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操刀,手刃青梅” - 看中国人的走极端性情
昨日,惊悉中国来的25岁博士,将中国刚来美国的18岁女生杀死,并使其“身首易
地”!我不敢想象,女孩父母来美时,会看到孩子什么情景......两朵未曾出土的
蓓蕾,在太阳升起前的阴霾中,嘎然消逝...... 从当年的“卢刚”事件,到这次,
中国的年轻一代,再一次震撼了美国朝野上下。加上不久前发生在这所弗吉尼亚理
工学院的朝鲜族小伙的大杀戮,这一切,着实给美国人补了一堂久缺的“亚洲文化”
课 - sadly, did they learn it only the hard way!
无庸置疑,在亚洲文化中,我中华文化是主干 - 我们终于又可笑颜逐开了?且慢,
一个不知反省自身的民族,永远不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的好走极端的性情,
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答案,只能在中国文化中寻找。
想想孩子们,尤其是中国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当孩子一块又一块地吃糖,把糖
当饭时,父母和孩子都是怎么作的?孩子爱吃糖,是为满足口感,既感性的行为,
是因为孩子的理性不成熟,还不懂得吃糖太多的坏处。父母呢?一遍一遍地劝说不
起作用,因为孩子还不懂道理。只有说“再吃,我打你!”,或把糖锁起来 - 两种
“极端”的办法。不用说,这与中国家庭一贯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关,是从小“贯”
坏了。如果孩子的爷爷奶奶来了,听见孩子的哭诉,多半就会趁孩子父母不在的时
候,将锁柜打开,“宝贝呀,不哭了,来吃个够!” - 又一“极端”的方法。而下
次孩子对父母的反抗往往是,“你不让我吃,我就不吃饭!啥都不吃!” - 又一极
端的方法 - 既感性的,直观的行为。
让我们预测一下,孩子长大以后,什么是他 / 她最常用(省事,简单,快速)的为人
处事的方法?它会是理性的吗?让我们再来看一眼挂在厅堂上,父母的座右铭。它
只有四个字:“难得糊涂”!再加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的处世哲学。我们
能期望中国家庭走出来的人,遇事进行缜密的思考,深刻的分析,充足的数据,最
后达到科学的决策吗?几何上不是有“最短距离”吗?处事的方法也有最省事的方
法:根据自己的感性直观,既,“想怎着,就怎着,谁也管不着!”。仅凭自己的
情绪,头脑一热,一切都解决了!
再往道理的深处走,中国人这种走极端的秉性,来自一个潜在理性的极端 - 感觉。
从哲学上讲,感觉总有两个极端,并且它们是相通的。例如:大智若愚;乐极生悲;
哀极心死,卑屈与傲慢 (当自己感觉在一人之下时和万人之上时,的两种极端心态
),等等。凡是极端,总是与情绪有联,与感官有联 - 一句话,与“感性”有关。
感性主导的个体,如果是孩子,则“缺教育”;是成人,则“幼稚”;是国家,则
“民智未开”;是民族,则“有待启蒙”;是人类历史,则“处在黑暗的中世纪”。
但愿处在暝瞑黑夜的两个灵魂,他们以自己生命的代价,能给中华大地今世的国民,
敲响反省自己文化的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