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以诚信为基础。在一个信息公开,诚信为主的国家里,一个科研
工作者如果被发现编造数据, 剽窃别人科研成果,肯定会在科学界无法生存。
如果说一个在美国科研造假被发现的博士后回到中国,在经济和信息高度发达的
上海,在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复旦大学继续造假,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为上海市科技精英,医学界领军人才,人们一定不会相信。但是复旦大学肿瘤
医院的长江教授邵志敏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这件事情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经
济最发达的上海,代表中国最高科研水平的复旦大学,教训是深刻的。
事件回放:
邵志敏,1990年起留学美国,1998年开始在UCLA做博士后,1999年被评为教
育部长江教授。其后半年在上海开刀,半年在美国做科研。2000年起在UCLA的
Assistant Professor Dr. Nguyen的实验室做博士后。2002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一篇文章被原作者发现剽窃,被迫撤回。由于Dr. Nguyen
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给她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于是Dr. Nguyen解雇了邵
志敏,并终止和他的一切合作。显然,邵志敏已经无法在美国科研界继续工作,
只好全职回国。回国后, 经过复旦的精心包装,邵志敏竟然在2005年获得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随后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复旦大学校长奖
等荣誉和利益接踵而来,并且在2002-2007年其间获得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即
使2006年新语丝网站上有同仁揭露他的造假经历,邵志敏仍然于2006年11月入选
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们不禁要问:科技界难道就这么腐败和黑暗吗?同时,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
教训之一
严格把握人才引进关。现在,科技界引进国外人才都强调高起点,作为复旦
这样的名校更应该如此。一个在美国“奋斗”了12年,没有正式教职的博士后算
成绩斐然,高素质的人才的话,美国大概有几十万这样的人才。
教训之二
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大奖的评委,中国一流杂志的审稿人要专业化,要不断进
行知识更新。其实邵志敏的造假不难发现,只要经常看看PUBMED的相关文献就一
目了然。作为评委,不能光看名气,更要看这个人究竟做了些什么。象邵志敏在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收回的那篇文章,收回后还改头换面后发表在中华
肿瘤杂志上,说明中华肿瘤杂志的审稿人并不了解此研究领域。同样的还有发表
在中华外科杂志上那篇关于炎性乳腺癌的文章。
教训之三
科研经费的资助要科学合理。邵志敏在2001年起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
育部长江奖励计划共140万的资助。题目是“高E-Cadherin表达在炎性乳腺癌转
移机制和信号传导中的意义”,时限分别是3年和2年,但是直到2006年底,邵志
敏并没发表一篇相关论文。这140万元究竟做了什么用途,人们不得而知。就是
这样的科研记录,他还能够继续获得巨额资助,不能不令人深思。
教训之四
高校要建立有效的防学术腐败机制。自从新语丝网站以大量事实揭露邵志敏
先生学术造假以来,已经有8个月了。其间只有肿瘤医院内部无关痛痒地调查一
下,就此没有下文。这和复旦的名声和奋斗目标是不符合的。复旦大学的奋斗目
标是国际一流大学,但是处理这件事上即使和亚洲一流的韩国首尔大学相比也是
有差距的。当年黄禹锡造假事件,有人举报后,在Science杂志还没有收回文章
之前,首尔大学就停止了黄禹锡的科研工作。而邵志敏是在造假在国际上已经被
发现,文章被收回,新语丝已经讨论了8个月的情况下,复旦大学仍没有任何采
取措施的迹象,而且邵先生还于2006年11月还获得教育部的奖励,这种处理方式
实际上是鼓励造假;而且对邵先生目前带教的十几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也会产生很
坏的负面影响。复旦大学应该意识到,对学术造假的果断处理并不会损害学校的
名声,而且只能提高学校的声誉。
教训之五
建立独立的反学术腐败的机构的必要性。从复旦处理邵志敏学术造假这件事
可以看出,建立独立于大学之外的反学术腐败机构是非常迫切的。随着这几年国
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反学术腐败显得尤其重要。让自己查自己的方式反学术腐
败只是缘木求鱼,越反越腐败。
(XYS200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