質教育”。我的小學和初中時代是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渡過的。我親身經歷了解放前的“素質教育”: 記得在初中時,每周一有一個周會。周會時首先是升旗儀式。接着是唱一首歌,開頭是“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似乎是當時的國歌)。然後是集體背誦國父遺囑:“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並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那時候有一門軍訓課,由一個退伍的軍人任教官,每天清晨帶學生們出操;有時在操場做立正、稍息、齊步走,有時拉着隊伍轉半個縣城,喊“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還有一門課叫做“公民”。其主要內容有蔣介石的施政三步驟──軍政、訓政、民政,有關於保甲制度的知識,還有蔣的教育言論:學生應該是讀書和體育活動輪番瓜代┄┄隔三差五地,晚自習後有校長訓話。 學校組織過學生的演講會,縣長親臨視察。學校也組織學生辦牆報、演話劇,並曾組織學生去外地觀摹高中生演的話劇。 當時的書法課課時不少,教書法的老師也教國畫。 現在的語文課解放前稱為國文課。國文課里有不少詩詞歌賦內容,這應屬於美育內容。“雪霽天晴朗,臘梅處處香┄┄”是我初中時音樂課學唱的一首歌。“記得當年年紀小,我愛談天你愛笑┄┄”是我小學時就學的一首歌。這是兩首優美而令人陶醉的歌。2001年中央電視台的節目裡也演唱了這兩首歌。半個多世紀的久違重聞,使我好一番感慨。 小學時曾有“勞作”課,學生們用三層板為材料,用鋼絲弓鋸為主要工具,製作了一些玩具和帶花飾的書桌上的用品。 小學時比我高的班級有童子軍課。課程內容有童子軍操、旗語、繩結及其他。 從國文和歷史課里,我讀到了四大發明、農民起義、鴉片戰爭等等歷史故事,讀到了陳勝、吳廣、岳飛、文天祥、洪秀全、林則徐等等歷史人物故事。我認為這些內容都是對學生思想素質有深刻影響的。 ┄┄┄┄┄┄ 然而解放前並沒有“素質教育”這一說。解放後製造這一說的人把世人都要當成傻子了。 五、媒體幫了官府的倒忙 之所以要製造“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提法,意在把考試和提高素質對立起來。然而2000年8月卻有媒體亂點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鴛鴦譜。那時有一高考考生的作文“赤兔之死”得了滿分。之所以得滿分,是因為他飽讀了經典文學名著之故。這件事一下子引發了圖書市場經典文學名著的熱賣。接着有一媒體把這現象評論為“高考指揮棒引向素質教育”。這簡直是大笑話! 其實,高考就絕對是“應試教育”的一個方面。把高考說成是能指揮莘莘學子去努力提高自身文學素質的指揮棒,這究竟是在褒揚“素質教育”呢?還是在褒揚“應試教育”?從媒體的本意來說,是要為官府推行“素質教育”推波助瀾的,然而客觀上卻說明了考試對提高素質的促進作用。媒體的愚蠢幫了官府的倒忙。 六、普通學校當然應偏重智育 如果把“素質教育”解釋為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素質的教育,這還是可取的。然而官府並不滿足於這個而是要走向極左。1997年1月7日國家教委柳斌副主任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一句話說明了這一點。他說:應試教育“內容偏重智育,輕視德、體、美、勞諸方面”。 其實,學校有普通學校和專門學校,後者如體育學校、舞蹈學校、雜技學校、武術學校、棋藝學校、戲曲學校、工藝美術學校、駕駛學校、烹飪學校、縫紉學校、美容學校、技工學校、政法學校、武警學校、護士學校等等。所有學校都偏重於一項教育任務。普通學校偏重的任務是科學文化教育,亦即通常所說的智育。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務是向大學供應生源。這些都是眾所周知和理所當然的事。因此,偏重其一併不等於輕視其他。如果有所偏重就等於輕視其他,則上述所有學校都輕視其他了。 199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頒發的《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綱要》中有這樣三句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思想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這三句話既闡明了對整個民族各行各業各個部門精神文明建設的共同要求,又突出地對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響亮地強調了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亦即智育問題。柳斌副主任的講話與這三句話是明顯矛盾的。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教育曾被批判為“智育第一”,曾被劃到“修正主義教育路線”上。上述中共中央《綱要》中的三句話是對“文化大革命”的一項撥亂反正。相信沒有人會願意看到這種撥亂反正又被撥了回去。 柳斌副主任還說:素質教育“以培養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和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為宗旨”。這裡值得研討的是,何謂“全面和諧發展”? 由前述可知,如果受教育者在上述各方面程度均衡地發展,則不會有上述各種各類學校,也就是說,既無專門學校,也不可能向大學供應生源。於是就沒有了整個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因此,只有有所偏重的全面發展才是真正和諧的全面發展。(待續)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