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人的文明责任(科普中的问题及其它) |
送交者: 佚名 2007年12月18日15:28:32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文明人的文明责任
人的科学精神的形成,最佳的办法是从儿时开始培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现在人们培养儿童科学精神的方式,一般是鼓励少年儿童阅读科普书刊,观赏科普影视作品。然而,现有科普作品,包括外国的一些科普作品(比如美国的《探索》系列的电视片),并没有多少是真正合格的科普作品。很多科普作品,只仅仅是普及知识,只是些泡沫横飞五光十色地复述别人牙慧(前人通过实验与思索得来的知识),这样做只是广告商鼓吹商品的作风,这样的行为与科普事业(在普及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普及科学知识)无缘.科普作家也只是充当了宣传科学知识的广告商.至今为止,在世界上还缺乏宣传科学精髓的文笔高手与文坛作风。 科学的精髓是实证精神与置疑精神。教育与培养的目的,是促成人们的置疑精神 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 佛教的伟大在于:过来看 自己经过实修自己来感爱。佛教中人常对要学佛的人说,老实念佛三年。这如同学校老师告诉同学,老老实实按照实验规则把实验做完再看看实验结果。实验还没做,说得再多也没用.这就是实证精神,这就是科学的精髓之一。实际上,如果佛教没有这种精神,佛教就是迷信,科学没有这种精神,科学也是迷信。 另外,爱因斯坦说:马赫的真正伟大之处,就是他坚不可摧的怀疑精神。合格的社会工作实体(包括政府、媒体、民间团体、以及科普工作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鼓励人们的置疑精神.实际上,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老师都欣赏那些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小孩的家长都喜爱那些喜欢提问题的小孩。这确实是一个人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一个前提.有了这个前题,就可以抑制国人的浮躁气氛与迷信的风气。 所以,这就要求科普作品多介绍各种科学知识的证据、以及证据来源的实验过程或测试过程、及其相关仪器的原理,多介绍各种科学知识的对立面的意见,科学理论的不足之处与争议之处。这样才是传递活的知识,发展中的知识---科学知识的历史进步的核心部分(即历史中科学进步中每一步的闪光点与创新点)。无论是天文,考古,地理,以及其它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希望都能这样,当然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事情,也是对于科普对象来说营养最丰富的事情。这应该是今后科普的方向。 笔者从来就是这样认为,科普的骨髓是:引起读者好奇与求知的欲望,诱导读者质疑与严谨的习惯,描述前人的实验与结论(理论)以及由实验到理论这一过程中的闪光点(科学家在此处出类拨翠的过人之处),搜集其实验与理论的不足之处,引导读者的科学精神,增长读者的科学知识。 实际上,培养人们的实证精神与置疑精神,大众传媒也完全可以担当起来。 几年前,搜狐的新闻中的页面功能有:【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其中的"我来说两句"可以使网友们交流思想的火花,交流思想的灵感.即使不发表意见,只看看别人的发言,也有足够的趣味.可以看看有的网友风趣,有的网友幽默,有的网友激烈,有的网友入木三分。而"我要揪错"更是促进了网友们养成严谨仔细的思维习惯,这是在仔细分析当篇新闻的形式与内容中自然形成的.这种做法激发国人的思维,使国人从置疑中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从这方面可以着实地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可以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提供很好的一个途径。从这方面看,当年搜狐的这种做法,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不过,在强权势力的压迫下,搜狐堕落己经很长时间了,而网易在这方面反而后来据上。从这方面看,搜狐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而网易正在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从目前的华南虎案当中网易的积极态度也可见一斑。而其它的网站,如新浪,它的新闻中偶尔出现的新闻评论也是难真正上一个贴子.一句话,他们只想抑制中国人的思维.最怕中国人在交流中思维活跃起来。本人转贴在两个网站论坛上面的抨击骗子与骗术的文章,全被删了.没有文字只有链接的贴子也被删得一干二净。 只要能提高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中国的科技发展就有希望,中国的现代化的就有希望,中国实力的真正提高也就有希望.中国的强大就有希望,否则中国的平民只知跟风,中国的官员只知马屁.中国只会蹒跚于泥沼之中. 中国的高层的某些人,为提高中国人的科学精神,做了些什么呢?(在他们与民争利,被大捞所得的钱撑昏了的时候。) 对于政府部门,同样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科学时代要讲根据,法治时代要讲证据。以前有报道说我国某年己抓了2000个县处级贪官。然而报道中没有这些贪官的名单与工作单位与职位,缺乏证据。这些己被逮的贪官在当地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了,根本不是什么国家秘密。在政府信用不高的今天,有什么不能公布出来取信于民的?!公布了名单与工作单位,网友们就可以看看这2000个数字的虚实了.当地的这个职位有没有这个人,当地人一看就知道,当地网民知道报道不实就会指出来了,否则,谁知道2000这个数是不是胡编出来的? 其实现在,不仅来自政府的报道是如此地不讲证据与根据.就是来自民间的科技新闻的报道与科普宣传的作品,都不重视证据与根据的表述,比如一个考古新闻,说这个从地里挖出来的古董是多少多少千年之前的.稍好点的报道是说这个数据出版在某某专家之口,可是这个年份的证据呢?是用碳十四测出来的吗?测出来的数据呢,测验的单位与人员或小组的名字呢?测验之中所使用的仪器型号呢?这些东西有什么保密的?作为科学作品与科普作品,能把这些写出来,不是更好地宣传科学知识吗?不仅是更好地宣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更好地传达了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不是对提高我国人民科学素质的一个极佳的途径吗,不讲证据,只认是某某权威专家说的,这看上去是宣传了科学,宣传了科学知识,实际上还是在宣传迷信,宣传对权威的迷信,是在指令人们盲目地相信.这难道不是对科学精神的摧毁吗? 目前这种不讲证据不讲根据的情况成为风气,不能引导人们精确地思维,法治建设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法治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就难上加难,只是助长了浮躁的风气,助长了迷信的风气。 如果你我在日常的生活与日常的新闻阅读中都没有精确的证据意识的话,如果大家都在此没有证据意识的话,这只能我们国家教育的失败.起码是科学素养的教育的失败.只是应试教育的恶劣的后遣症。对这种情况连呼吁呼吁也不行,只能说有人害怕真正的科学素养,害怕民族素质的真正提高.只能说有人希望大大小小的骗子能够在我们国家横行。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6: | 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简历 | |
2006: | 北京之行:北大清华VS中科大 | |
2005: | 怎样在美国成为医生 | |
2005: | 再思考中国MB和美国MD之争的再思考 | |
2004: | 我和杨振宁--寻求真相:李政道答记者问 | |
2004: | 警惕堕落的人文腐蚀科学精神 | |
2003: | 只有一种选择 | |
2003: | 爱丁堡风雨 | |
2002: | 诺贝尔奖与面子工程 | |
2002: | 杨振宁暮年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