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D.QU: 中華最早童謠平仄格律及其聲韻之初探
送交者: GEORGES3000 2014年08月04日04:38:2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D.QU: 中華最早童謠平仄格律及其聲韻之初探


 
其一.《檿弧箕服》:八字謠-- 載於《國語·鄭語》《史記·周本紀》
 
   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注1:這是最早引之有據的一首童謠,出現在周宣王(約前827-前782年)時代。該謠僅8個字.
       它首見《國語·鄭語》(成書約在戰國初年),又被司馬遷記載入《史記·周本紀》。
       本段注釋引自王清河"中國最早的童謠:8個字預示一個朝代的滅亡(讀韻雜記4)"之文.見下面全文附錄.
注2:此謠兩句平仄均為"仄平平仄".此時古人應不知上下兩句,其平仄應"對"之概念.
注3:此謠兩句韻腳:按平水韻(入聲1屋+入聲13職),按新韻(14姑+2波).
       此時古人似無壓韻概念,抑或發音隨時代已變? 這一結果與下面一首不同.
 
-------------------------------------------
判斷初步根據:
    檿  
古:仄平平仄  --服【入聲一屋】
今:仄平平通  --服【十四姑,u】
      
古:仄平平仄  --國【入聲十三職】
今:平平平平  --國【二波,o,e,uo】
字檢查--無
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
 
其二.《康衢謠》:十六字謠--載於《列子·仲尼》
 
立我蒸民,莫匪爾極。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注1:據說是堯時的童謠,出自《列子·仲尼》。但該書聚訟紛紜,真假難分.且即非偽書,亦難逃偽托古人之嫌。
       前兩句“立我蒸民,莫匪爾極”見於《詩經·周頌·思文》,後兩句“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見於《詩經·大雅·皇矣》。
       從《詩經》中摘取成句組合的痕跡明顯存在。
       本段注釋引自王清河"中國最早的童謠:8個字預示一個朝代的滅亡(讀韻雜記4)"之文.見下面全文附錄. 
注2:此謠四句平仄均為"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通仄通平,仄仄平仄".此時古人應不知上下兩句,其平仄應"對"之概念.
注3:此謠兩句韻腳:按平水韻(入聲13職+入聲13職),按新韻(12齊+2波).
       古人似有壓韻概念,抑或發音隨時代已變?
-----------------------------------------------------------
判斷初步根據:
      
古: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  --極【入聲十三職】
今: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  --極【十二齊,i,er,ü】
      
古:通仄通平 仄仄平仄  --則【入聲十三職】
今:仄通仄平 仄仄平平  --則【二波,o,e,uo】
 
重字檢查--不字重複
立我蒸民莫匪爾極
順帝之則

----------------------------------------------------------------------------------------------------------------------------------------------

下文系轉載:

中國最早的童謠:8個字,預示一個朝代的滅亡(讀韻雜記4) 送交者: 王清和 2014年08月04日01:04:24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何謂“謠”?《詩經·魏風·園有桃》有句:“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毛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爾雅·釋樂》:“徒歌謂之謠”,《左傳》僖公五年《正義》釋:“言無樂而空歌,真聲逍遙然也。”由動詞而為名詞,即是隨口而出、沒有曲調、沒有伴奏的韻語,故有“民謠”、“童謠”之說。因為“謠”源自民間,是民情的反映,百姓心聲的流露,“下既悲苦君上之行,又畏嚴刑而不敢正言,則必先發於歌謠。歌謠,口事也。口氣逆則惡言,或有怪謠焉”(《南齊書·五行志》)。

古人認為,熒惑星(即火星)降臨人間,化身童子,口傳歌謠,所以童謠具有神諭的意義。《晉書·天文志中》:“凡五星盈縮失位,其精降於地為人。歲星降為貴臣;熒惑降為童兒,歌謠嬉戲;填星降為老人婦女;太白降為壯夫,處於林麓;辰星降為婦人。吉凶之應,隨其象告。”

中國最早的童謠是哪一首呢?
有說為《康衢謠》:

立我蒸民,莫匪爾極。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大意:使我百姓有衣食,莫不是你的英明政策。
不投機不取巧,順乎自然的法則。)

據說是堯時的童謠,出自《列子·仲尼》中的記載。但《列子》一書疑真疑偽,聚訟紛紜,且即使《列子》一書非偽書,亦難排解列子偽托古人之嫌,故《康衢謠》頗為可疑。(前兩句“立我蒸民,莫匪爾極”見於《詩經·周頌·思文》,後兩句“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見於《詩經·大雅·皇矣》。撮取《詩經》成句組合的痕跡明顯。)

持之有據的最早一首“童謠”,出現在周宣王(約前827-前782年)時代。此童謠只有8個字,涉及的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多年,情節曲折,包含王室、美女、棄嬰、追殺、神怪等要素,即使在現代也是一部懸疑、驚悚小說的絕好素材。它首見於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國語·鄭語》(成書約在戰國初年),又被作為歷史事實而由司馬遷記載入《史記·周本紀》。

一次周宣王出遊,聽到許多小女孩們唱着同樣的兒歌:

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大意:山桑弓,箕木袋,滅亡周國的禍害。)

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檿弧)和箕木箭袋(箕服),宣王命人去殺掉他們以絕後患。夫婦二人逃出虎口,在路上發現了一個被人丟棄的女嬰,深夜啼哭,令人可憐,就收留了她。夫婦二人繼續逃亡,到了褒國(今陝西省勉縣東南)。

這個女嬰來歷神秘,據說,在夏朝末期(夏亡於前1766年),有兩條神龍降在宮廷,並開口說話:“我們是褒國的先君。”夏帝一時不知所措,便按規矩佔卜決定,結果顯示,無論殺掉、趕跑還是留住他們,都不吉利,最好是收藏起他們的唾液。於是夏帝命令擺設幣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禱告,二龍留下唾液,倏然而逝。夏王讓拿來木匣把唾液收藏起來。這個木匣夏傳到殷,殷傳到周,九百多年從來沒有人敢打開來看。但到周厲王(前878-828年)末年,不知是出於好奇或其他什麽原因,這個匣子被打開,龍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麼也清掃不掉,周厲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體,圍着唾液大聲鼓譟,那唾液變成了一隻玄黿(黑色蜥蜴),竄進後宮,與一個六、七歲的小宮女迎面相遇。這個宮女到成年時竟然未婚而孕,她非常害怕,生下來就把那孩子扔掉了,這就是那對逃亡夫婦揀到的女嬰。這是有關“龍孽”的最早一則記載。

小女孩天生麗質,長大後出落成傾國傾城的尤物,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就把她獻出以求贖罪,所以她便被叫作褒姒。褒姒入宮後,深得周幽王(前781-771年)寵愛,當了王后,其子伯服做了太子。褒姒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盡了心機,因此留下了“千金一笑”和“烽火戲諸侯”的典故,西周王朝也因此而一笑了之,而褒姒則背上了“亡國禍水”的千古惡名。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想印證一下:海龜大陸搞科研有多少成功
2012: 核武器與核能: 連體雙胞胎或是雙零方
2011: C_Y_LO的结果與PEKERIS完全
2011: 包河, please correct your errors
2010: 對詩文翻譯的一點點陋見
2010: 我看沅湘、aa881和朱、梁的莎詩翻譯
2009: 樊弓戲侃馬克思: 各取所需 ?
2009: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