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螃蟹”们奔跑起来:北大改革怎样“解结”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毕竟远离北大千儿八百里,对其改革关心并不上心,只是看看网上信息而已。但一
路看下来,我却感到北大改革似乎已掉进某种怪圈:人人都说支持改革,人人却都主张
先改革别人;人人都知道北大有问题,但人人都认为问题出在别处。我想起20年前所里
一位老北大人的名言:中国的现实是一筐螃蟹,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要改革,难矣哉
!现在的北大就是这样的状态。改革,就要解放能干活的“螃蟹”,这就必须斩断那些
不会干活、或干不好活的“螃蟹”的爪!现在难就难在这里。
当然,如果有绝对的评价尺度和方法,譬如像田径比赛这样选拔,或乒乓球比赛这
样淘汰,麻烦也不大。问题是,中国社科人文学术的现状,就是泡沫泛滥,既缺少刚性
尺度,更缺少公认权威。所以,你制定的评价方案再详尽,也难服人,而且可能滋生新
的腐败。依据这样的尺度和程序,你砍掉谁,谁也不服;少数不服,无所谓;一旦多数
不服,就可能“麻烦大了”。毕竟是精英阶层,不是弱势的国企工人,说下岗就给打发
回家了!
因此,作为旁观者,我认为目前方案中像评定正教授需要多少国外、国内权威等等
办法,基本不可操作。特别是依仗国外权威评价北大教授,更是弊大于利,万不可行。
国内同行权威评价,或校内权威评价,实践已证明,有人情面子在,也很难公平。如果
仅评个高知,大家还可能接受。一旦事关北大“户口”,必有一番血战;血战过后,必
是北大元气大伤,莘莘学子便大受其害了。因为北大不是研究院,教学是一日不能停的
。
正因为如此,北大那么多国情专家、改革专家,应把中国渐进式改革真谛学好用好
。一步到位的理想主义,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要改革目标不动摇,不怕慢一拍,就怕瞎
折腾。北大改革,一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得住全国的文科状元和父老乡亲;二是为
了提高科研水平,对得住国家和民族的重托。可能还有很多目标,但这两条是关键。但
就国内文科现状而言,我认为,第二项目标,仅靠学术人事体制改革,是没多大希望的
。即便人员流动起来,又能如何?因为,文科学术哪个领域有真正的独创理论或学术,
早该浮到水面上来了。现在没有,你北大敞开大门,依然没有。目前学界,基本上是唯
洋人理论马首是瞻,大家以争当西方某大师的好学生为荣。所谓研究云云,多数是贩卖
西方理论,吓唬国人。当然,也有少数人将中国本土文化套上西方范式,糊弄洋人。如
此这般,也摆平了———却都没有学术理论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北大改革完全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将目前所有教授副教
授岗位,全部宣布为教学型系列。教学型教授、副教授设岗也要合理,呈金字塔型。对
目前的讲师、副教授的晋升标准,就是教学。让本系、让全校学生投票,年年统计。在
同一专业中,教师们教学质量高下,“一流”的北大本科生绝对能够判断。特别是连续
几届统计,其结果肯定公平。这样,就先把北大的教学搞上去了。那些在北大连教学也
不能胜任的教师,自然就淘汰了。如果讲师们教课都很优秀,那就熬年头,老的不退,
新的不上。但只要学生拥戴,即便终生不能晋升副教授,老讲师职位也应保留。规定教
师一定要年轻,道理上讲不通。
与此同时,按比例(比如5∶1)设研究教学型教授、副教授序列岗位。研究要靠少
数精英,人海学术是出不了大师的。这些岗位,要凭每人的学术实力竞争。这种实力,
不需权威评委,完全由教学型同行“海评”。只要要求每位申请者将自己每年代表作贴
到网上,接受全国和校内同行点评,几年下来,谁的研究真正原创,谁只是学术贩子,
一目了然。具体办法设计和操作非常容易,这里不详论。总之,我的想法,先打破现在
的筐子,解放所有“螃蟹”,让大家都奔不同目标跑起来。这样,就不用为伯乐为裁判
打破头了。大家跑习惯了,改革就没阻力了。
当然,我这是瞎操心,一是有违观棋不语的古训,二属站着说话腰不疼,给大家提
个话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