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峰:談談美國公知(1/4) |
送交者: 歐陽峰 2014年10月15日15:09:1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1 引言美國是個很奇怪的地方。作為公認科技和教育最發達的地方,美國最大財富就是“知識”。但在很大一部分美國人心目中,“知識分子”不是個褒義詞。與在前蘇聯,中國甚至歐洲相反,“知識分子”這個詞在美國產生的聯想不是獨立,勇敢,與權力抗爭的不同政見者,而是權力俱樂部成員,不接地氣的精英。 然而,知識分子仍然在美國社會中起着重要作用。許多專欄作者和訪談主持人對公眾觀點具有重大影響。政客們也常常援引知識分子的言論作為根據。而且兩黨對於知識分子的態度也很不相同。民主黨一般把知識分子等同於知識和真理。而共和黨卻熱衷於取笑“哈佛教授”和“象牙塔里的書呆子”,把他們看作“真實的勞動人民”的對立面。所以,要了解美國政治,了解知識分子及其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將探討一下:什麼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有哪些行為共性?為什麼大多數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傾向於自由派(liberal)?反智主義是怎麼回事?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公眾,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知識分子? 關於美國(以及西方社會)的知識分子,近年來比較全面的一本書是索維爾的《知識分子與社會》(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 by Thomas Sowell, 2010)。這是一本引起廣泛注意的書,也有中譯本。以下這篇劉瑜寫的介紹比較好地概括了該書的內容。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3/12/8/1093178.shtml 這本書明顯是從保守派立場寫的,所以對知識分子的態度也基本負面。本文以該書為基礎,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首先,我尚未找到針對這本書的批駁或自由派關於知識分子的系統論述。所以只能先以這本書作為一家之言。其次,對於華人來說,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也就是尊重知識分子。而且我們對美國的“反智主義”往往覺得不能理解。那麼聽聽對知識分子的負面評價也有開闊思路的效益。當然,本文也參照了很多其它論著並加入了我自己的觀點。所以它並非索維爾著作的忠實複述。 索維爾的書裡的論斷都有很多例子作為支持。因為篇幅關係,這裡就只介紹那些論斷,例子就省略了。如果想知道其中根據,請參看原文,或在評論中提問,我將試圖提供更多信息。另外,“知識分子”是個含義很廣的概念,本文局限於討論與政治有關的一些問題。而且本文的討論也不涉及當今中國的知識分子,因為那是非常不同的一個群體。 2 什麼是知識分子?幾乎每本講知識分子的書,都要花一章篇幅來討論知識分子的定義,可見這個定義很不簡單。通常,它不是來自某個理論,而是對一些公認的知識分子人物的共性總結。但知識分子這個詞其實涵蓋了一群相互差別非常大的人,所以什麼是共性也就是見仁見智了。知識分子的定義非常重要,這不僅是因為只有明確了定義才能有效地討論問題,而且試圖定義知識分子本身也是觀察其最重要的特徵的過程。所以本節並非一個“走形式”的學術練習,而是關於知識分子基本特徵的一個探討。 在中國,“知識分子”這個詞通指社會中教育程度較高的腦力勞動者。然而在本文中的“知識分子”,用的是一個狹義得多的定義。 根據索維爾的說法,知識分子是“始於思想,終於思想”。也就是說,他們的產品是純思想(idea)。按照這個說法,工程師,醫生,律師,金融家等自然不算知識分子。就是大多數科學家也不算,因為科學家發現知識的同時還是着眼於應用。在文科學者中,有些是着眼於具體政策,運作的,那也不算。只有哲學家,社會學家那樣的才算。更廣義一些,我們可以定義“知識階層(intelligentsia)”。他們不一定有原創性的思想,但通過自己的職業行為來傳播和實現別人的思想。這類人包括通俗作家,教師,記者,政策制定者,法官等等。“知識階層”有着相似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人數也比“知識分子”要多得多。但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精確劃定,也有很多人同時身兼兩職。所以在本文討論中往往把“知識階層”也併入“知識分子”中。 知識分子可以是一種職業,例如哲學家可以靠寫書宣傳自己的思想維生。有些機構如思想庫會僱傭專職的知識分子。但很多的是一個人職業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一個大學教授在教書中很少涉及原創的思想。但他的研究成果或公眾活動就讓他名列知識分子之中。又如一個科學家的本職工作不算是知識分子。但他可能對社會問題有其原創的思想,而他的科學成就又幫助了這種思想的傳播。那他就可算是個“業餘”的知識分子。理論上說,任何職業,甚至任何教育程度的人都可能成為知識分子。但實際上,大多數知識分子集中在大學等機構里,雖然他們的本職工作並非“製造思想”。 知識分子的產品是思想,而思想的消費者就是公眾。所以通常“知識分子”和“公共知識分子”基本是一回事。面對公眾還是面對同行,是知識分子與學者的區別之處。 以上是從職業活動角度定義的。也有人從文化和行為等來定義。例如,知識分子在文化上是“波希米亞”(Bohemia),也就是不遵循傳統價值和準則,我行我素,崇尚前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們游離於權勢與主流社會以外,只與同類抱團取暖。在政治上,知識分子保持理念和行為的獨立性,以批評權勢,為弱勢吶喊為己任。這些其實不能算定義,只能算是補充的特徵吧。 從以上定義中可以看出,“知識分子”和“有知識的人”(也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很不同的。前者只是後者中的一小部分。同樣,“知識”和“知識分子”也不是一回事。 3 知識分子與學者是一回事嗎?前面兩節談了知識分子的定義。知識分子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的一小部分。他們以公眾為聽眾,以製造和傳播思想為主要工作。當然這些“思想”因人而異,所以知識分子也有各種各派。但是,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行為特徵,這些也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我們對之應有的態度。接下來的兩節就探討一下知識分子在行為上的共性。 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甚至大多數學者,都不算知識分子。但大多數知識分子同時是學者。一個健康的社會對學者都是很尊重的。那麼知識分子是否該享受同樣的尊重呢?一個人可以同時是學者和知識分子,但因為環境條件不同,他們以兩種身份出現時的行為也可能不同。所以我們對待他們行為的態度也不能一樣。 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是以學者為職業的。他們在大學或研究機構工作,且借自己的學術地位和供職單位的名聲來提升作為知識分子的影響力。但是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同時是頂尖學者和頂尖知識分子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更多的人只是擅長其中之一。而且有很多知識分子活躍的領域與其學術專長不同。如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也是一位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但他的公眾言論是關於美國的對外政策和政治體系,而不是他的專業語言學。 在學術界,一個人的權威來自他的文憑和學術記錄以及在學術單位的職稱。對於知識分子來說,除非他在本專業說話,這樣的資歷其實是無關主題的。然而,很多知識分子在公眾演講時仍然把學術資歷包括在自我介紹中。公眾也不是很清楚,在所討論的話題中他並未經過專業訓練,其權威性並不比普通人更高。更有甚者,有很多時候學術性的思路反而阻礙了對問題的正確判斷(見下面要談到的“專業知識”與“具體知識”的關係)。所以判斷一個人的資歷是不僅要看他的學位和職稱,還要看他的言論是在專業內還是專業外。 在學術界,一個論斷是否能成立,取決於有關證據,也就是事實和邏輯。在社會科學,這種判斷模糊些,而所謂“同儕評議”的主觀評判更為重要。而在公共討論中,這方面的審查更為寬鬆。對一個論斷的衡量不是相關證據,而是它的說服力。於是,很多知識分子會採用學術界所不齒的“詞語技巧”,通過煽情來使他們的論斷更能被接受。由於如此不同的環境,嚴謹的學者也會在公共辯論中使用非常誇張離譜的陳述。同時,也因為不同論點之間的競爭不是靠事實和邏輯而是靠爭取聽眾,很多不正當的辯論手段如貶低對方人格,貼道德標籤等也被知識分子廣為採用。 另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問責。在學術界和實用領域如工程和醫藥,一個人需要對他的判斷負責。如果他被證明是錯的,就要付出金錢,名聲或法律的代價。但是,知識分子似乎不要對自己的論斷負責。即使他們提出的理念造成了政策上的失誤,也沒有人追究他們的責任。這種情況鼓勵了很多知識分子在公眾論壇上信口開河,提出聳人聽聞但不靠譜的論斷。 由於缺乏同行的挑戰和問責機制,知識分子在考察社會問題時也往往表現出智力上的懶惰。也就是在對問題深入了解和分析之前就急忙匆匆道德判決。這恐怕是很多諸如種族,貧困等問題被討論了幾十年卻還停留在同樣水平上的原因之一。 即使在理性的層次,社會問題與其它學術問題相比也是非常獨特的。首先,社會問題通常是非常複雜的,任何論斷都能找到支持和反對的證據。所以只憑一方面證據下結論是危險的。其次,考慮社會問題必須界定範圍,否則只能是雞同鴨講。例如在討論犯罪與懲罰的時候,就不要扯進犯罪的社會原因,因為那不是司法部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切割”從學術上看很不合理,但在實用上是必須的。第三,社會是一個系統,是相互牽制的。例如一個人的經濟行為,並不是由他的好惡和道德觀驅使,而是整個市場作用的結果。所以說收入多的人就是貪婪是不對的。頭腦聰明但沒有經過經濟學訓練的知識分子,往往在社會問題的基本了解上犯錯誤。而在基本前提就有問題的時候,邏輯性越強,就越會自信地走入歧途。 總之,公眾討論的遊戲規則和環境與學術世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個人作為學者和知識分子時的行為也會不同。我們不能自動地把一個人的學術資歷轉移到他的知識分子活動的權威性上,像相信他的學術成果那樣相信他的公共言論。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3: | 原創:諾貝爾物理獎論文引用率有多高? | |
2013: | 家長努力不為他人對你孩子的反面意見找 | |
2012: | 回遊的海歸:藤校的統計學意義 | |
2012: | 左派學者披露:薄熙來正準備推出民主舉 | |
2011: | YDX:Ritchie死得重於JOBS | |
2011: | 衛星上天,紅旗倒地:兩車先後碾壓2歲 | |
2010: | 找工作方舟子不如方鴻漸,割肚皮不如陳 | |
2010: | [轉載]轉基因作物利弊專家談 | |
2009: | 看着這裡一群在西方衣缽面前跪下的中國 | |
2009: | 歐陽山甲:回國感言 (08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