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和“纯粹悟性”
悟性是东方认识方面的概念。悟性在佛教和中国的禅宗中都很被强调,据我所知,在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没有著名哲学家提及它。
悟性认识的特点主要是说人的认识能力,对事物因果能力的掌握,具有直接,突然,迅速的特点。悟性不是通过逐渐思考成熟的产物,而是一种突如其来又会倏忽即逝的认识能力,它与人们常说的“灵感”像似。在中国古代,如唐朝高憎慧能的“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少林六祖慧能偈语”等。在古希腊,有阿基米德在浴缸中发现了检验皇帝金冠的成分方法等。到了现代,我们通常说的“think on your feet”和“think out of the box”都是强调迅速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不落窠臼的思维方式,既类似悟性的思维方式。理性思维方式是从近代笛卡尔以后发展起来的分析思维方法。理性强调用掌握的逻辑方法和科学知识,逐渐深化分析,最后达到逻辑链条的尽头找到解决问题的结论取得成功。科学的方法除了分析,还包括理论数学概括,推理,预测,检验等多重操作要求。可以看出理性的认识和悟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两条认知道路。
比较理性和悟性认识方法,可以看出,理性认识的优点是,基于逻辑方法的发现和严格的逻辑推演。使人感到每一步骤证据确凿,有牢靠的基础。实际上,现在的科学方法基本都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配合以感官资料的补充。理性认识的方法可以等同机械的步骤,但它无法解释发明创造的机制原理。由于悟性认识方法是历史的产物,所以没有在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我所谓“纯粹悟性(Pure Wuxing, PW)”和理性认知与东方(历史上)的悟性认知有什么主要异同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首先,PW在经验的感觉方面同朴素悟性是一样的。比如在经历“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突如其来”感受中。PW和朴素悟性都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突然性和准确性一致。但在这种同样的感觉之下,两者就分道扬镳了。PW和朴素悟性的第一个主要区别是,PW必须经过理性的经验。也就是说,PW在没有找寻和扩大理性的解决问题的因素集合以前不会发生。因为理性是逻辑的道路,因而也是有章法,比较容易走的道路,所以理性的逻辑延伸是第一和首先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在理性主导下的“out of box thinking”是一层层的一个逐渐展开的思维探索过程。比较PW,PW是“打破沙锅 - 瓮到底”,既跳出了所有解决问题寻找解决因子集合的最大范围。这最大的集合?不用说,就是“相对”了。所以只有通过PW才能感受到“绝对的绝对”本体。“思考”是不会得到这个结果 - 正如“Something can only turn to something else or to nothing, never being able to break this circle precisely because something is of the nature of being relative which cannot deny or escape from its own essence."
PW的第二个特点是必须摆脱“理性的纠缠”。任何循序渐进的方法,逻辑的道路都不能达到PW的境界。因为逻辑的方法,从根本上是“既定的轨道”的延伸,也就是说,是一种企图用“量变”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理性解决的问题都是“满足其逻辑要求”的努力。比如在科学史上,人类通过阴极射线首先发现电子后,然后才有汤穆森的原子核的发现,和以后陆续的微观粒子的发现。这些都是“逻辑的进展”,既在已有的科学规范下的摸索导致新的结果。比较这种理性方法与PW,可以说,后者是完全的“质变”解决问题的发现。
PW的第三个特点是由大脑的意识方面的主导,而不是思维功能的主要作用来导致新的发现。意识的“局部绝对”功能可以将自身与世界的本体,绝对,融为一体,才可能导致这新的体验。只有当处这种感受中,人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什么是真正“万物皆备与我”,既“终极的真理”是什么。思维的深入如同登山,意识的作用如同意境的融入。思维与意识携手并肩,只有到此认识阶段的顶点,人才能将最终将认识对象的相对性质产生的“量的差异”消遣掉,而开始一个崭新未曾有的体验 - 这就是绝对导致的相对物的整个循环过程的完成。由自我意识的最终回到自身来完成,既PW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