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這個說法是專門為批評我國學校教育的所謂弊病而準備的,意思是我國的應試教育造成大批學生學業上能得高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卻較差。然而,這個說法並沒有經過認真的科學考證,稀里糊塗地就成為一種時髦的觀點。正因為這種觀點泛濫, 北大邵留生校長一番讚揚中國教育的話引來諸多批評和嘲諷。似乎大家覺得中國的大學教育沒那麼成功。其實,這種悲觀看法有些“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色彩。歐美、日本為了多收納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已經爭得熱火朝天了,我們自己卻在這兒妄自菲薄,搞精神自虐。如果說高分的學生分高能和低能兩種,低分的學生也分高能和低能兩種的話,“高分高能”和“低分低能”肯定是絕大多數,而“高分低能”和 “低分高能”只是一種例外或意外,代表不了全局。
從大學教育的實際效果來看,中國學生“高分低能”的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大學的基本功能分為教育和科研兩大部分。教育就是育人,它的成功與否主要看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後能不能很快勝任自己的職務:外語專業的畢業生能不能立即開展翻譯工作,計算機軟件專業畢業生能不能使用計算機語言從事軟件開發工作。在這方面,中國的大學本科絕對是世界一流。
微軟老總蓋茨九十年代初就發現中國理工人才的優秀,果斷決策把最大的研發中心設到中國。李開復先生受命承擔該中心的建設和運營,獲得巨大成功。後來,谷歌欲步微軟後塵,獵頭奪走李開復,要求他在中國為谷歌搞一個同樣規模的研發中心。為什麼呀?就因為中國大學的基礎教育紮實,學生的實踐能力強,一畢業就能投入工作。
IBM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里, 招收的新職工後需要經過一段培訓才能投入開發工作。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成為有生力量。日本IBM對新職工培訓需要5-7個月的時間,韓國需要3個月,而中國只需要兩個月。
為什麼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有如此超群的工作適應能力?關鍵就在於選人和育人體系的合理性。以分數高低為基準就能選進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系統傳授方能造就實踐能力強的人才。
有一種看法,認為應試教育偏重於灌輸式教學, 用填鴨式的辦法強迫學生死記硬背,阻礙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導致了一些學生思想被動,不善於就某個問題開展討論和表述自己的意見。此類教學技術上的問題的確有改進的餘地。比如我們的高考數學題只有筆試,而英國一些大學則要求你對解題的方式做口頭闡述。這樣做顯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表達和演示能力。不過,這只是枝節問題,無礙大局。因為表達和演示能力可以通過訓練和實踐來提高,對學習能力強、基礎知識牢固的學生來說, 掌握這種能力不是一件難事。
某些人不大看好中國的大學教育,也許是受了有些機構發表的大學排行榜的影響。由於這類排行榜以英語資料為基礎,所以中國大學的排名往往比較靠後。比如英國高等教育雜誌“Times Higher Education”發表的“世界大學排行榜(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1-2012)”中,北京大學排在第49位。
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排行榜最重視來自各國研究人員對大學的評價,占的比重達40%。參加評價的研究人員分別從亞洲、歐洲和北美分別按三分之一的比例選出,應該說是比較公平的。還有一項重要指標就是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占了20%。然而, 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是根據Thomson Scientific公司的數據庫統計而得出的,也就是說僅限於英文文獻。而且即使是來自亞洲國家的研究人員,也只能通過英語論文了解其他國家的研究狀況,因此歐美的大學容易占優勢。排在前14位的都是美國和英國的大學。實際上,這個排行榜根本反映不出中國大學的實際水平。
我一個親戚的孩子小W幾年前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前往美國西海岸的S大學攻讀博士。該大學為他提供了較為豐厚的獎學金。小W在北大時成績一般(否則他有可能申請到哈福等更高檔次的獎學金)。S大學在世界排行榜上名列55位,跟第49位的北大基本屬於同一檔次,遠遠高於清華大學(71位)和中國科技大(192位)。然而小W來到該大學幾個月後便大失所望。這個大學的教學和科研水平比他預想的要低得多,跟他的母校北大根本無法相比。他覺得實在吃不飽,想換到其他大學去。而大學卻拼命地抓住他不放,因為教授們驚呼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優秀的學生。試想一下,如果在國內,北大的本科畢業生到清華或科技大念博士,會覺得跟北大不是一個檔次嗎?會覺得吃不飽嗎?恐怕是不會的。
拿到博士學位後, 小W應聘華爾街一家名列世界前茅的投資銀行。收到錄用通知後, 在S大學引發轟動。因為小W是該大學歷史上首位被那家投資銀行錄用的學生。而小W到華爾街上任後才得知,各大金融機構到處是他的師兄師姐。北大清華在華爾街早已聲威大振。人家不管你是在美國哪個大學念的博士,只要你是在中國名校讀的本科,就會被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