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死结:从头至尾的高考模式 + 利益网格化
饶毅说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与美国至少有100年差距;邱成桐说数学领域的差距至少是80年。
中国教育,国人之核心关切。前有钱学森之问,今有邱成桐之忧。
丘成桐:中国数学处于什么水平?为何物质奖励不奏效?
丘成桐:中国数学处于什么水平?为何物质奖励不奏效? | 文学城 (wenxuecity.com)
看看中国的科研人员一生(从高考到退休)的历程就差不多知道原因了。
高考 --- 学士 --- 硕士 --- 博士 --- N级教授 --- 院士 (院士不单纯是学术头衔,而是副部级地位;是所有大学的最高目标,甚至是一些省市的最高目标)。
在此中间,交织着各种头衔(X人 + Y青 + Z才),帽子,年龄,影响因子 等等大数据网格;对标高考的一分一段表。
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发一篇大文章,景秀前程链条 + 学术人生天梯就铺好了(一步到位,一路保送;著作等身,荣誉等身)。
对于熟悉校园套路(明路 + 暗路)的学子们来说:他们从进入大学之始就看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如果有引路人,他们就会更快地掌握各类潜规则)。
学术网格中刚好缺少了唯一的核心:学术(发自内心的科学兴趣 + 原创性科技进展)。跟“三无”的屠呦呦一样:无人关心,也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