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谈到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synthetic a priori). 它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康德认为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我们自身和客观世界的一个相互作用。从直接的观察经验到抽象后的一般规律,都有浓重的人类色彩。我们从简单的例子来看他的思想。
比如杨过在家边上的湖里经常看到白色的天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有一天,他做了如下判断:“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
所谓白色,是天鹅的羽毛给他产生的视觉影像。所以他其实是给这个视觉影像做了“都是白色”的论断。那么天鹅看自己也是“白色的”吗?我们无从得知,因为观察者不同,而且没有共同的语言来交流。这个例子里,天鹅是“物自体”或“客体”,杨过是观察者,也叫“本体”。“白色”是观察的结果。“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是他的直接经验。“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则是他抽象而来的一般判断。
-
天鹅自身,不同于杨过对他的认识,所以可以说“天鹅非白,非非白”。而从“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 提升到 “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则是先验综合判断。这个飞跃归功于语言,但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基础。人类的很多学科是通过先验综合判断而建立的,包括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物理。所以这些理论会不断得到纠正。而数学是建立在公理基础上的,遵循严格的逻辑。所以她不需要修正,只需要充实。
-
天鹅和杨过对天鹅的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这个区别非常重要!天鹅作为“物自体”是绝对的,而杨过对天鹅的认识则是相对的。物自体不因为观察者而改变,但认识则随观察者不同而变化。所以凡是物自体范畴的,我们称为“绝对”的,凡是认识范畴的,我们称为“相对”的。“绝对”和“相对”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严格定义的。
讨论完上面的例子,我们回到“存在” 和“有”的定义,因为这两个概念是我们所有理论的基础。回忆一下上次给的定义。
“E为N个观察者的集合。一个事物S被称为相对于E是“有”的,如果S能被E里的至少一个观察者所能观察。S被称为相对于E是“存在”的,如果S能被E里的所有观察者所能观察。”
举例来说,如果E是兔兄,究竟兄和康德的集合,那么范例哲学是“有”的但不“存在”,《纯粹理性批判》是存在的。手机是有的,但不存在,而月亮是存在的。如果E是人类的集合,那么外星人也许是有的,但不存在。而对深海鱼来说,人类是不存在的。既然“存在”是属于认识范畴,那自然是相对的。“我是否存在?”这类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