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文化沉思录(19) |
送交者: 彭运生 2017年01月26日17:20:42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文化沉思录(19)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之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对思考的价值进行过检验,结论是:应该否定思考,因为思考无益。 但孔子所用的检验方法是错误的:一个人终日不食,他会营养不足;一个人终夜不寝,他会精力不充沛。一个饥肠辘辘、神思恍惚的人,怎么能有成效地思考? 中国人用“大学”来翻译university,今天,我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的创造性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更需要的,不是大学,是大思。北京大学应该改名为“北京大思”,清华大学应该改名为“清华大思”。创造性的源泉不是学习,是思考。中国只有大学,我们中国人的学术论文通常只是堆积学问的一种方式。又是学术,又是学问,这个“学”字像恶梦一样纠缠着中国民族的精神活动。 中国民族不缺乏大学的精神,孔子因为“好学”而洋洋自得,我们缺乏的是“大思的精神”——十年如一日的思索。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这是名言。 但是,人为什么会有各种习惯?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习惯就能形成什么样的习惯?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要用两只手走路?我们能养成用手走路的习惯? 天性就是天性,不存在什么第一天性、第二天性。把一切都追溯到天性,倒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杨花满城飞舞的时候,女人通常会用手去驱赶眼前的杨花,这是直接由感情驱动的动作。男人则只是必要的时候闭一闭眼睛,这是听从理智的结果,驱赶又有什么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写在《道德经》上的名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写在儒家经典《易经》上的名言。 两种说法很是不一样,实质则没有什么不相同,都相当于:洞房花烛夜、怀孕、肚子渐大、生出一大窝小崽子。 两段名言中,各有四个“生”,引人瞩目。哲学家对生殖现象有兴趣,不亚于生殖学家。
《庄子·秋水》写黄河河神河伯来到大海之前,以为自己富足到了极点,一见到大海,发现自己的黄河对于大海不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于是,河伯沮丧了。这个河伯似乎影射了中国文化里的世俗精神,大海为我们克服了世俗心胸的狭窄。 庄子是中国古代唯一由衷地歌唱过大海的哲人。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国这才出现“大海啊故乡”这样不伦不类的歌词——人类的婴儿可不是母亲在大海里分娩出来的。
我读到中国美学家这样的说法:美学应该追求的是思想,而不是知识。 美学家似乎有这样的神通: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知识或思想。 即使是排泄,我们也不总是能够随心所欲。便秘症。
昆明是著名的春城,一提到昆明,我们就想到“四季如春”这个词语。有人敏锐地质疑:四季即是春夏秋冬,说“四季如春”,就包含了“春如春”这样的一层意思,而“春如春”的说法自然是荒谬的,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夏秋冬如春”。 但“如春”中的这个春字,并不就是四季中的那个春,而是“理想的春”,或者“纯粹的春”,说四季中的春如这个“理想的春”,就像我们说画在纸上的一个三角形接近于一个直角三角形,没有不妥当的地方。现实世界没有直角三角形,我们永远不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名副其实的直角三角形,因为直角三角形是数学上的一个理想性的概念。 柏拉图著名的理念其实是一种理想,中国古代哲人没有提出柏拉图理念论一类的学说,也没有发展出建立在理想化基础之上的数学,但“四季如春”这个汉语词语中的春字表明,中国人照样有自己的理想性概念,只是这个理想性的春容易被混同于四季中的那个春。 如果没有理想性的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纯粹的、完美的春,我们就只能笨拙地说“夏秋冬如春”这样的话。实际上,四季中的那个春,并不是从头到尾都让人喜爱。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把此名言与《圣经》中所说“上帝创造了人”作比较,就能看到,劳动与上帝处在相同的位置上。 其实,“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比神学语言更费解:劳动总只能是某个人的劳动,起码也是机器人的劳动,但名言中的劳动是赤裸裸的劳动,肯定不是人的劳动——人本身还有待于这个劳动去创造啊。 劳动创造了人,人又去劳动,兜了一圈之后,就成了“劳动创造了劳动本身”。
苏东坡注意到了这样的现象:无数的沙子没有经过锤捣,大小却一样;看不见有什么在安排,雨点儿在天空中的分布却是均匀的。 心中没有根深蒂固的造物主概念,苏东坡就说不出这样的一番话。 人们从物质世界中的不平凡发现了造物主,又在造物主概念的指引下去发现更多的不平凡。文学杰作和科学,都与不平凡有不解之缘。
必然性有庄严意味,让我们的理智肃然起敬。爱因斯坦指出,光是一种必然性的东西,即使是在翻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的眼睛里,光永远是以三十万千米每秒的速度,向前奔跑着。 茫茫宇宙之中,事物无数,有必然性的事物却不多。除了光,要算死亡了。
据说,伏羲大帝是《易经》的第一个作者。如今,中国易学史一类的著作,随便一写就能写成六、七卷之多。如果伏羲大帝还魂再世,读一读这些洋洋洒洒的中国易学史,再了解了解科学的最新成就,我们圣明的陛下会红着脸告诫我们这些子孙们:放弃那本什么《易经》了,你们就不要白费力气了,今天的科学比我那点老古董可是强一万倍啊,我只是因为你们也是黄皮肤,才认你们是我的子孙,喜欢创新的那些白种人更像是我的嫡派子孙。
孔子自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惑就是没有困惑。一个人还没有知天命,他怎么算得上不惑?这就像一个人说:我四十岁的时候精通了数学,五十岁的时候又精通了微积分。 一定是当年记录孔子言语的弟子出了差错,孔子的原话应该是: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不惑。不过,这仍然让我们感觉孔子是在吹牛。一个诚实的人永远不应该说自己弄清了天地间的一切高深道理,不应该说自己已经不惑,否则,他会让听的人深深地惑。 或许,孔子这段名言,原本是自己周游列国时写在求职信上的几句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中的名言。历代的解释者对这些抽象的一、二、三,感觉别扭,终于用先天一气、阴阳二气与阴阳相混合之和气等名词,来取代这些数目字,好像比老子更近距离地看见过道创造万物的完整过程,就像妇产科医生看见产妇生孩子的全过程。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6: | 其实中国政府战略上要对付的有两个对手 | |
2016: | 这儿名为教育论坛,难道要跟专搞剽窃跟 | |
2015: | D.QU著:"南歌子"反格词谱增补 | |
2015: | 老几:人类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一) | |
2014: | 事实与原则(5) - 相对世界(提纲) | |
2014: | 朱雨心: 中国人都是小老婆生的 | |
2013: | 天蓉:《走近混沌》-23-混沌到有序 | |
2012: | 麦田: 人造韩寒 | |
2012: | 申时行:(社论)坚决使用美国教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