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哲学对量子缠绕现象的解释
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的“缠绕”现象是不争的事实。缠绕粒子的本质是,两个相关的粒子的行为总是一致的,如上旋1/2或下旋3/4等,一个粒子自旋的值必定是一对儿的另一个粒子同样行为。通过千万次的量子物理实验测量证明,两个粒子的这种相关性决不会是有超过光速的通信在两个相连的粒子中存在(爱氏的观点)。
近百年来,从玻尔当年与爱因思坦的争论到今天,我不是专业物理研究人员,但我相信科学界一直没有对后者称为“spooky”现象的“系统相关性”(玻尔),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家强调,他们需要更好的哲学出现来解释;而哲学家声称,科学需要更先进的手段来测量实验结果。
我现在认为,范例哲学可以对量子力学的这种缠绕现象给出新的哲学解释。它正确与否只是需要科学的证明。这个解释的核心思想是:当微观世界生成“粒子”作为物质被“drop”到宏观世界的时空里去时,并不是完完全全地割掉了这个粒子和其“微观世界胎盘”的一切关系。其实这个粒子与它的“母体”保留了一根连接的“脐带”。就好像风筝的线一样,一直在操纵和控制着粒子在时空中的行为,直到这个粒子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消失。
我们知道,在哲学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世界万物都有完美“形式”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个体都是其“形式”的例子。最完美的是形式,例子都是充满缺陷的,会很快消亡,只有形式永恒。他所描述的苏格拉底,也是相信知识在人出生前就已经存在在头脑中,只是在出生时忘记了。经过诱导,人就会回忆起前生的知识,如奴隶所显示的可以理解如何证明几何定理一样。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哲学具有极大的影响,如欧几里德几何的证明思想,就是柏拉图思想的直接继承。但柏拉图的思想,没有解释形式与例子是如何联系的,他们是如何分开在不同的世界又发生关系。
范例哲学继承了柏拉图形式的思想,并将世界的本质分为二个部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范例思想进一步定义了宏观世界的根本特征是“物质在运动”,而微观世界则是“运动产生物质”。两个世界的联系则是,运动导致了“一对儿”事物的产生:一个是“原初范例”或属于思在的“高级范例”;另一个是将被投放到宏观世界的“物质”,物质来到了具有“时空性质”的宏观世界。但物质的到来并不是从此与微观世界这个母体从此断绝关系了。而是相反。宏观世界的物质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听从”自己在微观世界的“形式”,这里称之为“原初范例”的控制。这也是为什么宏观世界的物质总是已微观世界的“原初范例”为指导的原因。
范例哲学与柏拉图思想的不同点在于,“初始范例”的存在不是永恒的,而是“相对的绝对”,不像柏拉图认为的形式那样永恒不变,而是在某个阶段产生的。很明显,地球的恐龙的消失使人很难想象恐龙的形式仍然存在。否则的话,上帝不仅是新生命的创造者,也变成了垃圾的的收集者了。
F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