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 布 |
選出初步候選人145位 |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 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評審,選出初步候選人145位。
中國科學院在公告中表示,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嚴肅嚴謹之科學榮譽團體。院士增選工作嚴格按 照增選程序進行。廣大院士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深惡痛絕,反對增選工作中的不當行為。請相關個人、單位、部門自重自愛,一旦發現並查實有不正當行為者,將嚴 肅處理。歡迎社會各界監督。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 人名單
(共145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 21人
化學部 23人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30人
地學部 25人
信息技術科學部 18人
技術科學部 28人
數學物理學部(21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工作單位 |
1 | 王廣厚 | 71 | 原子分子與團簇物理 | 南京大學 |
2 | 王順金 | 73 | 核物理、理論物理 | 四川大學 |
3 | 葉友達 | 47 | 空氣動力學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
4 | 向 濤 | 48 | 凝聚態理論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5 | 張繼平 | 52 | 基礎數學 | 北京大學 |
6 | 張維岩 | 55 | 激光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理論物理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7 | 張富春 | 65 | 凝聚態物理 | 香港大學 |
8 | 張肇西 | 70 | 粒子物理理論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9 | 陳十一 | 54 | 力學 | 北京大學 |
10 | 陳永川 | 47 | 應用數學 | 南開大學 |
11 | 歐陽頎 | 55 | 凝聚態物理 | 北京大學 |
12 | 武向平 | 50 | 天體物理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
13 | 鄭偉謀 | 65 | 物理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14 | 趙政國 | 55 | 原子核與粒子物理 實驗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15 | 莫毅明 | 55 | 數學 | 香港大學 |
16 | 袁亞湘 | 51 | 運籌學 |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
17 | 高鴻鈞 | 47 | 凝聚態物理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18 | 鄂維南 | 47 | 數學 | 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
19 | 黃 濤 | 71 | 理論物理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20 | 景益鵬 | 47 | 天體物理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
21 | 潘建偉 | 41 |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與光物理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化學部(23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工作單位 |
1 | 于吉紅 (女) | 44 | 無機化學 | 吉林大學 |
2 | 馬大為 | 47 | 有機化學、化學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3 | 方維海 | 55 | 物理化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4 | 王利祥 | 46 | 高分子化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5 | 田 禾 | 48 | 精細化工 | 華東理工大學 |
6 | 劉雲圻 | 62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7 | 劉忠范 | 48 | 物理化學 | 北京大學 |
8 | 劉 育 | 57 | 有機化學 | 南開大學 |
9 | 孫世剛 | 56 | 物理化學 | 廈門大學 |
10 | 安立佳 | 46 | 高分子物理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11 | 嚴純華 | 50 | 無機化學 | 北京大學 |
12 | 張俐娜(女) | 70 | 天然高分子與高分子物理 | 武漢大學 |
13 | 張洪傑 | 57 | 無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14 | 李亞棟 | 46 | 無機化學 | 清華大學 |
15 | 楊秀榮 (女) | 65 | 分析化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16 | 楊學明 | 48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17 | 楊 柏 | 48 |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吉林大學 |
18 | 岳建民 | 49 | 有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
19 | 侯雪龍 | 56 | 有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20 | 趙進才 | 50 | 環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21 | 席振峰 | 48 | 金屬有機化學 | 北京大學 |
22 | 謝作偉 | 47 | 有機化學 | 香港中文大學 |
23 | 韓布興 | 53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工作單位 |
1 | 王 岩 | 49 | 外科學 | 解放軍總醫院 |
2 | 王松靈 | 48 | 口腔醫學 | 首都醫科大學 |
3 | 王海燕(女) | 73 | 內科學(腎臟內科) | 北京大學 |
4 | 朱 軍 | 62 | 作物遺傳育種 | 浙江大學 |
5 | 朱玉賢 | 55 | 植物生理學 | 北京大學 |
6 | 張 旭 | 49 | 神經科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7 | 張學軍 | 55 | 皮膚病學 | 安徽醫科大學 |
8 | 張學敏 | 47 | 醫學 | 軍事醫學科學院 |
9 | 張明傑 | 44 | 結構生物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10 | 李 林 | 50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11 | 陳孝平 | 58 | 肝臟外科 | 華中科技大學 |
12 | 陳曄光 | 46 | 細胞生物學 | 清華大學 |
13 | 哈木拉提.吾甫爾 | 51 | 民族醫學 | 新疆醫科大學 |
14 | 施一公 | 44 | 生物物理學 | 清華大學 |
15 | 趙玉沛 | 56 | 外科學(普通外科) | 北京協和醫院 |
16 | 趙繼宗 | 65 | 神經外科學 | 首都醫科大學 |
17 | 徐 濤 | 40 | 細胞生物物理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18 | 徐安龍 | 48 | 比較與進化免疫學 | 中山大學 |
19 | 郭亞軍 | 55 | 腫瘤學 | 第二軍醫大學 |
20 | 錢 前 | 49 | 作物種質資源 | 中國水稻研究所 |
21 | 高 福 | 49 | 結構免疫學、 病原微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
22 | 康 樂 | 52 | 昆蟲學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
23 | 黃路生 | 46 |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 江西農業大學 |
24 | 彭少麟 | 54 | 生態學 | 中山大學 |
25 | 舒紅兵 | 44 | 細胞生物學 | 武漢大學 |
26 | 葛均波 | 48 | 心血管內科 | 復旦大學 |
27 | 韓家淮 | 51 | 細胞生物學 | 廈門大學 |
28 | 慈龍駿(女) | 76 | 荒漠化防治、景觀生態學 |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29 | 黎志康 | 57 | 植物遺傳育種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30 | 瞿 佳 | 55 | 眼科學、視光學和視覺科學 | 溫州醫學院 |
地學部(25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單位 |
1 | 萬衛星 | 52 | 空間物理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2 | 王二七 | 61 | 構造地質學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3 | 王會軍 | 47 | 大氣科學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4 | 王成善 | 59 | 沉積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5 | 王椿鏞 | 65 | 固體地球物理 |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6 | 石廣玉 | 68 | 大氣物理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7 | 劉叢強 | 55 | 地表地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
8 | 李建平 | 42 | 氣象學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9 | 李獻華 | 49 | 同位素地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10 | 楊樹峰 | 64 | 構造地質學 | 浙江大學 |
11 | 陳 駿 | 56 | 地球化學 | 南京大學 |
12 | 陳發虎 | 48 | 環境變化 | 蘭州大學 |
13 | 陳曉非 | 53 | 固體地球物理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14 | 周成虎 | 46 |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15 | 周忠和 | 46 | 古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16 | 侯增謙 | 50 | 礦床學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
17 | 郝 芳 | 47 |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18 | 郭華東 | 60 | 遙感科學與應用 | 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 |
19 | 高 山 | 49 | 地球化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20 | 崔 鵬 | 53 | 自然地理學與水土保持學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21 | 黃潤秋 | 47 | 工程地質 | 成都理工大學 |
22 | 龔健雅 | 54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武漢大學 |
23 | 傅伯傑 | 53 | 自然地理學,景觀生態學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24 | 焦念志 | 48 | 生物海洋學 | 廈門大學 |
25 | 舒德干 | 65 | 古生物學及進化生物學 | 西北大學 |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工作單位 |
1 | 馬龍生 | 70 | 精密光譜 | 華東師範大學 |
2 | 尹 浩 | 51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總參謀部第六十一研究所 |
3 | 王飛躍 | 49 | 智能控制、複雜系統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4 | 王立軍 | 64 | 光電子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5 | 田 捷 | 51 | 模式識別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6 | 應明生 | 47 | 計算機科學理論 | 清華大學 |
7 | 張書練 | 65 | 激光和精密計量 | 清華大學 |
8 | 李樹深 | 48 | 半導體器件物理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
9 | 李景鎮 | 70 | 光學工程 | 深圳大學 |
10 | 楊學軍 | 48 | 計算機體繫結構與系統軟件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11 | 鄭建華 | 54 | 密碼學 | 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安全研究所 |
12 | 金亞秋 | 64 | 電磁散射與空間遙感信息 | 復旦大學 |
13 | 郝 躍 | 53 | 微電子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14 | 徐宗本 | 56 | 智能信息處理 | 西安交通大學 |
15 | 徐秋霞(女) | 68 | 半導體器件與集成技術 |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
16 | 曹希仁 | 66 | 控制系統理論 | 上海交通大學 |
17 | 梅 宏 | 48 | 計算機軟件 | 北京大學 |
18 | 黃 維 | 48 | 有機光電子學 | 南京郵電大學 |
技術科學部(共28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工作單位 |
1 | 王漢功 | 70 |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
2 | 盧天健 | 46 | 固體力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3 | 葉志鎮 | 56 | 材料物理化學 | 浙江大學 |
4 | 劉治國 | 67 | 功能材料 | 南京大學 |
5 | 劉維民 | 48 | 潤滑材料與技術 |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
6 | 朱 荻 | 57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7 | 何滿潮 | 55 | 礦山工程岩體力學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8 | 吳學仁 | 64 | 斷裂力學、疲勞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9 | 張統一 | 61 | 力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10 | 李東旭(女) | 54 | 飛行器設計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11 | 李行偉 | 58 | 環境水力學、環境水利工程 | 香港科技大學 |
12 | 李應紅 | 48 | 航空推進技術 | 空軍工程大學 |
13 | 李國英 | 47 | 水利水電工程 | 黃河水利委員會 |
14 | 沈保根 | 58 | 磁性材料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15 | 鄭 平 | 75 | 工程熱物理 | 上海交通大學 |
16 | 金紅光 | 54 | 工程熱物理 |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
17 | 俞大鵬 | 52 | 無機材料科學 | 北京大學 |
18 | 南策文 | 48 | 複合材料 | 清華大學 |
19 | 徐世烺 | 57 | 水利與土木結構工程 | 浙江大學 |
20 | 郭烈錦 | 47 | 熱能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學 |
21 | 崔福齋 | 65 | 生物材料 | 清華大學 |
22 | 曹一家 | 42 |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 湖南大學 |
23 | 彭練矛 | 48 | 材料物理 | 北京大學 |
24 | 賴遠明 | 48 | 土木工程(寒區工程) |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
25 | 翟婉明 | 47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西南交通大學 |
26 | 雒建斌 | 49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清華大學 |
27 | 滕錦光 | 47 | 結構工程 | 香港理工大學 |
28 | 魏炳波 | 47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西北工業大學 |
《科學時報》 (2011-08-17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