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美同學未來出路的探討 |
送交者: 黑狐狸 2004年04月28日18:09:5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關於留美同學未來出路的探討 選擇留美是一件大事。好多事情不得不仔細考慮清楚。即使在美學習也不得不隨時考慮出路的問題。特發此貼拋磚引玉,希望獲得一些有價值的回應。 最近有一種趨勢很明顯,那就是繼美國的藍領工作崗位後,白領工作崗位也大量的流失。首先是IT業,許多人可能對外包(Outsourcing)這個詞不會陌生。互聯網帶寬成本的下跌使得網上交流和數據共享變得輕鬆而便宜。開始受益的還僅限於電信行業,但是在過去兩三年時間內,一些更為複雜的工作也開始轉到印度和菲律賓,如金融分析、軟件設計、稅務預算,甚至是幻燈演示。 一項調查預計在未來15年內將有330萬的服務性崗位轉向印度、俄羅斯、中國和菲律賓這些國家。金融業將是下一個海外就業崗位的出口大戶,預計將在2008年前提供50萬份工作機會,占到美國本土人力的8%。而醫療行業也開始利用全球化帶來的便利。在美國,一個放射科醫生的年薪是30萬美金,而在班加羅爾同樣一個在美國受訓並且拿到美國執照的放射科醫生一年的收入卻連這一半都不到。 就像水一定會想盡辦法往低處流一樣,資本一定要流向那些成本低的地區。美國商人千辛萬苦建立了全球化的遊戲規則,不可能改變這個方向。最近,很多美國白領抗議美國的全球化政策。可這種抗議有用嗎?美國政府歸根結底是按照自由主義邏輯組織起來的,代表資本家利益。不管誰上台,白領工作崗位外流的趨勢不可扭轉,裁員將如影隨形。2003年底,IBM宣布,計劃將4730個工作外包至印度、中國等地,同時裁掉幾千名美國職員,就是這一趨勢的最佳註腳。 以前大學文憑或者高級管理階層的經歷通常能夠使人免於失業的威脅,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有數據顯示,2002年有18.1%的長期失業者擁有大學文憑,而2000年這個數字是14%。同樣地,在長期失業者中間管理人員、技術專家和經理階層占到了20.1%,而2000年是14.2%。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2000年的畢業生有96%找到了工作,去年就降到72%,而今年的形勢一點也不看好。即便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其失業率也從2000年的3%升到了現在的13%。對於那些位於食物鏈下游的學校來說,一個班級幾乎會有一半的學生找不到工作。 在歐洲也一樣,你大概想不到,當你打電話給英國全國鐵路問訊服務部門時,接線的服務生實際上遠在萬里之遙的印度。 美國將來兩極分化會比較嚴重。一些低收入者國家會養着。不會餓死,但生活質量不會高到哪去。資本家一層會很富有。有限工作機會的競爭會更激烈,尤其是白領工作機會。 這種趨勢我想對中國的留學生會有一定參考價值。 我覺得留學生未來的選擇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在美國拿到文憑和工作經歷,然後回來做“包工頭”,改變以往留學——工作——綠卡的模式。現在印度人一般是在美國學習一段時間後,進入一個行業,然後把項目帶回來,利用國內的人力資源優勢做外包服務,類似於建築業的“包工頭”。國人也有這麼做的,我認識幾個人沒有出過國就這麼幹了。客戶是微軟,HP和IBM。但現在,外包這塊印度絕對是老大,最近印度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潛力不可小看,即使從愛國的角度講,在國外的弟兄們也有責任帶着國內的兄弟跟印度人搶生意。 中策是在美國拼上一個白領職位。運氣好的話不會失業,能會過上中產的生活。運氣不好的話勉強維持生活。建議真正的精英人才不要走這條路,如果覺得自己是那類回國也沒有什麼競爭力的人可以選擇。 下策是在美國找工作受挫後來國內搶國內人的飯碗。雖然在競爭中能夠占據一定優勢,但薪水大跌,博士月薪萬元以下已經很平常。我覺得,如果出國留學辛苦拿了博士只拿萬元以下的月薪,這趟國出的就不值了。 以上僅是我的一孔之見。我感覺,變化已經實實在在的發生了,如果還用傳統的思路來對待自己未來的出路問題,便可能釀成大錯,我已經接觸過幾個海外歸來找工作的兄弟姐妹了,有的情況非常好,因為他有準備,在美國帶回來項目,而有的比較糟,只有外語好這樣的比較優勢,但這點兒比較優勢沒法支撐一個很高的薪水。目前我掌握的案例還不夠豐富,先說這麼多。 附錄: 全球化衝擊:美國中產階級的選擇餘地 作者:周薇 2004-4-8 10:07:19 出處:博客中國(Blogchina.com) 原始出處: 21世紀經濟報道 b28004c 憤怒的美國中產階級 2003年5月的一天早上,51歲的波音公司職員斯蒂芬·金崔走進辦公室後大吃一驚。上司宣布,他和一些同事要丟掉程序分析員的工作,而且還要幫着訓練剛在印度招聘的他們的替代者。像很多被工資低廉的外國工人搶去工作的美國中產階級一樣,曾年薪6萬美元的金崔先生很快陷入了困境。從那以後他就一直失業,失業保險快花光了,妻子的醫療保險費也沒有着落。“公司和印度一家公司簽了合同,幾星期後我們就被解僱了。我當時說,好,我會找到更好的工作的,可是很多工作都溜走了。” 這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故事,而是許許多多美國中產階級的故事,儘管目前沒有人真正知道美國到底因“外包”流失了多少就業崗位。 這些最近失業的美國人,都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專業技能,都曾是中產階級。他們從小接受的觀念是——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外包到別的國家,而美國人上大學成為掌握高技術的專業人員。他們這樣做了,可是大學畢業的時候,高技術含量的白領工作卻在流向國外。他們有的埋怨印度等國家正在從他們手中奪走工作;有的人要求政府出台法令限制外包。而職業諮詢機構則勸人們採取更現實的態度,及早準備好新的簡歷,尋找外包創造的工作機會,例如海外運營的管理和支持、法律協調工作等。 美國人口的80%是中產階級。他們是美國凝聚和團結的核心。根據寬泛定義,任何有能力過安穩的生活、支付各種費用、有餘錢做一些休閒娛樂的人,都可以稱為中產階級。世界各國的移民涌到美國的目的也是為了得到安適的生活、買一棟房子、擁有一輛汽車,從而成為一個富足自得的中產階級。但現在,中產階級的生活正在陷入困境,失去體面的工作讓他們無法擁有安全感。 趨勢還在繼續 經濟規律總是無情的,資本總是在尋找成本低廉和效率較高的地方紮根。全球化趨勢,貿易自由化理念和它造就的世界貿易體系使得資本、服務和技術能更順利地穿越國境,實現更大的增值。 高科技公司紛紛走上了大量外包的道路。硅谷的風險投資家們現在推動他們投資的公司走向僱傭趨勢的前沿——把白領工作“外包”。目前,硅谷理想的公司創建模式是一個“微型跨國企業”——在美國有總部,在海外有低成本的熟練的技術力量。加利福尼亞州新成立的Solidcore系統公司是一個例子,它主要生產安全軟件,在美國有16個雇員,在印度德里有15個,浦那有6個。投資這個公司的西維因·羅森基金的一位名叫斯圖里阿勒(Sturiale)的合伙人說:“這種結構的關鍵在於勞動力成本低,同時生產效率高。當硅谷的工程師準備睡覺的時候,印度的工程師剛剛醒來。”另一個風險公司的合伙人認為,“如你會發現這裡每個公司50%或60%的分支公司都設在印度。未來十幾年內90%的新成立公司都將設在印度或中國。”多年以來,美國的製造業早已把大量的工作機會轉移到一些亞洲國家。 經濟學家的樂觀態度 與民眾對外包的不滿和悲觀情緒不同,一些經濟學家對外包造成的越來越多的失業持比較樂觀的態度。最近,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美國公司將高科技職位外包提高了生產力,在去年實際上創造了9萬個工作機會。儘管還在爭論外包產生的生產力是否會轉化為當前經濟復甦的推動力量,有一些美國經濟學家認為,歷史說明經濟的發展會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如果說今天的惡魔是別國競爭的話,40多年前的惡魔就是自動化。1964年,36個自由主義派知識分子給約翰遜總統寫信說:“計算機和自動機器正在創造差不多無窮的生產能力,也就是說,需要越來越少的勞動力。”他們要求政府為救治失業問題做好準備。但後來,工作數量增加了7200萬個,增長率達到了125%,男性工人工資增加了18%,女性則增加了37%。今天的失業率和1964年的差不多。工廠和辦公室的計算機取代了手工勞動,當時被認為失去的工作,被1964年的時候想象不到的工作代替了。然而,美國的製造業早已經衰弱,如今服務業的工作又大量“外包”,能吸取大量勞動力的新工作能否及時產生,還需觀察。 大選年的政治影響 民主黨決心要利用民眾對“外包”的擔心來贏得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在芝加哥一家工廠進行競選時說,他支持對中產階級的減稅安排,但反對給年收入在20萬美元以上的富有家庭減稅。克里還提出,準備設立一個500億美元的基金,幫助各州減免貧困的勞工家庭的聯邦和地方稅賦。克里說,當政的共和黨的政策,使中產階級家庭支付更多的稅收,而美國的中產階級無力支付稅收的增加,因此民主黨要給中產階級減稅。同時,他還提議對公司稅則進行大規模改革,刺激跨國公司對美國作更多的投資。根據馬薩諸塞州參議員的計劃,要取消允許美國公司對來自海外的收入遲延交稅的規定,這給去年財政帶來120億美元損失。在追回來的財政收入的幫助下,克里可以把美國目前的公司稅從35%降低到33.25%。克里的助手表示,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會鼓勵公司把業務轉回美國。 “外包”還會引起別的擔心: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滲入研發、掌握核心技能、威脅美國的技術優勢,甚至國家安全;產業空心化威脅,服務業可能全面從國外輸入;在別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公司藉機逃避美國法律的約束。目前,美國不少州已經通過了一些反外包法案,美國參議院正考慮防止在由美國政府資助的計劃里出現“外包”現象。 美國中產階級走向衰弱 利潤的追求使跨國公司和大商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和選擇,但對產業工人和中產階層而言,卻遠沒有那麼多的選擇餘地。 全球化風潮帶來的經濟衝擊,正使美國龐大的中產階級產生分裂。美國學者理查德·隆沃思Richard C. Longworth在《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危機》中談到,中產階級因此分為了三股。第一股是親身經歷了美國夢,現已垂垂老矣的傳統中產階級,他們在美國有史以來經濟最繁榮的時期長大並成家立業,終生擁有安穩的工作。第二股是他們的子女——受騙的一代。這些人在舒適的環境中生成,在發生越戰風潮的60年代成年,大多數仍秉持舊式的中產階級價值觀。他們自幼即認為經濟會持續擴張,為社會帶來穩定繁榮,但結果卻是企業裁員、全球競爭和恐懼感。他們有許多人曾經擔任待遇優厚的中級管理職務,現在卻遇到裁員。他們習慣了富足的生活,現在卻可能永遠失去這種生活。第三股是現在才成年的焦慮的一代。他們比上兩代更難找到以及保住好的工作。事實上,他們發現自己可能成為歷代美國人中,第一批生活比不上父輩的人。政府可以通過法律控制外包,但是卻無法控制資本和廉價勞動力的結合。美國的中產階級正處在衰退中,提供廉價白領勞動力的國家卻在出現一個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這對美國社會會有長遠影響。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3: | 整個紐約都是校園──自由、前衛的紐約 | |
2003: | 從伊頓到牛津 | |
2002: | 教育在“吃人” | |
2002: | 在哲學光輝下成長的數學大師希爾伯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