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是“在”- 而不是“存在”或“定在”?
范例哲学的“绝对论(Absolutology)”讨论,绝对的背景和相对世界,“范例”,的关系。而它的“范例论(Instancology)”,讨论人类理性认知能力所知道的一切。这样直接涉及范例的本体论有四个范畴,既“在”,“存在”,“定在”和“思在”。这里让我先不谈思在,而集中谈谈其他的“三在”,在,存在和定在。
直接了当地说,在,指的是“潜在”。存在,指的是“出现”或名字,既被别人承认,开始存在于世界上了。定在,指的是“规定性的存在”,既是“质”的确立。比如你的名字代表你当下被誉为“中国头号地产商人”,或“中国头号零售商人”,或“中国第一美女”。直到您见上帝的那天,世人对你的名字的含义理解不再有新的变化了。我这里想强调的是,人活在世上应该作一个“在”,而不满足一个“定在”。
人都是从呱呱坠地开始的生命之旅。在你需要被“照顾”的时间里,你就是一个“在”。既你的潜在的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这个照顾首先是物质的,是作为动物的基本需要。待你能够自食其立了,你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你也就“存在”了。你接着继续奋斗,成家,立业,开始“平天下”。到你将天下“平定”了,或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特殊的成就,你基本就停止了,开始坐享其成,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在等待被其他人超过。直到你见上帝前,就是你的“定在”时期。
定在没有什么不好的,只是和一个动物的一生,比如猪,没有太大的区别。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既“奴隶”的人生,而不是“人”的一生。因为你在为物质的发展浪费了一人生,这就好像猪为了建造更高更大的“猪槽”以便可以积攒更多的猪食,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亚氏认为你可以被称作“物奴”,既“为物质而劳动的奴隶”。这样的一生就是基本只有两个阶段:找食和吃食,然后见上帝。亚氏认为,这不是人的生活。
范例哲学对亚氏哲学的补充是,作为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时,其实你只是潜在地是“人”。人刚生下来时,仅仅是个“物质”,连动物都不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会觅食生存,你还可能称为其他“动物”的点心。当你到了自立的状态,你开始称为一个“动物”,比如“猪”,开始自己终身为物质奋斗的历史。等自己的物质积攒,或叫资源,比如金钱,到了自己满足的时候,就反过来,开始消耗(自己消耗或和其他动物一起消耗),以此完结自己的一生。科学会发展到有一天世界所有的人,从生下之时起,就有基本的物质保障,无论你自己是否选择干活与否,如现在瑞士等欧洲福利国家一样。这种保障叫做“普世权利”。然后,剩下的就是你如何作为一个人来发挥自己的人的功能了,既作为“范例”的功能,来实现你作为人的意义。
脱离了物质上的照顾,你需要的就是怎样摆脱前辈人的“精神照顾”了,这就是要强调的“在”。你必须首先学习他人的精神成就,比如,艺术,哲学,音乐,美术,文学,诗歌等思想领域的遗产,再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贡献。没有自己的贡献,我们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从潜在到现实,也是精神产品的发展道路。在亚氏死后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记着他,显然不是由于他是“古希腊第一富翁”。同此,又有谁在乎你是“当今第一富翁呢?”因为按照亚氏的观点,“第一富翁 = 第一肥猪”。他只是个“定在”,而不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