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及国家的四大通货膨胀 |
送交者: 管福建 2003年10月09日20:03:5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在我的记忆中,通货膨胀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国家在各行各业的生产能力和设备投资能力空前强大,很少有什么东西能长期维持在不断涨价上。由于经济的发展,衣食住行在人们生活开销中的比例与七八十年代比(排除少部分收入不增长的)大大下降了,不过有四样东西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是涨的。 第一是医疗费用,城市医疗费用的上涨自然大家都知道,除此之外,在国家对 第二就是教育的费用。这个费用从我1979年开始读书后就从来没下降过,而且这两年强劲攀升。亚洲开发央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和他的夫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这么多人在银河证券开户干什么,支持左小蕾的教育产业化吗?)提出的,朱r基政府颇为赞赏并执行的,中央电视台二台栏目主持人沈冰(只要是她主持采访的,从来就是说好的,不愧北大进修的,看完她采访汤敏,立刻又可以看到张维迎在她的节目中神气活现地说自己是农民出身,她还担心如果当初邓小平不扩招,中国就少了个经济学家)多次采访并褒奖的教育产业化政策从本质上推翻了中国自隋朝以来一直实行的科举制度的本质-从平民中选拔人才。 以上海为例,上海理工大学机械系的每年学费7000元,住宿1200元,学生日常还要交通费、课外学习费(上海学生课外学习考证是出名的)、衣食、交通等各项;这还是在市区的,现在搬到松江新校区的开销我没调查过,应该更大。即使外地没名气的学校,学费也达5000元以上(曾经在旅游时碰到一个女儿刚上师范大学外语系的游客)。 中国人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八十年代以来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算什么话),但中国的传统还有一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师范二字的来源,照本宣科就是老师?人的遵重是相互的,老师难道不该同样遵重学生吗?既然是教育产业化,商品化,那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社会接轨吗,学生毕业能顺利找到工作吗,大学的素质教育能与他们所交的学费匹配吗,教育改革是教育内容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为主还是学费改革,硬件设施的改革为主?为什么这么多人出国留学,国内教育水平到底差在哪里,从来没听说我们在三四十年代的教育水准不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教育产业化是不是商品交易的一种,应该遵守买卖双方公平的守则吗,有没有退一赔一,否则提交易产业化干什么?许多中国人将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尤其是农民,这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中是灾难,但唯一一样东西就是希望,人是为了希望而活着的。而教育产业化将很多人的希望变成了绝望。民不畏死奈何以惧之。 一个村庄中有一人考取大学,就可以将整个村庄的积蓄全部席卷而去(看自南方周末百姓纪事一个考取大学人的回忆)。即使费改税能降低农民开支,教育产业化也使农民更穷了,将城乡差距拉得更大了,别指望农村有购买力了,城市也一样,除了个别阶层。教育上的欺诈不列入刑事而列入民事案件更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全国各地电视台都报道)。外国人针对中国人到是教育产业化了。既然是教育产业化,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如何重新界定教育界的税收?汤博士还提出贫穷学生可以进行教育贷款。银行贷款是要有体制保障和法律保障的。 为什么高利贷能顺利收回钱,浙江民营金融机构能收回贷款,而国营银行不行?高利贷有暴力作后盾,浙江的民营金融机构有强大的项目审查能力和资信调查能力,而我们的国营银行既没有国家法律的强大保护,也没有很好的内部机制。学生在毕业后归还教育贷款的前提是找到好工作,按汤博士的说法要改变择业观念的话,差的工作也要去,那银行的贷款要不要还了,国家要求降低银行坏帐率岂不完全倒了。 同样这样,与其银行大笔贷款流入教育界,还不如降低学费呢。要按照美国那样的教育贷款,干麻不看看美国的课余工作机会是多少,中国是多少?美国人毕业后的最低年收入和其学费的比率是多少,中国是多少?一个贫穷的人在没读大学有点钱或不欠债,但如果读了大学,变得分文皆无或欠了一笔债,在这两种不同情况下,找工作的心情差异之大可想而知了,社会动荡也具备了基础。如果找到工作,先还国家的债还是先孝敬父母,忠孝不能两全,请博士们帮我们选择吧。中国是农本国家,农民的天敌就是国家的天敌。 第四个危及国家安全的通货膨胀是书价的通货膨胀。书的价格高得离谱,书中的字也越来越大,纸张厚度增加,空格增大内容质量也越来越差。不要说农村,城市也买不起,图书馆的开销固紧也不小。不要说农村没图书馆,城市上图书馆也要跑很远,不骑车的话,交通费可不小。唉。 这四样东西,我从小到大就没见他们跌过,房子也有跌价的时候。周行长,你能使他们象股票一样跌下来,你就是国家的功臣。中国的通货膨胀就消失了。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