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縫實驗”的非物理猜測 物理學上關於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爭論有很長的歷史。從牛頓開始,經過許多科學家,到愛因斯坦,再到量子力學至今,都還在進行。有名的物理學上的“雙縫實驗”,則將微觀粒子的這種二象性集中到了一個點上。雙縫實驗告訴人們,只要觀測儀器存在,粒子就會受影響而“塌縮”,而呈現“discrete”的現象,象兵乓球一樣。去掉觀測儀器,粒子才會呈現“波”現象的一面,既出現干擾條紋。很長時間以來至今,科學家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於是乾脆承認這個“雙面人”的事實,就叫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如同大眾叫某種人為“陰陽人”一樣。兩種完全對立的性質,硬是撮合到一個體系中,完全違反了人們一般的思維邏輯,真是匪夷所思。 研究“怎麼樣”和“為什麼”,雖然是屬於不同的領域,如科學和哲學。但人只有一個大腦,“怎麼和什麼”的問題,本身就像一個因果關係,人們不可能永遠地蒙住自己的腦袋不去想這個關係下的其他一連串問題。所以在量子力學中,這個“怎麼”的問題到了不得不問“什麼”的門檻。不跨過去,幾乎量子力學就不能再向前挪動一步了。退後一步從哲學上看,也許能有新的啟發。 量子力學和其更大背景的物理學,以歷史角度看,從一步步以實驗為主變成以數學為主的科學。但也不是所有的數學公式,都可以看成真理。真理標準的檢驗,當實驗不足以證實物理理論時,應該以預測取代實驗。由於預測不如實驗來的直接,所以實驗通常還是首先和主要的證明工具。雙縫實驗對微觀粒子性質的檢驗就是一個典型。對觀測的干擾與否,我想也許可以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說明。 成年人多數都談過戀愛,尤其是姑娘們。當有一個以上的追求者時,她們是可能同時“愛上”兩個人的。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所具有的“愛情的強烈和專一”特點,在這裡就不適用了。如果姑娘要考慮結婚,則她必須考慮選擇一個,既“塌縮”了。如果沒有這個社會或外界的“強求”或“干擾”,難道她不在心中愛着同樣二個人嗎? 微觀世界的“本性”,就像姑娘的愛一樣,本來是“無形”的。儀器發射出的一個微觀粒子,就像“一顆心”。心是有限,有形的。而“愛”是無限無形的。愛在面臨二個對象時,毫不猶豫的同時將他們纏繞合併為“一體”。只有遭到外界干涉時,姑娘愛的這個美夢才破滅 – 她必須捨棄或割愛一個。 這個解釋的文學浪漫大於科學要求。但它的本意是哲學上的“有形與無形”之爭。無形不意味不存在,而是“潛在”。凡存在者必以時空為條件 - 這是物理實驗的基礎。而“愛”是在“夢中”。量子的本來面目,是在自己的“夢中” - 只有在觀測儀器的干擾下,它才醒來進入到現實世界的時空中,並開始遵守人制定的法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只撲捉到量子的“心”的原因:因為我們的測量從來不懂自然界量子的“愛”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