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同盟“摩擦”的時代 |
送交者: 比較政策 2013年08月18日17:40:0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趙京:《美日同盟及其與中國的互動展望》第六章第5節 1. 所謂“吉田路線” 戰後日本被迫接受和平憲法﹑放棄軍備﹐本該實行“全面和平”的中立外交政策。但是﹐美國不允許日本中立﹔被強制接受的民主主義在日本社會尚需時間努力去普及﹐所以﹐那些戰時的統治階層很容易通過民主途徑(選舉)重新獲得更具正統性的國家權力。體現在憲法之中﹐追求和平逐漸成為日本民眾的理想﹐但卻不具備在日本政治體制下實施的現實條件。 重新掌握國家權力的舊統治階層馬上發現﹐在強大的美國占領軍之下,重新支配日本的國家權力其實極為容易﹐只要他們改變一條﹕對美國的態度。依附美國的外交﹑國防政策[1]既可以維持他們的統治又能迴避因擴軍引起的民眾反對﹐更重要的是,作為美國的“盟國”,日本可以獲得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開放的市場促進日本經濟的復甦與發展。這就是日本在戰後採取的依附美國的、輕軍備﹑重經濟的所謂“吉田路線”。作為政治上附屬美國的代價﹐日本被允許按照自己的產業路線﹑即所謂“日本式經營”或“日本型資本主義”發展﹐直到達到能夠威脅美國的經濟地位的地步。 1949年4月﹐不待舊金山條約的批准﹐日本就在單一固定匯率(1美元=360日元)的條件下再開自主貿易﹐由政府強制管理輸入及其它對外貿易。連攜帶外幣出國﹑海外送金等都由政府嚴格控制。1952年8月﹐日本加入世界貨幣組織(IMF)﹑世界銀行時﹐被允許在達到國際收支平衡之前維持貿易與外匯的管理措施。1960年﹐日本的貿易自由化率僅為40%﹐而同期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除了域內全面自由化外﹐對美國貿易的自由化率也達83%。 2. 美國的對日經濟要求 以IMF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制﹐由美國政府保證美元與黃金的可交換性。西歐各國與日本隨着經濟復甦與發展﹐競相減少國際收支的赤字﹑增加輸出﹐使美元大量流出。美國開始要求西歐各國與日本撤消輸入限制等措施。日本因為比西歐各國更封閉﹐成為美國不滿的首要對象。1959年11月在東京召開世界關稅與貿易組織(GATT)總會﹐美國代表威脅到﹕“現在日本限制從美元地域來的輸入。如果日本不立即開放大豆﹑銑鐵等十種項目﹐美國將對日本商品的輸入施以配額制”。進入高度經濟成長的日本政府於1960年6月制訂了“貿易﹑外匯自由化大綱”﹐在兩﹑三年內實現了貿易自由化﹐加速了產業再編﹐提高了國際競爭能力。 除了要求撤消輸入限制外﹐美國也要求日本限制對美輸出﹐似乎違背了自由貿易的原則。早在1961年﹐肯尼迪總統就向日本等國要求限制對美棉製品輸出﹐達成了國際協議。1969年11月﹐尼克松總統甚至利用沖繩移交逼使日本同意限制對美纖維輸出。1971年3月﹐日本政府說服纖維界“自主規制”﹐1971年10月與美國簽署了限制毛製品﹑合成纖維對美輸出協議。不過﹐纖維產業已經不再是日本的主力輸出產業﹐美國把纖維輸入的焦點又轉向新起的亞洲國家(或地區)。三年以後﹐美國放鬆了對日本的限制﹐再過三年就廢除了此限制。此時﹐日本的纖維輸入也超過輸出了。日本政府(主要是通產省)高明地利用“外壓”積極改編落後產業結構的政策﹐為新一輪的“摩擦”做好了準備。 1971年8月15日(日本戰敗紀念日)﹐尼克松繼發表訪中計劃後﹐又一次發表振盪日本的聲明﹕暫停美元與黃金的兌換。IMF體制面臨崩潰的局面。1971年12月17-18日在華盛頓的斯密索里安博物館召開了十國經濟大臣會議﹐重新設定匯率。日本國際收支黑字最多﹐為16.9%;日元升值最大,從1美元360日元升為308日元。但是﹐新設定的匯率仍然不能反映國際貿易的收支不平衡狀況。1973年2月﹐美國宣布降低 10%的美元對黃金價格﹐日元對美元的匯率隨即上升13.5%﹑達到1美元271日元的水準。但羽翼豐滿的日本產業並沒有因匯率的變動減弱對美輸出的勢頭。 1973年石油危機以後﹐對世界各原油輸入國影響甚大。1974年﹐日本的消費品物價上漲24.3%﹑美國11.0%﹑西德6.9%。[2]日本為“克服”此危機﹐加強了輸出政策﹐在其它國家正經歷大量失業的狀況下確保自己的“中成長”計劃﹐迅速恢復了物價﹑保持低失業率﹐被經濟學家們指責為“鄰邦貧窮化政策”。美國和西歐把自己國家的蕭條與日本的輸出聯繫起來﹐不斷要求日本開放市場﹑限制輸出﹐進入了以“摩擦”為特徵的同盟時代。 3. 美日摩擦 以下按年度簡要列舉美日摩擦的事項。 1975年美日農業大臣會談﹐設定日本三年內的穀物輸入目標。[3]同年,日本對美國的汽車輸出達到80萬台﹐超過從美國輸入數量的50%。 1976年﹐美國的保險公司首家在日本設立支店開始業務。同年﹐日本對美國鋼鐵輸出達到694噸﹐美日達成限制特殊鋼輸出協議。 1977年﹐美日達成日本“自主規制”彩色電視機輸出協議。同年﹐美日開始舉行防務首腦定期協議﹐改變了過去日本政府(總理或防務大臣)與美國駐軍會談的不平等形式。 1978年﹐日本外匯自由化。美日農產品交涉﹐擴大美國柑桔﹑牛肉等的對日輸出。 1979年﹐日本第二大汽車製造公司本田技研工業開始在俄亥俄州生產摩托車。 1980年﹐從日本輸出到美國的半導體產品超過由美國輸入的產品。美國參議院通過“汽車決議”限制日本的汽車輸入。美國政府提高日本產小型卡車的關稅﹐日本政府“勸告”豐田﹑本田﹑日產等公司“自製”對美國的輸出。同年﹐日本的汽車產量達到1104萬台﹑粗鋼達到1.11億噸,均超過美國﹑為世界第一。海上自衛隊第一次到太平洋中部與美軍等進行聯合演習。 1981年﹐美日簽訂日本自主限制對美轎車輸出協議。 1982年﹐本田開始在俄亥俄州生產汽車。這些由日本公司在美國生產的汽車再從美國輸出到日本﹐對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做出貢獻。 1983年﹐豐田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簽訂協議共同在美生產小型轎車﹐隨即在田納西州開始投入生產。美日兩國政府設定日本輸出特殊鋼的配額。同年﹐東京迪斯尼樂園開張。[4] 1984年﹐美日間確定輸入日本的柑桔﹑牛肉配額﹐確定日本在美國鋼鐵市場的占有率為5.8%。“美元日元協議委員會”達成協議開放日本21項商品市場。富士通開始為美國公司提供超級計算器。 1985年﹐美日就通訊﹑電子﹑木材與醫療器材等四個領域展開協議並決定自86年起廢除計算器關稅。美國半導體協會上訴日本的不公平交易法。豐田決定在美國﹑加拿大建設轎車生產廠。 1986年﹐非正式的美日捕鯨協議上﹐日本同意1988年終止在白令海的大型商業捕鯨漁業。美日半導體交涉同意監督五年內的產品價格﹐擴大外國產品在日本的占有率。美日工業機械輸出交涉﹐日本同意五年內自主限制NC旋盤等六種機械。日本政府決定參加美國的星球大戰(SDI)計劃﹐日本的防務預算突變1%大關。同年﹐所謂“平成景氣”開始。 1987年﹐美國政府以日本違反美日半導體協議為理由對從日本輸入的計算器﹑彩色電視機﹑電動工具等施以100%的報復關稅。美日防務首腦協議決定美日共同開發自衛隊的FSX飛機。同年﹐日本的國民資產總額達到437千億美元﹐人均國民產值超過美國﹐對美貿易順差達到568億美元﹐從美國各界傳出了“叩擊日本” 的聲音。 1988年﹐美日建築協議決定緩和美國企業參入日本公共事業的條件﹑鼓勵美國企業參入日本民間建築工程。美日就日本的柑桔﹑牛肉輸入自由化達成協議。關貿總協理事會就日本的農產品輸入限制問題提出自由化勸告。 同年﹐日本九家企業接受SDI的部份項目。 1989年﹐自民黨議員﹑原運輸大臣石原慎太郎與SONY會長盛田昭夫共著《能對美國說不的日本》出版,引起注目。美國政府實施對日本電子通訊市場封閉性的制裁。美日構造協議[5]第一次會議在東京召開。美日鋼鐵協議同意延長兩年半限制日本的輸出。同年﹐日本企業挾“泡沫景氣”之勢大舉收買﹑投資海外﹐SONY購買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三菱地所收買洛克菲勒房地產的51%股份。這一年﹐天安門事件爆發﹑世界範圍的冷戰結構崩潰。 以上可見﹐世界局勢趨於緩和之際﹐美日同盟關係因為經濟摩擦不斷加深矛盾﹐在冷戰結束時達到高潮。美國人開始意識到﹕冷戰結束了﹐日本勝利了﹐日本將取代蘇聯成為美國的頭號對手。美國加緊了對日要求。 1990年﹐布什總統要求日本改變貿易不均衡狀況﹐美日構造協議發布最終報告。松下電器收買美國的娛樂產業MCA。[6] 1991年﹐美日半導體協議確定日本市場的外國製品占有率為20%﹐日本的柑桔﹑牛肉輸入自由化開始。同年﹐日本為海灣戰爭支付90億美元戰費﹐日本首次派兵海外﹑派出自衛隊掃雷艇開赴波斯灣。同年﹐蘇聯解體了。 1992年﹐日本國會通過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法案(PKO)並派出自衛隊前往柬埔寨。 1993年﹐美國要求日本開放7項產品市場。克林頓總統與宮澤首相同意開始美日整體經濟協議。APEC在大阪召開。日本因為大米收成不佳決定輸入部份大米。 1994年﹐日本拒絕接受整體經濟協議中美國設定的開放市場的數字目標。美日就移動電話達成協議。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美日汽車交涉決裂﹐美國用超級三零一條款對日制裁。同年﹐發生了動搖美日同盟關係的沖繩少女被美軍士兵強姦事件。 在日本經濟征服世界的八十年代,日本也同時收買美國的學術界,其中最有名(也可以稱“臭名昭著”)的是笹川財團。Baerwald是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政治學教授,在1982-83年期間代表UCLA就笹川財團資助其國際研究中心(ISC)項目進行了奇妙的交涉,最後得到一百萬美元。[7]UCLA是全美名列前茅的公立(州立)大學之一,在接受外國捐款方面,應該是最透明的,可以最大限度迴避捐款者對大學研究的政治影響。實際上,笹川財團同時又對捐助UCLA的醫學部以及在日本開設UCLA分校表示興趣,Baerwald沒有這方面的信息。我們可以推知,日本的公司等對美國研究機構的捐助,正如日本政府的開發援助一樣,都有利益聯繫的。 1994年6月25日﹐由社會黨改名為社會民主黨的村山在自民黨的支持下,擊敗元自民黨的首相,成為日本首相。成為自衛隊“總司令”的村山放棄社會黨的一貫路線,承認自衛隊“合憲”,但畢竟在朝鮮問題等美日同盟的實際執行方面令美國不安。 1996年1月11日﹐社會民主黨的村山首相下台後﹐克林頓迫不及待地趕到東京與剛上台的橋本發表安全保障的共同宣言。美日同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1]吉田正確地揣測到美國的意圖﹐主動提出在舊金山和平條約之後仍然保持美國在日駐軍。 [2]日本物價指數上漲突出的另一個原因是1972年上台的田中為了減緩貿易順差促進內需而推行的“日本列島改造計劃”。 [3]以我在日本與美國的生活經驗﹐日本的主要未加工農產品價格﹐普遍高出美國三倍左右。促使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主要受到自民黨內以人口過疏地域為基盤的勢力以及日本共產黨的抵抗。 [4]迪斯尼樂園在日開張﹐遠遠超出當初的預料﹐成為比美國或法國的設施更營利的設施。比起靠低價格取勝的農產品﹐娛樂產業是美國對日本占優勢的領域之一。 [5]美國明白過去的個別項目開放交涉沒有實效﹐下決心促使日本社會﹑經濟制度的改變。構造協議因過分帶有“干涉內政”之嫌﹐以後改名為整體經濟協議。 [6]松下此舉乃是看到迪斯尼樂園在東京的巨大成功﹐計劃在大阪引進MCA。那時我湊巧受僱於日本一家諮詢公司﹐為此計劃提出過可行性分析。那一段時期﹐日本全國各地都建造各種各樣的娛樂設施﹐後來都陷入赤字運營。見田口騏一郎“日本官私合營第三形態七成陷入赤字-放縱經營的後果被轉嫁到住民頭上-”,日本《海燕》1998年1月11日第661號。趙京的譯文發表於《中國與世界》1998年4月號。 [7] Hans Baerwald, “Fund-Raising inJapan: A Sasakawa Saga,” Japa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OP #3, May 1995.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2: | 美國教育文化落後的一面 | |
2012: | 西醫還是中醫,需要用數據和事實說話─ | |
2011: | xpt: 送給饒毅和海龜,及腰海龜的2cent | |
2011: | 2012 上帝臣工解救美國繼之全世界,《 | |
2010: | 只學過中學物理的對物理量的單位不得不 | |
2010: | 給YDX解釋一句,聽不聽隨你。相對論說 | |
2009: | 馬丁路德與“因信稱義”神學 | |
2009: | aa881:中國如何看洋人? | |
2008: | 一封舉報信是這樣煉成的 | |
2008: | 數旗幟人物 唯有舟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