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终身教授”是个什么饭碗?
送交者: 薛涌 2003年08月06日18:16:09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北大改革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北大改革的成败,对未来中国的高教体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1983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如今游学海外8年之久。对照美国的大学体制,回首20年前的母校,结论是:北大早就该改革了!

  然而,看了北大的改革方案,听了各方的讨论,不免对北大的改革提心吊胆。北大改革貌似模仿美国的大学制度,特别是终身教授的制度。然而改革与这一制度的基本精神,却有南辕北辙之嫌。

  改革最核心的一点,是所谓“打破铁饭碗”,引入竞争机制。这话并不错。但,北大不是工厂。被北大引以为目标的“世界一流大学”中,“铁饭碗”恰恰是大学的基石。

  我所在的耶鲁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有40多位,副教授2位,助理教授不到20位。所谓行政人员,不过是四五名秘书。她们从端茶倒水,组织学术活动,管理账目、设备,到对付几百名学生,几乎无所不为。但一切听教授指挥。拿着铁饭碗的正教授是大学的主力。学校的大政方针,全是这些人决定。如果终身教授的比例下降,教授就不再觉得自己是大学的主人,学术自由会大打折扣,学校的排名会下降。美国的大学是教授治校。教授就是老板。如果把教授都当临时工,大学的水平当然不会高。

  据说北大目前的弊端是“只进不出”。其实好大学的教授大部分都是只进不出。那么人家怎么维持竞争呢?以我的观察有两点:一是大学经营的财政纪律,一是校际之间的激烈竞争。

  所谓财政纪律,就是严格限制教授的名额。比如耶鲁历史系东亚史的教职就是四个半:四个终身教授,一个助理或副教授(算半个名额)。这四个终身教授就代表耶鲁的东亚史水平。四个人中出一个草包,整个系在这一领域的水平就会大跌。这里的厉害,就如同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团体决赛一样,顶尖的队必须个个是高手。

  由于终身教授“只进不出”,要想进个人,就得等一个终身教授退休或另谋高就。因此各大学选人时压力甚大。我们系几年前现代日本史的教授退休。找后继者找了几年,至今位置还空着。这几年,这门课只能找那些毕业没有找到工作的新博士临时代课。来代课的人一门心思想着明年接着找工作,对教学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校损失不小。但学术选拔委员会还是宁愿等。因为一旦把工作给了人家,就没有后悔药吃了。负责选人的主要是本系教授。你选个草包来,以后在同事面前就无面目。

  另一个机制是校际竞争。2000年,为那个日本史的教职,我们系相中了一位已经在普林斯顿享受终身教职的教授。结果他不接受。后来听传言说,普林斯顿听到耶鲁挖人,立即给该教授买了栋房子。于是他就变得“有恒产而有恒心”了。这一故事的准确性我未能核实,但大学为留住明星教授而额外提供住房的事,在《纽约时报》就能读到,绝非天方夜谭。所以,终身教授制度给教授们安全感,使之埋头学问,不会三心二意。同时,这些拿着铁饭碗的人如果在学术上能够大红大紫,自然身价百倍。竞争并不是没有。

  北大应该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的,不是“打破铁饭碗”,而是制造“铁饭碗”。如果教师们朝不保夕,如何指望人家专心向学?在目前北大的方案中,所谓财政纪律根本不是改革优先考虑的步骤。18亿的国家拨款哪里去了?各系定员定编的问题,也无认真考量。对旧制度制造的铁饭碗,又不敢触动。这如何服人?

  当然,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北大的问题是人浮于事。目前裁人、减肥是改革起步之必须,否则定员定编也无从谈起。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解决:走大学集团的路。不错,北大有一些草包老师。但相对而言,北大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国内还是比较高的。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普及还在起步阶段。许多地方乱建大学,质量无法保证。北大真要改革,不妨以目前过剩的师资办三四个分校,把规模扩大数倍。同时,认真学习国外大学经营中的财政纪律,在新老校园定员定编。这样师资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也满足了更多学子接受北大教育的需求。

  北大要根除的,是老大心态,把北大这块饼做大些,让更多人分享,让社会多出几倍北大人;而不是把民脂民膏全投在那些自以为是的“一流学生”身上,享受“世界一流”的虚荣。

  (作者现正在耶鲁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献身于台湾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人―钱思亮
2002: 季羡林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