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unconsciousness
)在今天的心理學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它的重要性使得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離開了無意識就無法理解現代心理學。在心理學史上人們一般認為,作為一個心理學的概念,無意識是由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根據他的臨床經驗提出的一個概念,後又由他的學生榮格進行了修改和發展。不過無意識這個名詞最早卻是由黑格爾的鐵哥們大哲學家謝林作為哲學名詞比弗洛伊德早提出了大半個世紀。
本文要討論的不是謝林的工作,而是黑格爾在他的經典名著“Science of Logic (中文譯為《小邏輯》)”一文中涉及到無意識的一小段討論。實際上謝林和黑格爾的思維方式多少有些類似。他倆和Friedrich
Hölderlin這三位Friedrich畢竟是從中學到大學都是同學加好朋友,年輕時的思想交流恐怕很難分出哪個思想是誰的。後來另兩位Friedrich比黑格爾早成名,在黑格爾落魄時還多虧這兩個已經大名鼎鼎的好朋友的幫忙才在大學裡找到了一個教授的職位,不過再後來黑格爾的名氣卻遠遠超過了那兩個Friedrich,這是另話。
在黑格爾的“Science of Logic
[1]”有這樣一段話:
在我們的想法,目的,興趣以及行動中,如我們已經提到,思維是在無意識地繁忙地活動着(自然邏輯);而我們的意識所注意到的只是思維的內容,諸如我們的想法中的客體,我們所感興趣的對象;在這基礎之上,思維所確定的表現為思維的內容的形式而不是思維的本身。
英譯文原文:
The activity of
thought which is at work in all our ideas, purposes, interests and actions is,
as we have said, unconsciously busy (natural logic); what we consciously attend
to is the contents, the objects of our ideas, that in which we are interested;
on this basis, the determinations of thought have the significance of forms
which are only attached to the content, but are not the content itself.
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實驗心理學,解剖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的發展,今天人們對於所謂的無意識心理的認識比起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時代要更加深刻了。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黑格爾是在談哲學,他甚至對於弗洛伊德和榮格後來提出的無意識的心理學意義毫無概念,但是,即便是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的具體細節可能過時了,黑格爾的上述論斷也不會過時。這就是哲學的生命力!
黑格爾的上述論斷在邏輯上的合理性是很清楚的:我們的思維不可能只有內容而沒有過程,就像我們在電腦屏幕上打字,如果沒有我們的手在敲打鍵盤,屏幕上不會出現字符的;那麼我們的思維也一定有它的載體和它的背景過程,只不過我們意識不到這個載體的背景過程而已,而這個背景過程就是無意識過程。讀過些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工作的人都可以輕易地看出,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無意識的描述完全符合黑格爾的論斷,只不過他們的描述又帶有了他們根據臨床經驗得出的一些細節。而正是那些細節使得他們的理論容易被超越或被找到漏洞,而黑格爾從哲學上得出的論斷卻不會過時。這就是一個好的哲學的生命力!過去2500年裡之所以人們讀不懂老子的《道德經》卻還是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也就是因為同這裡所討論的黑格爾的論斷一樣,老子的切入點和方向把握得都很準,使得他的理論的涵蓋面很廣,就是對他的理論的具體的引申有缺陷或過時了,他的理論也沒有過時。這也是我在之前的一篇題為“哲學的坐標轉換功能”的文章提到的哲學思維的一個要點。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黑格爾和他的好友謝林之所以會提出並運用無意識的概念並不完全是依據我上面論述黑格爾的無意識的合理性時所用到的邏輯,而是基於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他們倆都相信(不愧是兒時的鐵哥們)世界是絕對精神的運作的表現。他們認為絕對精神的運作表現為無意識和有意識的一個統一體。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關意識的認識在黑格爾的哲學中那麼重要。既然整個世界就是絕對精神在工作,就好比是一個無形的巨人在工作,也就是說整個世界的運作是有目的的,因此認識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認識絕對精神的目的,而一個完全無意識的世界是無法體現這種目的的,所以人的意識尤其是自我意識對於認識世界來說就格外重要。
有趣的是,後來很多延承黑格爾理論的人,包括存在主義者,包括馬克思主義者,都放棄了黑格爾與謝林的絕對精神,卻從不同的角度把他們關於意識的認識繼承了下來。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人們可以把一個理論的根拔去卻仍然讓理論本身繼續成長。不過,拔去了黑格爾的根之後的存在主義由於無根而開始漂浮,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本身的漏洞更大。其實,黑格爾和謝林他們的理論的本身其實也是在沒有了根的情況下產生出來的。謝林與黑格爾最早相識就是在神學學校里,也就是說他們的絕對精神應該是來源於他們早期所接受的神學教育的。由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看出今天的西方哲學與神學之間的淵源以及離開了神學以後的西方哲學之所以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後順便提一點,上面引述的黑格爾在他的“Science of Logic”中論證他認為的邏輯所具有的特性的論斷與我當初提出“感性邏輯”的論據非常接近。當初我的依據之一便是自然邏輯(natural logic)的作用特點,而黑格爾的上述論斷的依據也是自然邏輯。只不過我提出“感性邏輯”的時候還沒有讀過他的“Science of Logic(《小邏輯》)”而已。這既是好事也是憾事。好事是如果我在那之前讀過他的“Science of Logic(《小邏輯》)”,那麼在人的惰性的驅使之下我可能就不會提出我的“感性邏輯”的概念,那將是一個錯誤,因為我的“感性邏輯”的概念與黑格爾在“Science of Logic(《小邏輯》)”所要論述的被人們稱為辯證邏輯的概念顯然是不同的,各有不同的應用背景。憾事是如果我在那之前已經讀過黑格爾的“Science of Logic(《小邏輯》)”的話,當有人用黑格爾的辯證邏輯來攻擊我,或有人因為沒有搞懂自然邏輯的含義(如有人用撿襪子來表示自然邏輯:))而攻擊我對於“感性邏輯”的論述的時候,我就可以省了當初的很多口舌:)。。。。。。
[1] Science of Logic,by Georg Hegel, online: www.hegel.net/en/pdf/Hegel-Scilogi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