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一直问“为什么”-“质”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有时候会连续地问“为什么”,直到大人答不出来。或在中国父母,骂一顿,强迫其闭嘴。孩子的这种行为,除了恶作剧的一面外,更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表现,如黑格尔所说,人类作为一个集体的认知,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但如果认真想来,我们真可以永远这样问下去吗?如毛泽东和中国古人想像的,物质(或尺子)真是“无限可分”吗?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结论是错的。这个错误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这个无限发问的“根据”,是基于相信物质或事物,永远是有“逻辑因果规律”的;二是,这个因果的逻辑链条是无穷无尽的。根据现代的科学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他们都是错的,如哥德尔,量子力学等所表明的。
事物的逻辑过程的开始,或因果规律的开端,很明显,不可能是逻辑的,既不可证明。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随意想象这个开端,我们最终会发现,我们仍然跳脱不了“逻辑或因果,的泥坑”。因为我们周围的“一切”,几乎都是有因果规律的,除了人的臆想之外。
换个角度提这个问题,我们周围事物的千变万化,既“质”的不同,是如何产生的呢?比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我们知道,不过是他们各自结构的微粒子,的数量不同(如中微子数量等);再比如钻石和石墨的结构,也是仅仅因为原子内部的粒子的“量”,的区别造成的。如果我们继续问为什么,既它们保持了自己的特性而区别与其他结构,是什么造成的呢?我的回答只能是“概率”的结果。这个概率是跟我们周围的概率不同的,是“无条件”的概率,或“纯粹的概率”。如果这样的解释难以置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自己的思想形成过程。谁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既根据已知的方法,进行“有规律的思维”?这个答案是明显的:规律如果存在,就不是思维自身了,就变成了肉体。
哲学的真理和大众的智慧,上帝,在此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