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範例哲學的“第二本體”來認識“第一本體” 範例哲學的本體論包括了一個“雙本體”的思想。一個可以稱為“大本體”,既絕對範疇作為“第一本體”。另一個可以稱為“小本體”,既“第二本體”的思維。每個本體都有對應的現象界,所以可稱為“雙現象界”也。前者的現象界是自然宇宙,包括人類;後者的,是思維和精神的產物,如各種思想,頭腦中的形象等。人類對更本的自然宇宙提出了二個根本性質的問題: 1)自然宇宙的萬物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比如說,他們是慢慢地,一個接一個地被創造出來呢?還是很在宇宙大爆炸時被一下創造出來的? 2)思維和其產物語言,受周圍世界的限制嗎?既,現象界的萬物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 從範例哲學的角度,回答問題一:宇宙萬物是從來就有,還是被逐漸創造出來的過程? 首先,一點歷史。在古希臘的歷史上,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宇宙萬物瞬息萬變,或一種物質是其他一切變化的基礎物質,如水,氣,不定物等。這派的代表如泰樂斯,阿克曼德,阿克米尼,赫拉克利特等。另一派認為宇宙萬物,是從來就有,始終不變,改變的是人們的看法。這一派以抽象物質為代表,如色諾芬尼,畢達格拉斯,巴門尼得,芝諾等。 這些看法當然是出現在範例哲學以前,人類的認識總是有點像“盲人摸象”。以範例的兩個世界的觀點看,他們都是對的,都是自然宇宙這個“大象”的一部分。在微觀世界,運動是不變的,因為形式還不存在,物質還不存在。在運動的後面是力的作用。至於力是如何運作的,需要更詳細的解釋。在宏觀世界,則必有一種基礎的物質是其他一切物質的根源,是最初的形式,由此生成萬物。在現象界,明顯是各種物質逐漸增加的過程。而物理世界各種原子的半衰期又最終決定了物質的消逝。比如恆星從星雲的混沌狀態演化為亥原子-氫原子-炭原子等逐漸變化的過程。 答問題二:思維和語言是否有自身的界限? 我們已經知道,思維的性質等同絕對本體的性質,思維的本質是無限性。思維產生出語言,形象,猶如自然宇宙產生出自然萬物。我們一般都認為自然萬物是無限的,正如自然宇宙本體的絕對範疇本身一樣。如果自然的現象界真是無限的,我們也可如此來推斷思維和形象這些思維絕對性質的產品是無限的了。但很明顯,我們很容易發現,不論是自己的思維產物,還是整個人類的思維產物,都是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我們由此,也很容易看到,其實從最近的一次宇宙大爆炸,上帝(自然)所產生的萬物現象,也必定是有限的。因為他們都要在次次爆炸的結束後,完成歷史使命而死去的 - 如同人類一樣。語言作為思維的現象,也是受時空限制的,所以也是有限的性質了。 唯一需要區別的是,“量的無限與質的無限”(黑哥爾有類似的名稱,但我沒見到他是也這樣看待)。以上所說的有限性,從範例哲學的觀點,我認為是量的無限性是不可能達到的。但在質的無限性上,就完全不一樣了。思維認識到自身的性質的絕對性,由此推論到自然宇宙本體的絕對性質 - 這一切本身就是對有限事物本質的突破。思維的這種性質必然會影響到語言的性質。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現象界。所以結論是,語言,思維和自然現象界和其本體,都實現了自身量的有限性的突破,達到了質的絕對性質。因為只有如此,人才能認識到這雙層本體的絕對本質。否則,範例哲學無法解釋絕對的觀念來自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