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兮范兮
師兮范兮,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常說的“師範”,之所以要故意分開,是因為剛從香椿樹樁處來,他把“大師”和“民國范兒”放在一起,組成一個偌大的題目——不得不去看,看完了,又不得不去說。
所謂的“民國范兒”,也不是民國的設計,而是清朝留下的巨大“文人能量”的自由漩渦場的必然產物。巨大的能量是無處無時不在,關鍵在於壓抑,還是釋放。
以下是在彼處留言,稍有改動:
文章不錯,但基本概念很容易產生誤導。
必須承認民國初期學術界在文理科比重的嚴重失衡。但是也要看到,就是在當時,偉大的社會轉型已經出現,這才是博主問題的答案。
一切都起因於清朝zf廢除科舉。
巨大的社會能量,向何處傾瀉?科舉既廢,科學不行,整個思想界,只能在國學的框架中,或者其邊緣地帶,求生存,求發展。
出國留學是另一個“分流”途徑。
其他的無處“發泄”的能量,就只好指向政治,關心國家大事:陳獨秀,李大釗,以至於毛澤東——秀才造反——這是一個巨大的漩渦,集聚了幾乎無窮的爆發力。
廢除科舉,同時意味着整個民族意識的徹底崩潰,不止“三信危機”,幾乎是意識形態的空白。
ZF沒導向,學術有空白,思想要發展,輿論不一律:這是多麼自由的學術天地!
可惜當時的市面上,沒有理工教材,如果有的話,也一定會有大師的輩出如潮。
現在,理工科超過文科了嗎?看看考取公務員的大潮,就知道當年“國子監”“太學”到“黨校”的傳統政治力量的不朽。
大師,只在社會的危機期出現,但又不是所有的危機期都保證大師的誕生——胎死腹中才是ZZ中國社會的主流。
中國暴發了,中國“崛起”了——萬馬齊喑,世風日下,大師不再,小丑輩出——又是哪家的“范兒”。
師兮?范兮?師範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