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植物研究所更名的若干思考
送交者: ddyale 2004年04月24日16:41:42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由所变园使命非凡

--植物研究所更名的若干思考

武汉植物园 作者:许天全


2003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此前,已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至此,中国科学院按照“两所三园--北京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格局对院属植物学研究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科学院按照“以公众服务为主,兼有研究保护功能”新的发展定位来建设国家核心植物园的战略部署开始全面实施。

这一重大决定,在中国科学院相关的研究机构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多数科技人员表示赞同,认为植物研究所变更为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调整学科布局、整合科技队伍、优化资源配置、高度重视植物园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此举将对中国植物园事业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理解,他们有的困惑:“三个植物研究所的学科目标都已经过凝炼,而且通过中国科学院的考评后进入了创新系列试点单位,为什么还要改成植物园?”有的觉得:“植物研究所变成植物园,是科研性质的改变、科学研究的淡出。”有人消极对待:“管它是所还是园,我们照样干自己的老本行。”那么,孰是孰非?自己也想发表一些看法。下文将围绕 “中国植物园现状如何”、“为什么要设立独立建制的植物园,并按照‘两所三园’格局对院属植物学研究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为什么要将‘以公众服务为主,兼有研究保护功能’作为国家核心植物园的新的发展定位”、 国家核心植物园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等问题,并结合自己学习院党组的有关文件和路甬祥院长的多次讲话精神,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植物园现状

截止2003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植物园(树木园)大约有160个。除天津和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建有植物园。从植物园数量来看,我国植物园约占世界植物园总数(2000个)的8%,亚洲植物园总数(320个)的50%,为数不算太少。但从质上衡量,我国植物园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植物园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植物园数量多、类型复杂,但科学意义的植物园少。

我国160个植物园,按其功能可分为4类:科研部门建立的以物种保存和科学研究为主的植物园(如武汉、庐山植物园);城建、园林或旅游部门建立的以植物展示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植物园(如杭州、深圳仙湖、郑州黄河植物园);教育部门建立的以植物教学、实习为主的植物园(如北京教学植物园、南京林业大学树木园);以其他专门目的或用途建立的植物园(如南岳树木园、南宁药用植物园)。从经济性质看,有国有的、集体的(如甘肃民勤植物园)、股份制的(如深圳龙岗植物园)。从管理权限看,有国立的、省管的、市建的、县设的、民办的。但真正称得上科学定义的植物园只有40个左右。其余的植物园,有的面积很小、难以满足收集物种和公众开展科普和游乐活动的需要;有的人才缺乏、谈不上正常开展植物园的相关工作;有的基础设施能力有限、资金不足、不能维持日常运转;更有甚者只是在某一个林场挂了一块植物园的牌子而已。

二是,收集栽培和迁地保护的物种十分有限。

据有关科研机构统计,截止2002年底,我国所有植物园收集保存的植物种类,包括国内外的植物种类,加起来一共约有18000种(taxa,下同)。收集植物种类最多的是华南植物园,约有5 000多种;最少的植物园不足1000种。即使是有几十年历史、以收集研究保护物种为主的、科学意义上的植物园,其收集规模也不大,大多数维持在3000-4000种之间,如北京、西安、武汉、庐山、昆明、桂林、上海、杭州、厦门和南京中山植物园。而国外有很多植物园,收集的植物都在10000种以上,如:美国的纽约植物园(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达到15000种、比利时的国家植物园(National Botanic Garden of Belgium)17000种、俄罗斯的莫斯科主体植物园(N.V.Tsitsin Main Botanical Garden)18700种、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皇家植物园(Melbourme Royal Botanic Garden)12500种、新西兰基督教堂市(Christchurch Botanic Garden)10800种、印度的乔巴提亚政府植物园(Chaubattia Government Botanic Garden)22500种;最多的是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和美国的密苏里植物园 (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 ,都达到30000种;即使是日本的一个小植物园 ,如广岛植物园(Hiroshima Botanical Garden)也达到10000多种。

我国植物园不仅收集的植物种类较少,而且,对中国本土植物迁地保护的物种数量更是有限。将全国所有植物园收集的中国本土的维管植物加在一起约为14000种,仅仅相当于中国维管植物区系的50%。而国外的一些植物园收集的本土植物都达到95%以上,像南非这样沙漠化程度很高、植物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的植物园,如开普墩国家植物园( Kirstenbosch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和比勒陀利亚国家植物园 ( Protoria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 收集的植物各有5000多种,达到南非本土植物物种总数的99.9% 。而国外植物园对非本土植物所收集的数量大大超过本土植物,如:英国收集的植物为其本土植物的5倍;美国为3-4倍 ;俄罗斯和印度为 2-3倍;比利时、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日本也达到1-2倍;可见我国植物园在丰富植物园种类,提高本土植物迁地保护物种数量方面还有诸多工作要做。

三是,园艺水平亟待提高。

到过国外一些有名的植物园的人都觉得国外的植物园特别漂亮。印象之一是他们的园林景观十分优美。园内的植物群落布局、乔灌花草藤的搭配都非常合理;植物季相与色彩的变化、常绿与落叶的组合、针叶与阔叶植物的排列都很协调。很多植物造景,虽由人作,宛如天成,体现出高超的园艺水平。印象之二是单位面积内栽培的物种特别丰富、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些植物园在不到20公顷的范围内,居然栽培了10 000 -20 000种植物,如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植物园 ( Utrecht University Botanic Garden ) 在15公顷的园地内栽培了18 000多种植物;有的植物园,如美国纽约植物园的岩石植物专类园,在1平方米的范围内栽培的岩生植物和荒漠植物达100多种。其栽培技术和园艺水平可谓登峰造极!而我国植物园园地管理粗放、园艺水平不高、园林景观欠佳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面积在100公顷左右的植物园,物种数量也难以丰富,几十年总在3 000 - 5 000之间徘徊。这与我国有着2 000多年园林史的文明古国所应该保持的园艺水平极不相符;也和我国植物区系居世界第三位的资源大国应有的物种收集能力极不相称。

四是,对社会的贡献不大。

植物园的产出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成果,又有实用技术;既能开发新资源,又可培育新品种。在上述几个方面,我国植物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植物科学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远不如国外植物园成就突出。在理论成果方面,我国自建立近代植物园以来的约100年里,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有关植物园理论的专著寥寥无几;在实用技术方面,自我国实行专利申请与登记以来的10多年里,全国植物园获得的授权专利一共不到200项;在资源开发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国内还没有哪一个植物园能够像比利时和爱尔兰人那样开发杜鹃品种几十年不间断,像荷兰人那样培育出数以千己的郁金香品种,像新西兰人栽种猕猴桃那样形成一个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足以左右国家经济命脉的新资源、新品种。而杜鹃、郁金香、猕猴桃的这些植物的原产地大部分在中国或者全部在中国。像这样的植物种质资源,中国的还有无数个。它们沉睡在大自然里,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去利用!

为什么要设立独立建制的植物园

将武汉、华南、版纳三个植物研究所改成独立建制的植物园,既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布局与学科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国发展植物园事业的需要。

从研究机构布局看,中国科学院现有植物研究所(如昆明植物所等)5个;与植物学二级学科相关的研究所(如上海植生所等)10多个;涵盖植物学的生物所(如成都生物所等)6个。可见,我院从事植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所在数量上是较多的。而独立建制的植物园一个也没有,院属的北京、沈阳、吐鲁番、武汉、华西、华南、鼎湖山、昆明和西双版纳等9个植物园全部是研究所的从属机构。即使是中国科学院与地方共建的5个植物园,除庐山植物园和新成立的秦岭植物园为独立建制外,中山、桂林和三峡植物园也是隶属于各自的研究所,其管理模式与院属植物园完全一样。显然,将数量过多而且研究方向大致相同的几个植物研究所撤销,更名为独立建制的植物园,按照“两所三园”的格局调整植物学研究机构,充实植物园科技力量,加强植物园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调整的必然。

从学科结构调整看,中国科学院5个植物研究所和近20个与植物学有关联的研究所,在经过研究所分类定位、学科结构调整和知识创新工程科学目标凝练之后,将重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进化植物学与系统演化、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资源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环境生物学、保育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前沿和学科的重要应用方面。而植物园建设与植物园管理的理论没有得到任何一个研究所的重视,包括设有植物园的7个研究所,都没有将与植物园建设和管理密切相关的观赏园艺学、景观生态学、植物栽培学、迁地保护原理、生态相似论、新品种选育与快繁技术,这些看似常规、但其科技内涵同样在不断更新发展的学科或领域当作重点来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植物园在研究所处在次要的从属的地位所造成的。此种现象若长此下去,再不进行调整,势必会造成植物园建设与管理的学科理论的偏废。因此,设立独立建制的植物园,有利于将研究力量调整到与植物园建设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学科上来,使这些学科理论在植物园的建设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从国家层面看,植物园既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与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在环球植物资源日渐减少、物种大量消亡的背景下,植物园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我国是一个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的资源大国、也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大国,因此,高标准建设几个国家核心植物园是国家科技战略与经济战略的需求所在。通过国家核心植物园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最大限度收集和保存珍稀濒危物种,并为国家富集和储备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植物资源,为国家的物种保护、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国家核心植物园的建立,也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和开展科普活动开辟了理想的场所。在国家核心植物园里,公众能够增加植物学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牢固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因此,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在机构调整和学科布局中,选取武汉、华南、版纳三个基础条件较好、而且能够代表我国从北到南三个不同气候带和不同植物分布区特色的植物园,作为独立建制的国家核心植物园予以重点建设,使之成为中国植物园的“领头羊”,正是满足国家需求的重要措施所在。此举对于推动我国植物园事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新的发展定位是根据植物园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

要判断植物园的发展定位科学与否,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植物园、以及它的性质和功能是什么,因为植物园的发展定位,往往是由植物园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那么,什么是植物园呢?它的性质和功能又如何呢?所谓植物园,简言之,是人们为了利用植物,将各地植物收集起来集中栽培而形成的一片园地。究其历史,植物园可追溯到2 000年前。公元100多年前汉武帝营造的“上林苑”被看作是中国植物园的“始祖”;而公元1世纪罗马的安东尼奥卡斯特(Antoniocastor)药圃则被认为西方植物园的“肇端”。这些植物园,无论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是为封建帝王所建。而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植物园逐渐为科学和公众所用。1543年,世界上第1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在意大利的比萨(Pisa)大学植物园诞生了,该植物园主要用途是为医科大学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应用材料。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植物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世界各国竞相建立和发展植物园。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植物园相继出现、其性质不断推陈出新、功能也日益增多。为了准确表述植物园的概念,1999年,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对什么是植物园作了如下定义:“A botanic garden differs from a park or other public garden because it contains scientifically ordered and maintained collections of plants , usually documented and labeled . Botanic gardens are open to the public for the purposes of recre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In addition many Botanic Gardens are involved in important conservation work(植物园不同于公园,园内通常拥有按科学规则收集、保存、记载和标明的众多植物;它是以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而对公众开放的机构;此外,很多植物园还专门从事重要的植物保护工作 ). ” 从这个定义来看,植物园的性质和功能是比较明显的:植物园是一处植物荟萃之地,是一个对社会开放和为公众服务的科研机构的所在。它具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物种保存的多种功能。由此可见,中国科学院将“以公众服务为主,兼有研究保护功能” 确定为国家核心植物园新的发展定位是科学的、符合国际准则的。因此,在今年3月17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2004年工作会议上,路院长在主题报告时中讲到:“(去年,中国科学院)加大对现有研究机构发展方向调整力度,将三个植物研究所更名为植物园,明确了以公众服务为主,兼有研究保护功能的新的发展定位”。这一段总结性的回顾,实际上是为3个植物研究所如何完成由研究所到植物园的角色转变?按照什么样的模式来改造植物研究所、发展植物园?尽快成为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核心植物园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它既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优化植物学科布局、重视植物园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所在,又使国家核心植物园在发展趋势上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

国家核心植物园的历史使命

武汉、华南、版纳三个植物园作为独立建制的国家核心植物园,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探索中国植物园优化发展模式、振兴中国植物园事业这一神圣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既要创新高效的植物园管理体制,又要探寻科学的建园理论,为中国特色植物园建设积累经验和丰富理论;同时,还必须在物种保存、公众教育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中国植物园“领头羊”的作用。

在管理体制方面,国家核心植物园必须对研究所原先的发展目标,学科结构,价值导向和考评体系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革。在发展目标上,要将过去的以学科建设为主的研究所发展目标调整为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植物园为首要目标。围绕这一新的发展目标来丰富物种、美化景观、建设学科、培养人才,为创建特色鲜明的具有世界先进园艺与科技水平的植物园打好基础。在价值导向和考评体系方面,要把过去的以论文为主的研究所考评体系调整到能够促进植物园发展的考评体系上。根据植物园的工作性质,必须将增加物种的数量、到访人数、新品种选育、新资源开发、发明专利作为考核指标,放在与科技论文、科技成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引导各类人员将这些新的考评指标作为自己工作目标和工作成就的价值取向。经过这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和脱胎换骨的改造过程,使国家核心植物园从原有的植物研究所脱颖而出,尽快跻身国际一流植物园行列。

在植物园应用科学研究方面,国家核心植物园要针对我国植物园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加强植物科技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园中的应用研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在植物园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要应用观赏园艺学、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植物栽培学、保育遗传学等学科理论,将植物园的从景观设计到专类植物园建设、从收集物种到植物栽培、从引种驯化到迁地保护、从选种育种到苗木繁殖等各个重要环节都纳入科学理论指导之下和科学的管理之中;要重点开展引种驯化理论、人工群落构建理论、迁地保护机理、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和快繁技术的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于中国植物园实际的建园理论与方法。

在物种收集和保护方面,国家核心植物园要尽可能多的收集和保护植物物种,为国家储备多种多样的植物资源。植物资源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物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更显得至关重要。谁有了丰富的物种和特殊的基因,谁就掌握了农业、高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国际间对植物资源的控制和争夺日趋激烈。为避免本国植物资源的流失,防止外国对我国植物资源的掠夺和对植物产品及其产业的控制与垄断,国家核心植物园要把广泛收集植物资源,大幅度增加迁地保护物种数量作为首要任务。版纳、华南、武汉植物园要充分利用分别地处热带、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完备的基础设施能力、采用先进的物种保存方法,在3 - 5年内,使各植物园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倍以上,从现在各植物园的4 000 - 5 000种增加到10 000种左右;三个植物园收集保存的中国本土的维管植物从现在的7 000左右提高到一共达到10 000种,约占中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45% 。在5 -- 10年内,各植物园收集的物种达到15 000种;并使中国本土维管植物再增加5 000种,达到15 000种,约占中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70 % 以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储备多种多样的植物资源。

同时,国家核心植物园要十分注重稀有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干扰,自然界分布的许多植物的生境都遭到破坏,形成了生境的片断化或生境的完全丧失,致使这些植物的分布范围愈来愈窄,个体数量不断下降,存在逐步灭绝的危险,而一种植物的消亡又会导致其他多种植物死亡。这就意味着人类将从地球上永远丧失这些资源。因此,拯救稀有濒危植物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家核心植物园要全力做好稀有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我国受环境胁迫严重的植物有4 500 - 6 000种,约占中国维管植物区系的15 - 20% ;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稀有濒危植物约有1 700种。国家核心植物园应尽最大可能地对稀有濒危植物实施有效的迁地保护。特别是对那些具有重要科研、文化和经济价值的稀有濒危植物,一定要确保它们露地栽培成功,并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其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世代交替,尽量减少和避免其种质资源的流失。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永久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公众教育方面,国家核心植物园要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播,为提高公众的科技素质服务。由于植物园具有优美的园林景观,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和高雅清新的环境氛围,因此,成为吸引广大公众开展各种户外活动的极好场所。国家核心植物园应该充分利用植物园的这些优势,因势利导的做好植物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与教育工作。让广大公众在植物园通过与植物的亲密接触和开展各种科普活动,识别植物、熟悉植物、增加植物学知识 ,直观地了解植物在经济、社会、生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崇尚大自然、珍惜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进而使他们提高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保护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科学的发展观深入人心。

在植物资源开发方面, 国家核心植物园要在做好植物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新植物资源,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植物园收集保存多种多样的植物,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它们。因此,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国家核心植物园可以大有作为。首先,在植物的野生转栽培方面。植物园要根据国家需求,对自然界存在的多种多样用途的野生植物要有选择地、有目的地对其中一些种类进行人工驯化和生态适应性试验,然后作为经济植物扩大栽培,再直接加以规模生产利用。其次,在植物品种的改良方面。植物园要广泛收集传统栽培植物的野生类型或野生近缘种,对传统栽培植物品种进行遗传改良,以提高栽培品种的质量、产量和抗逆性;或者通过遗传育种的手段,培育新的品种;或者通过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手段,进行转基因试验,得到转基因品种。其三,在新植物资源开发方面。植物园要通过对所收集的物种进行筛选和有效成份的分析,发现一些新的植物资源。要通过对植物有目的的筛选,直接发现一些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种类,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植物;要通过对植物有效成份的分析,得到某些天然产物,用于食品、医药、轻化工等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国家核心植物园一定要抓住国家和中国科学院重视植物园事业的发展、加大对植物园投资的这一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加强建园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改革,充分发挥植物园的各种功能,是能够加快发展的;是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国植物园事业、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这一神圣而崇高的历史使命的。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许天全)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印第安纳大学(IU)
2003: 面对SARS:警觉、预防、安心
2002: 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杨振宁 ZT
2002: 科大的招生艺术 VS 复旦的“铁面无私“